第七十八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七十八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8格局決定結局:父母越優秀,孩子越出色

你自己天天玩手機,憑什麼指望孩子考第一我懷兒子的時候,在寶媽論壇上認識了一個媽媽,因為聊得很投機便互留了聯繫方式。她是一個2歲女孩的媽媽,也是一個全職太太。一家人的開銷全靠她丈夫賺取。好在丈夫事業有成,養家完全不費力。她的主要任務是在家帶孩子、陪伴孩子。對於這種狀態,她美其名曰: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有一天,她邀請我去她家做客。一進門,我整個人都震驚了——地上亂七八糟全是孩子的玩具,孩子到處亂跑,她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劇。突然孩子摔了一跤,額頭磕在茶几上,當時就腫了起來。她嚇壞了,趕忙把孩子抱在懷裡柔聲地說道:「對不起,寶寶,媽媽太大意了。」安撫住孩子,她回過頭來跟我說:「唉,這都摔了好幾次了,我一個人根本看不了孩子啊。」

我看著孩子腫起的額頭,又看著她語氣無奈的樣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說實話,我不知道她是在陪伴孩子,還是在陪伴電視劇。

我曾經在朋友圈轉載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面對熊孩子,別再對我說「等你有了孩子」》。那個時候我剛結婚,還沒生兒子。於是,一大撥有孩子的朋友在我朋友圈下面留言:「你沒當媽根本沒有發言權,你知道帶孩子有多累嗎?小孩子根本無法控制,要不你來管,我看你能管成什麼樣?」面對手機屏,我長嘆一聲:「唉,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對他漠不關心的『熊家長』啊。」

沒錯,幾個月大的孩子確實就像外星人一樣根本無法交流。當了媽媽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帶兒子去逛超市,小傢伙情緒特別不穩定,說哭就哭了。

每當這時,我都會向周圍的人表達歉意后把他帶到人少的區域進行安撫,少則一兩分鐘,多則三五分鐘,兒子一定會安靜下來。

我曾認真地觀察過那些任由孩子哭鬧的家長,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控制孩子的情緒,要不就是在聊天,要不就是自顧自地玩手機。

表面上他們的確是在陪伴孩子,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朋友的孩子果果今年上6年級,因為學習成績特別差經常被老師「特殊關照」。班主任給朋友打電話:「孩子的這種情況必須要重視了,照這麼下去,她根本沒辦法讀初中。」這下朋友著急了,周末給果果報滿了補習班,哪家貴報哪家,然而,並沒有什麼效果。孩子越來越厭學,對學習根本不上心,倒是對玩遊戲很痴迷。

這天,朋友再也忍不住了,從果果手裡搶過iPad,狠狠地摔在地上。這下可不得了了,果果鬧著要離家出走。我勸朋友:「你這又是何苦呢?你和她爸爸是什麼樣,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你是個『低頭族』,孩子也會成為『手機控』;假如你是個愛閱讀的媽媽,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你整天玩手機不管孩子,還指望她考第一,哪有這麼美的事兒。」

「別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媽不用了,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小兒子——手機……」

這是一個5年級小學生在全國少兒詩會中奪得一等獎的作品。我不知道當他父母看到孩子的作品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是該驕傲,還是該慚愧?

古往今來,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雖然「愛」字寫起來簡單,但是表達的方式卻有千萬種。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有些父母表面上是在陪伴,實際上卻在冷落孩子。還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放任孩子自由生長,實際上只是為自己的忙裡偷閒找個說辭。

什麼才是最好的陪伴?

前不久,我碰到一個讓我佩服的媽媽。她的兒子今年上小學3年級。她告訴我:「從孩子一出生,我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陪兒子一起看書,一起認字,一起背古詩,一起看電視。為了讓兒子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我每天堅持給兒子寫一封信。我和兒子親密無間,是母子,又似朋友。」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父母重金買來的高質量生活方式。而是父母以愛之心去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事,讓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互動下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從而更加勇敢、從容地去面對他人、面對人生。

母愛與父愛,一個也不能少

我有一個朋友,在女兒5歲的時候,因為丈夫的出軌,離婚了。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我去她家看她時的情景——進了門之後,還沒等我落座,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我控訴起她的丈夫,話語里滿是謾罵和惡毒的詛咒。雖然有些讓人聽不進去,但作為朋友,我還是能理解的,那個時期的她需要一個發泄對象。

就在她跟我控訴的時候,她的女兒芊芊突然跑過來,拉著她的手問道:「媽媽,爸爸為什麼這麼久沒有回家,我好想見見他啊。」

本來當時朋友的情緒已經漸漸冷靜下來了,但是芊芊的話再次激起了她心中的憤怒。她發狂地大喊道:「你再也不要跟我說爸爸兩個字,從今以後你再也沒有爸爸,他跟別的女人跑了,不要我們了,從今天起你就當他死了。」

芊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媽媽,嚇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朋友被芊芊的哭聲弄得更加煩躁不安,便伸手去推芊芊:「哭什麼哭,你是不是想氣死我啊?」

看到這一幕,我趕緊將芊芊抱在我的懷裡,並嚴厲地制止了朋友發狂的舉動。

我抱著芊芊回到了她的房間,芊芊對我說:「阿姨,爸爸已經很久沒回家了,媽媽每天都在發脾氣、摔東西,還告訴我爸爸已經死了,別再提他,我好害怕啊!」

我摸摸芊芊的頭,把她抱得更緊了,心裡充滿對芊芊的同情和心疼。平心而論,丈夫的出軌對每個女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大人之間的恩怨強加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這會對孩子的身心產生不可磨滅的傷害。

芊芊依偎在我懷裡哭著睡著了,我把她輕輕地放在床上,關上門走回客廳,我決定就這個問題好好和朋友聊聊。

在客廳里,我非常嚴肅地告訴朋友,她的做法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父母的愛遠比教育更重要,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遠比孩子擁有各種知識更為重要。

由於此時的朋友心中的怨氣還沒有完全消除,我說的話她暫時也聽不進去,反問我:「我是人,我被老公拋棄,這叫我怎能不恨,要是你的老公愛上了別的女人,拋妻棄子,你不恨嗎?」

我想了想,真誠地回答她:「我是人,但是同樣我也是一個媽媽。如果你的假設成立,那麼我首先考慮的就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孩子。老公愛上別人跟我離婚,就證明他心裡已經沒有我了,我何必再去恨天怨地,還不如洒脫地放手。

離婚一定會給孩子的心理和成長帶來衝擊,而我要做的就是減少這種衝擊帶來的影響。你的老公雖然離開了,但是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你和孩子了,就證明對孩子還是有愛的。可是你卻讓孩子去恨父親,你這樣做合適嗎?」

朋友不理我的話,繼續恨恨地說道:「是他出軌在先,難道我還要教孩子去愛他嗎?」

我安慰朋友道:「你這麼教孩子,無非就是讓孩子不愛父親,從而讓他感到痛苦。可是如果他不在乎這些,你不就既浪費了精力又傷害了孩子嗎?如果他在意孩子,你為什麼要奪走孩子得到父愛的機會呢?」

朋友聽了我的話態度有些緩和:「我沒想過這麼多,這種做法真的會對孩子造成這麼大傷害嗎?」

我用力地點了點頭。

過了幾天我再去她家時,給她帶了一本名叫《我把女兒教進世界名校》的書。

希望她能通過這本書反思一下自己作為母親的不足之處。

幾天後朋友哭著打電話給我說:「我看完了這本書,真是自愧不如。和書中的媽媽相比,我真的是太自私了,把自己的情緒都發泄到了孩子身上,給孩子身心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我以後會時時注意,會向書中的媽媽學習,以後一定處處照顧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和爸爸的愛。」

掛了朋友的電話,我總算鬆了一口氣,但願她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

其實,像朋友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離異家庭,還有很多完整的家庭也會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比如,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問孩子:「你是喜歡媽媽還是爸爸?」有的家長甚至為了在孩子心裡樹立形象會對孩子說:「爸爸不經常陪你,一直是媽媽陪著你,媽媽比爸爸更喜歡你,你也應該更喜歡媽媽。」等類似的話。

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理智的。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母愛和父愛一個也不能少。在如今的大多數家庭里,爸爸往往要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所以不能時常陪在孩子身邊。但這不代表爸爸不愛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爸爸也是愛他的,他所享受的優質生活,都是爸爸通過努力和汗水換來的。

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由於種種原因,對孩子的愛產生了缺失或錯位。比如,父母忙於工作而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老人帶;或者因忙於掙錢和應酬而沒有時間陪孩子;也有的父母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愛孩子而採取了錯誤的愛的方式……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和心理問題。

我兒子的同學思浩,由於家裡經濟情況不好,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而且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回來陪他。思浩從小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教育的缺失致使思浩性格具有明顯的缺陷和不足。比如他不願意和他人說話,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性格古怪又敏感。

其實,思浩的「悲劇」主要是由於父母愛的缺失和錯位而造成的。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愛缺失或錯位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靈創傷,這種創傷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會嚴重影響到孩子青春期以及成年以後的生活。

所以,我想告訴各位父母的是,我們無論工作有多忙,無論壓力有多大、生活有多艱難,都要儘可能地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多與他進行情感交流。

因為父母的愛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修養、能力等一切的重要基礎。

退一步講,即使我們工作真的很忙或由於其他原因沒有時間管教孩子,也不能以此作為減少愛孩子的借口。在這方面,或許我丈夫的做法可以給那些借口忙於工作而忽略孩子的父母們一點啟示。

我丈夫的工作也會經常加班、出差,鮮少有時間和兒子天天膩在一起。但只要有時間,丈夫就會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務,儘可能地陪伴在我和兒子身邊。

此外,丈夫還利用在單位休息的時間給兒子做了許多動畫——把兒子需要體驗的代表男性力量的東西或爸爸想對兒子說的話都通過動畫的形式體現出來。兒子非常喜歡爸爸所做的動畫,與爸爸的感情也因動畫而更加親密了。

為了給孩子健全的愛,父母雙方要盡量多一些時間去陪伴孩子。假如父母確實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也可利用一些交流或通信手段——比如書信、電話等,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且應更加註重和孩子交流互動的質量。這同樣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對他的愛。

讓孩子見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前幾天我去參加了同學聚會。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大多數同學都已經為人父母,所以我們聊天的話題也大多圍繞著孩子。在聊天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問我:「你覺得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說:「要讓孩子多見見世面。」

對於我的回答,大多數同學不以為然,很多同學說:「我也想帶孩子出去見世面,可是那得有錢、有時間啊,就我們掙的這點工資,家用都不夠,何談帶孩子去見世面?」

在我看來,讓孩子見世面,並不一定需要用錢。重要的是,父母的眼光要遠,格局要高。

我在雲南旅行的時候,曾遇到過一對父子。父親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會到全國各地出差。但每次出差只要條件允許,父親總是會把孩子帶上,倆人一路遊歷,父親充當解說員的角色,為兒子講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和他們相遇的時候,這對父子正從當地的一個歷史博物館出來。這位父親對我說道:「我覺得這2小時的參觀,收穫並不會比學校半學期的歷史課少,讓孩子近距離地去感受歷史的氣息,去觸摸歷史的物件,更能加深孩子的認知與印象。

雖然他並沒有在學校里系統地學習,但他行萬里路,也都是知識。」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讚賞多元化培養的好處。

回程的途中,他還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說:「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局限於當時自身條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沒法出去見世面。所以年少時的我對生活一直沒有安全感,總希望自己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便用物質來裝扮自己的外在……而現在我明白了,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不會像我這樣。我會盡我自己最大的可能讓我的孩子去認知、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他的孩子8歲,看著與一般同齡人並無什麼不同。可是孩子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卻讓我十分震驚。不僅如此,他的兒子會一個人坐車去任何地方,會洗衣做飯,說話談吐會讓我覺得這根本就不像是一個8歲的孩子,他性格低調、沉穩、內斂而有涵養。當身邊同齡的孩子還在父母的保護下中規中矩時,他已經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踏步前行了。

這對父子讓我想起一句話——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真的很重要。很多事情,因為見過,因為了解,因為熟悉,在腦海中留下印象,所以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緩解一些場合所帶給自身的緊張與擔憂。即使面對的是一些不曾見過的人和事,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坦然面對。

我的表姐現居英國,她從小就不是一個「不一樣的孩子」。八九歲的時候,表姐的小提琴就演奏得很好了,舅舅夫婦見她這麼有天分,就給她報名參加了小提琴演奏比賽。沒想到表姐竟然一路披荊斬棘得了個冠軍,評委老師都對她讚不絕口。

上初中以後,我們寒暑假都在家奮筆疾書寫作業,上補習班,表姐卻跟著舅舅舅媽到處遊玩。

進入大學后,表姐在一群普通大學生里很是出類拔萃,當我們在猶豫是找工作還是考研時,她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世界義工組織,去東南亞支教,豐富自己的閱歷。

正是表姐從小到大的閱歷,讓她能夠把握住人生中的每一個機遇。

我之前讀過這樣一句話——作為父母,見世面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見世面會讓孩子更加包容但也涇渭分明,淡然卻又彬彬有禮。讓孩子見世面,並不一定是在物質和生活中一味地滿足,有求必應。而是應該以一種開闊視野的生活方式,讓孩子不斷增加閱歷,從而以一種最好的姿態去成長和生活。

讓我們的「原件」美好一點,再美好一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父母是什麼樣,「複印」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每當我把這個理論說給身邊的朋友、同事聽時,他們都覺得很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住校,一次周末回家時向我抱怨:「媽媽,我真搞不懂,我的同桌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無端地指責別人。說別人買了個錢包,還要追求什麼名牌,那麼貴,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錢,可是過一會兒還是會好奇地湊過去看看。」

一個才上初中的孩子,也就12歲左右,正是單純求學的年紀,卻帶著這麼偏激的眼光去批判別人。這樣的觀點是哪裡來的?

有一次,我在校門口遇見了兒子的這位同桌的媽媽。與她聊了幾句后,我就知道兒子向我所說的關於同桌的抱怨全部來源於家庭。——我在與她媽媽閑談的短短几分鐘里,她向我抱怨了天氣不好,校門口交通秩序差,孩子成績不好等很多雜七雜八的瑣事。我想,孩子生長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難免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同樣愛抱怨的習慣,而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既然不想,那我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把家當成最重要的教育陣地,用我們所說、所做來親身給孩子示範,不要讓我們的無心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我們總是在家抱怨社會、抱怨領導、抱怨自己的朋友。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孩子也會對社會,對以後的領導,甚至對自己的朋友失望,從而對生活沒有追求,沒有期望,導致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得過且過……說到這裡,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的孩子還小,我說的他也聽不懂。」是的,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只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我們的話他們可能會聽不懂。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記憶東西了(甚至是在胎兒期)。

說到這裡,我給大家梳理一下,一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行為和語言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有時,我們回到家就會癱倒在沙發上說:「上班真的是累死了,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啊……」

有沒有想過,我們這樣講,會讓孩子從心裡覺得上班好可怕。從而不想長大,因為長大就要工作。從側面來說,這就是害怕承擔責任的表現。

還有一些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就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我看到如今的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還輕率離婚,給孩子帶來抹不去的痛苦。孩子會因他所聽到的、看到的,失去了對婚姻的期待,甚至懼怕婚姻。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沒有留下父母相親相愛的記憶。

很不幸,我有一個朋友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個悲劇——朋友的女兒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朋友經常催促她說:「女兒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趕緊找個人嫁了吧!」女兒一聽,就衝進廚房拿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說:「讓我結婚,除非我死了。」

朋友被女兒的舉動嚇壞了,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跟女兒談論這件事了。她滿心焦急地問我:「我女兒怎麼會這麼排斥結婚呢?後來我找機會跟朋友的女兒聊了聊這件事。在與她聊天的過程中,我才知道導致她恐懼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朋友和她丈夫不和諧的婚姻關係。

原來,他們總是當著女兒的面吵架。有好幾次,女兒還親眼見到爸爸動手狠狠地打媽媽。每而次吵架或是打架后,媽媽都會跟她抱怨:「世界上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樣的情景慢慢地在女兒心裡紮根,她也開始默認了世界上沒有好男人,男人都是不可信的。

朋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後悔地捶胸頓足。她沒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舉竟然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影響。後來,朋友為了打開女兒的「心結」,特意帶著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由此可見,父母隨意地發泄,會給孩子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所以,為了我們親愛的孩子,請各位「原件」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卻輸了大人生近幾年,興起了一股嬰幼兒學瑜伽、學哲學,甚至是學外語的熱潮。然而,在這場熱潮中,很多孩子由於過早地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產生了很多極其惡劣的副作用。而且,還有不少孩子,在受到父母極大的教學壓力后,得了自閉症。

老人常說「早熟的種子不豐滿」,現在大多數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對孩子進行揠苗助長,過度施教。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不僅會扼殺掉孩子的求知慾望,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潛能開發。

兒子在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幼兒園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便大肆地宣稱「整改」——讓每一個入園的孩子都變成優秀的孩子。而他們所謂的變得「優秀」的教育法就是,讓幼兒園裡的每一個孩子形成「鐵一般」的學習習慣:半個小時一節課,課程除了美術、音樂外,還包括識字、口算、英語口語等;一周上六天課,周六是特長輔導班……

這樣一來,孩子們除了吃飯和午睡時間外,幾乎全部時間都要坐在教室里學習。所以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打瞌睡,甚至有的孩子在吃飯時就趴在桌上睡著了。

在了解清楚這家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之後,我和丈夫毅然決定讓兒子轉學。

因為我們無法忍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學習壓力,這是違背孩子成長天性的。

在我反對這種教育方式的同時,很多父母卻將揠苗助長式教育奉為教育的寶典。

我的外甥津津是一個小學4年級的學生。表姐夫婦希望津津可以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便給他同時報了5個輔導班。除了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課以外,每個周末,表姐還要陪著津津四處「趕場」,回來后還要監督他完成作業,很多時候都要寫到夜裡十一二點鐘。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補課任務,讓津津疲憊不堪。一說起補課,津津就頭疼,吵著說自己討厭學習、討厭補課!

表姐無奈地向我抱怨:「我就這一個寶貝兒子,我也不想讓他這麼累。可是現在大家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讓孩子上輔導班。如果我不這麼做,又怕耽誤孩子的前途,孩子以後會怨我!」

正是由於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心理,才會讓父母盲目地給孩子灌輸與其年齡不相符的知識。但是,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其不可打破的規律存在,就像毛毛蟲只有通過痛苦的掙扎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破繭成蝶,飛向天空;種子需要衝出泥土的包裹才能遇見新生。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當我們對孩子實施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時,就已經違背了孩子身心健康發育的基本規律。

其實,「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因為如果將人生比做成一場馬拉松,贏在起跑線上跟最後的勝利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起跑是否領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存實力。不能因為父母的盲目從眾心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卻輸了大人生。

適當的憤怒是可以諒解的,但處理方式更為重要當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的不懂事難免會惹怒我們。對此,我發現很多父母的處理方式是——對孩子發火。但是發完火之後呢?孩子有沒有改正?或者有沒有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聖人,即便我們身為父母,我們也有情緒,有時孩子做錯了事,生氣發火也是能理解的。但是,除了生氣發火,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當你覺得自己忍不住要發火的時候,不妨在心裡問自己3個問題:第一,真的有必要發脾氣嗎?

第二,發脾氣能起到對孩子的教育作用嗎?

第三,發脾氣會不會引起新的矛盾?

在我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到了天黑的時候,他還沒回家,我急得團團轉。從他上小學的第一天,我就告誡過他,放學了就要趕緊回家,家裡的人會等著他吃飯,如果不按時回家,我們都會很擔心的。

眼看著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我實在等不住了,便決定出門去找他。順著家去學校的路,我一路找,結果在一條小河的河堤上,看見兒子和他的同學趴在地上玩彈珠玩得正開心。

我強壓住怒火向他們走過去,兒子看見我,立馬就站起來了,不知所措地望著我。我看著他害怕的神情,緩和了一下語氣對他說道:「走吧,跟媽媽回家吃飯。」

兒子一路都不敢吭聲,回到家后馬上對我說:「媽媽,我錯了,不該天黑了還不回家,讓你擔心了,我保證再也不會有下次了。」

看著兒子積極的認錯態度,我點了點頭。這件事中,我沒有對兒子發火,可是依然達到了教育他的目的。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火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並不見得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實,如果父母靜下心來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讓孩子吸取教訓。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我也不想發火,可是有時候孩子實在皮得讓我忍不了。」

那麼當孩子惹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根據我的經驗,推薦以下3種做法。

方法一:深呼吸調整,使自己儘快冷靜下來。

方法二: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有時換個角度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

方法三: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他這麼做會有什麼樣不好的後果,讓他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耐心勸導,避免責備咒罵。

孩子總是會淘氣的,當孩子惹我們生氣的時候,請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處理問題的正確方式,才能和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最需要拯救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問題時,會第一時間把責任推給學校,推給老師,甚至推給孩子,唯獨不會反省自己。這就像我們的眼睛總是向外看,手電筒總是往外照,這是一個思維的盲點。不彌補這個盲點,教育孩子就是空談。在我教養兒子的這麼多年裡,我深信這樣一個道理——父母越優秀,孩子越出色。父母的格局決定著孩子的結局。

朋友的兒子小風剛滿15歲,是一個初中2年級的學生。他沉迷於網路遊戲,無心學習,翹課逃學更是家常便飯,無論朋友怎麼打罵都沒有用。

有一次,朋友因為小風逃課去上網而狠狠地打罵了他,小風衝動之下竟然選擇了離家出走。雖然小風離家一天一夜后就自己回來了,但是經過此事,朋友對小風的管教問題深感無奈。每次說起小風,她都是嘆息和抱怨。

我很了解朋友家裡的狀況,我認為小風變成這個樣子與朋友夫婦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直接的關係。

朋友夫婦在教育小風時沒什麼耐心,輕則惡言相向,動輒打罵。夫妻倆平時很少和小風溝通,跟小風說話的語氣也都是命令的口吻。尤其是小風的爸爸,是家裡的權威,要求小風必須無條件地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漸漸地,小風與父母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其實,小風在上小學時是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可是上了初中后突然開始變得叛逆。為此,小風的班主任老師也很著急,曾就此事將朋友夫婦請到學校進行溝通,希望能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監管下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可是朋友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之所以逃課是學校管理不到位,是老師的不負責任造成的。兩人到了學校以後不僅沒有好好反思自己,反而把老師指責了一通。

作為朋友,我曾好心地提醒朋友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她卻很不高興地對我說:「我不需要改,我就是這麼長大的。你家孩子聽話不用你操心,可是我家孩子不一樣啊,我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不打不成材!」

我想,朋友還沒有搞清楚,正是由於她的管教方式不當,才造成了與孩子溝通不暢、親子關係疏離。「問題父母」養育「問題孩子」,一點也不奇怪。

憑我多年教養孩子的經驗得出結論,出現「問題孩子」的家庭不外乎以下兩類。

第一類,父母缺乏責任心,又不懂得教育方式。

這類家長往往沒有科學性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散養」的教養方式。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缺乏科學的引導,很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事風格。

第二類,有責任心,但缺乏合理教養方式的父母。

這類父母有強烈的責任心,有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強烈願望,但是卻完全不懂合理的教養方式。他們經常自以為是地干涉孩子,做一些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事。

孩子在父母的「高壓管教下」,很容易產生叛逆的情緒。

我的朋友就屬於第二類家長。後來,沉迷於網路遊戲無法自拔的小風,索性輟學天天泡在網吧中。直到這時,朋友終於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真的錯了。

在我的推薦下,她參加了一個親子關係課程的學習,重新學習如何當一個合格的媽媽。教育專家告訴朋友:「孩子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父母,是父母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符合人類天性的理解和關懷,是父母的行為違背了教育的規律。」

專家還說:「要想改變孩子,父母自己必須先做出改變,這是家庭教育的一條鐵律。」

朋友接受了專家的建議,開始改變自己。以前她為了限制孩子上網看電視,會關掉Wi-Fi,藏起遙控器,甚至製造停電和故障。現在想想自己從前的舉動,朋友覺得愚蠢透頂,荒唐可笑。正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方法,讓孩子和自己都走入了死胡同。

朋友決定敞開心扉和小風進行一次談話,她對小風說:「過去由於媽媽、爸爸錯誤的教育方式給你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傷害,媽媽向你道歉。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以前爸爸媽媽管你管得太多,今天開始我們會把屬於你的自由還給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如果你遇到了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爸爸媽媽會想辦法幫助你。」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小風對爸爸媽媽越來越信任,一家人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親密。由於朋友不再嚴格限制小風上網,小風對上網玩遊戲反而沒有之前那樣沉迷了。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學校學習,小風有些後悔自己當時衝動輟學的決定了。

小風表明了自己想回學校學習的想法,但是怕功課跟不上。朋友和小風商量后決定,過完年再復學,趁著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把之前落下的學業補起來。朋友為小風報了補習班,但是不再像從前一樣每天嘮叨小風學習,小風為自己制訂了合理的學習計劃,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提升了。

後來,小風順利復學了。在復學后,小風徹底改掉了愛去網吧的壞毛病,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他竟然考到了班級的前十名,老師和父母都為他的改變而感到高興。

有的家長擔心,儘可能地給孩子自由,會不會讓孩子變得任性、無紀律?其實這裡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把自由和規則看成了互相衝突、對立的關係。

其實,自由和規則是一體的,自由是規則的內容,規則是自由的邊界,兩者相輔相成。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不是對孩子放手不管,而是根據孩子的意願,順應孩子的天性,並對其加以合理引導,從而讓孩子更加愉快、健康、自由地成長。

愛孩子就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久之前,我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有一個小男孩,平時的學習成績很好,每天去上學時,他都興高采烈的,恨不得馬上就能到學校。

突然有一天,這個小男孩變得不再喜歡去上學。每天早晨,他都千方百計地拖延出門的時間。開始的時候,媽媽還耐心地催促他,讓他快點去學校。到了後來,媽媽也失去了耐心,見他不肯去上學,就非常惱怒地說:「你這孩子真是太不聽話了!再不去上學,我就給老師打電話,叫她批評你!」小男孩見媽媽發脾氣了,只得背上書包極不情願地走出家門。

媽媽發現孩子除了不愛上學以外,性情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他愛說愛笑,最近卻變得很沉默。一放學就躲在自己的房間不肯出來。儘管發現了這些異樣,但是並沒有引起媽媽的重視,她以為或許兒子只是遇到了一些煩心事而已,過幾天就會好起來。

又過了幾天,小男孩不僅沒有好起來,而且變得更加糟糕了。他的眼睛完全失去了神采,變得直愣愣的,而且一點飯都吃不下去,每天只是瞅著天花板發獃。

這下小男孩的父母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身體,唯恐他得了什麼惡性疾病。結果到了醫院,醫生看到小男孩的狀態后便對孩子的父母說,孩子得的是「心病」。

後來,小男孩的父母帶著他去看了心理醫生,在醫生的詢問下,終於弄清了小男孩「生病」的原因。原來,在學校有幾個調皮的孩子總是欺負他,每天放學都在路上圍毆他,並且警告他不要告訴家長。因為害怕,男孩不敢去上學,但是孩子的父母不僅沒有幫助他,反而責罵他不愛學習。在雙重的壓力之下,他變得鬱鬱寡歡起來。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孩子脆弱且敏感的心,極度渴望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懂得,如果我們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候,不能給予孩子心靈的慰藉,那麼孩子的情緒就不會因此得到有效的釋放和疏導。只有學會心理換位,在體察與理解的基礎上認真傾聽孩子內在的心聲,他們才不會抵觸與父母的真誠溝通,而把自己的心裡話與成長心得分享給父母聽。

愛是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溝通。給予孩子心靈的關懷遠比給予孩子物質的享受更為重要!唯有如此,父母才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孩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