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八十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10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

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做更好的自己有一次,兒子的兩位同學小競和飛揚一起約好到我家玩。我很熱情地接待這兩位小夥伴。小競和飛揚也都很乖,爭著叫叔叔阿姨。由於小競來玩的次數比較多,飛揚是第一次到我們家玩,所以我還不知道怎麼稱呼他,就只喊了小競的名字。沒想到飛揚對此非常在意,來的時候還是滿臉笑容,突然一下子變得不高興,說要馬上回家。事後,我回想起這件事,才意識到飛揚是個很敏感的孩子,他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態度。

後來,時間過去很久了,我去學校接兒子的時候又遇到飛揚,我主動跟他打招呼,邀請他到家裡玩。沒想到他還是很抗拒我,低著頭也不願看我,一聽到媽媽喊他的名字,便逃也似的跑開了。我感到非常吃驚,他竟然還把上次的事記在心裡。回到家,我問兒子飛揚平時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兒子說到一件事——有一次飛揚因為同學跟他炫耀玩具,笑他沒有的時候,飛揚還急哭了。兒子說他一點兒都不理解為什麼飛揚會哭,而且感覺有時候飛揚表現怪怪的。

孩子為什麼變得這麼敏感?我相信這種敏感易碎的心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有的,他從最開始的無知無畏、天不怕地不怕,慢慢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逐漸變成了敏感的人。而引起孩子發生這種改變的不是別人,正是跟他們關係親近的父母——要麼父母自身也是很敏感的人,要麼平時父母的教育讓他變得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總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漸漸失去自我,被別人的眼光淹沒。

一次家長會上,我找機會跟飛揚的媽媽接觸了一下。從聊天中我能感覺到,夫妻倆對飛揚的要求非常嚴格,希望他將來能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當然,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想法,望子成龍也並沒有錯。但是,飛揚父母的教育是讓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讓他做更好的自己。

除了嚴格限制和保護飛揚,不讓他玩「危險」的遊戲外,他們還特別關注飛揚的飲食,總是讓他吃很多「有營養」的食物,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對飛揚好。

不僅如此,就連飛揚在學校交朋友都得由他們決定,孩子完全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在我看來,飛揚接受的是一種「控制教育」。這種教育的後果是,它會逼著孩子在兩條路之間做出選擇:一邊是自己想要的,一邊是父母想要的。當孩子想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他內心的聲音是「我很想去」,而父母告訴他「不可以玩」;當孩子不願意把愛吃的蘋果分一半給別人時,他內心的聲音是「我想一個人吃」,而父母卻要求他「你必須要懂得與他人分享」。長期的這種控制教育使飛揚形成了如今這種敏感脆弱的性格,他長期過多考慮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以至於在後來與他人的交往中,習慣了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

面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孩子起初會反抗,感到委屈、不情願,甚至會哭鬧。可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之後,孩子只得屈服,做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

於是,原本性格強勢的孩子因此變得叛逆,原本性格軟弱的孩子變得自卑、脆弱、被動、沒主見、盲從。而且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父母發現孩子軟弱、沒有主見或是膽小時,首先想到的是該怎麼改變他,絲毫沒有意識到,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於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所以,當飛揚的媽媽表示,她也為飛揚的敏感感到無奈時,我建議她,若想改變飛揚的敏感性格,就要相信孩子,試著給他一定的自由,讓他試著對自己的事做決定。

俗話說「三歲看大」。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事事都由父母做主,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過選擇,那麼等他長大以後,即使有了主動權,也會沒有方向,不知道該怎麼辦。當然,還有一種導致孩子失去自我的原因,就是很可能父母平時給予他過多的評價,而且這些評價很多都是不客觀的,它們讓孩子失去主觀意識和客觀判斷的能力,只能依賴外界對他的評價。

在我們家,教育兒子的一貫方式就是讓他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做更好的自己。比如,早上上學,我會讓兒子自己決定當天穿什麼衣服,只要提醒他當天的天氣狀況,讓他懂得適當加減衣服就行了。而不是直接把衣服拿給他,並「命令」

他,今天必須穿這件衣服。再比如,我會讓兒子自己決定要和誰交朋友——前提是不管對方成績好壞,只要人品沒有問題就行——也不干涉他的社交活動。對兒子的這種教育,我跟丈夫感覺輕鬆,兒子自己也感到開心。

身為父母,儘管我們對孩子未來的生活有著無限美好的期待,但畢竟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們切不可對孩子干涉太多,甚至強迫孩子去做他心裡並不情願去做的事情。

請記住:最好的疼愛和教育應該是從小尊重孩子,讓他自由地發展,而不是讓他活在我們設定的框架里。他們有權利活出自己的特色,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樣!

考砸了,沒關係,下次接著努力

一次,期中考試過後,兒子的學校開家長會。每當這個時候,我能從每個家長的臉色中看出他家孩子這次考試的情況——滿臉笑容略帶自豪的父母,他家的孩子這次考得不是名列前茅,就是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些一臉失望甚至略帶幾分生氣的父母,他的孩子肯定考得不太理想,或者明顯退步很多。

我走到兒子的座位旁邊時,聽見兒子的同桌小海正自豪地對他的媽媽說:「媽媽,這次期中考試我是第三名。」看得出來,此時此刻,小海非常希望能夠得到媽媽的讚賞和鼓勵。

可是,我看見小海的媽媽先笑了笑,然後嚴肅地對小海說:「兒子,這次考試你確實進步很大,可這次你也只是第三名,你前面還有兩位同學呢,所以你要繼續努力,下次考試的時候一定考個第一名。只要你能拿第一,媽媽就帶你去雲南旅遊一趟,怎麼樣?」

看得出來,小海很想去雲南玩,可是面對媽媽下次考試一定要考第一的條件,他心裡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一句話也不說。而小海的媽媽以為她許給孩子帶他去雲南玩的吸引力還不夠大,於是又說可以帶他出國旅遊。小海聽后,默默地低下了頭。小海媽媽剛要說什麼,我趕緊輕輕地拍了拍小海的媽媽,搖頭示意她不要再說了。小海媽媽明白了我的意思,摸了摸小海的頭,沒再說什麼。

家長會結束后,小海媽媽和我聊了起來,問我為什麼阻止她繼續說下去。我告訴她,小海這次的成績已經考得很不錯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他進行肯定,鼓勵他別驕傲,繼續加油,而不是一味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海之所以對她最先提出的帶他去雲南旅遊的承諾不予回應,就是因為他心裡對考第一沒有把握,而且他也擔心考不到第一,自己就永遠沒有去雲南玩的機會了。對他來說,考第一無異於是壓力「山大」,在這種壓力之下,也許下次考試時他連正常水平都沒辦法發揮出來。

近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呼籲父母不要把分數當成審核孩子成績的唯一標準。可在實際面對孩子的考分時,我自己看見的、能夠笑著鼓勵孩子的父母寥寥無幾,他們無法承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於是就給自己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下次考出更優異的成績。

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宣揚她的育兒經,說在教育孩子讀書、提高成績這方面,她摸索出了一個有效的「良方」。她告訴我,之前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穩定,為了讓她家孩子的考試成績有所提高,她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制訂了非常適合孩子的獎罰制度:以80分為基準,考試時如果超出80分,會得到相應的獎勵,且分數越高,獎勵就越豐厚;反之,如果考試分數在80分以下,那就要當心咯,懲罰就要來臨了,而且分數越低,懲罰越嚴厲。朋友對我說,試驗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這套獎懲制度對孩子來說非常管用,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基本都能保證不低於80分,跟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對於朋友採取的教育方法,我想短期內或許對孩子提高成績有所幫助。但眾所周知,學習和教育並不是短暫的、某一個階段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澱。這也就促使我們不能因循守舊,要一直不斷地探索更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激勵、幫助他更好地學習、成長。另一方面,這種物質上的激勵在孩子年幼時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從長遠發展來看,也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就拿我們成年人來說,當我們給自己定下一個奮鬥的目標時,我們會拼盡全力去做,一旦目標達成或者實現,我們很有可能會立刻懈怠。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他們考取了父母要求的成績,實現了父母對自己的許諾,以後可能就不再那麼用心關注學習了。當然,也許有的父母會反駁說,這些都不要緊,自己還可以制訂新的獎勵制度。可是要知道,我們忽略了孩子學習的動機,迷失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味採用刺激、獎勵的做法,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認為學知識就是為了考高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只會機械地學習,對學習的知識死記硬背,根本不會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也就無法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關注點只在分數和獎勵內容上。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剛要進小區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正在路邊訓斥孩子:「你怎麼會那麼笨!你看你的作業本上,都是紅色的叉,以前你做作業的時候,同樣的題型我都幫你仔細分析過,每次做完我問你是不是懂了,你都說懂了,可再做作業的時候怎麼還是出錯呢?到現在為止,你回回考試都考不了高分,我真想帶你去測測你的智商。」孩子站在一旁看著憤怒的媽媽,不停地用手擦眼淚,一句話都不敢說。

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勸孩子的媽媽:「別著急,有話好好跟孩子說。他還小,做作業的時候難免馬虎,我兒子有時候也會因為粗心做錯題。

你生氣吼他也無濟於事,不如嘗試換個方式跟孩子溝通,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讓孩子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聽到我這麼說,孩子的媽媽開始向我抱怨:「我也不想說他,可是你問他,一樣的題型,給他講過很多次,再讓他做,還做不對,就是不往心裡去、就是記不住,不是欠罵是什麼呢?」

孩子在旁邊嗚嗚地哭,嘴裡嘟囔著:「媽媽,我錯了!下次我一定細心。」

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裡非常難受。這個孩子的表現讓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不過面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也無奈。如果他的父母能稍微改變一下,耐心幫孩子總結,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我相信結果肯定不一樣。

我堅持我的觀點是有原因的。你想,這位媽媽按捺不住自己,情緒已經這麼激動,孩子始終待在那裡接受媽媽的教導和訓斥,而且還是在大街上,過往的人都回頭看他們。這種情況下,雖然他也感到委屈、難受,但是他沒有和媽媽爭執,甚至邊哭邊向媽媽道歉,說是自己的不對,是自己粗心,才導致作業本上出現這麼多的錯誤。

我想,這位媽媽如果不把孩子的成績、分數看得那麼重,而是鼓勵、安慰他,協助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他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相信孩子一定會交給她一份滿意的答卷。

雖然說人不能完全沒有壓力,可是承受壓力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我們時常看到選手在參加比賽時由於心理壓力過重,最後發揮失常,以慘敗告終。所以我們常說,不強求才是最好的結果。

兒子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貪玩,不愛學習,考試成績下降也很快。

當時我和丈夫很著急,我們擔心兒子會一直這樣下去。於是,我們倆商量過後,決定由我找兒子好好談談。

一開始,兒子什麼都不肯說。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跟他慢慢溝通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已經很努力地背書,希望考試的時候能考高分。可越是這樣想,一到考試的時候他就越考不好,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不像別的同學那樣聰明。聽他這麼一說,我驚訝地問:「你怎麼會這麼想?我和爸爸從來沒有說過你的成績不理想,也沒有要求你考高分啊。」兒子沮喪地說:「你們是沒有跟我說過,但我知道你們都希望我考得好。」

後來,我反思了自己和丈夫的一些做法,發現我們的做法確實存在問題。比如,雖然我們在言語上並沒有指責、咒罵兒子的成績不好,可是我們面對他成績單時候的狀態卻傳達出這樣一種含義——考得好,我們就笑得合不攏嘴,誇他真棒;考得不好,我們的情緒就會顯得低落。兒子的心思細膩,我們的反應他都能感受到。受這種無形的壓力的影響,導致兒子考試的時候不能正常發揮,漸漸變得開始討厭學習。

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民,他種的小麥總是比別人種得要好。每到收穫的季節,他總能有比別人多得多的收成,而且小麥顆粒飽滿,分量十足。其他農民都很羨慕他,於是向他討教種小麥的秘訣。對於來訪者,他只是實誠地笑道:「我哪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我平時很用心地照顧它們,施肥、除蟲兩不誤,根本沒有想過最後會取得什麼樣的收成,也沒有想過要怎麼做才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看了這個故事,我突然意識到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這個農民之所以獲得令人羨慕的豐收,是因為他從一開始關注的就是小麥的整個成長過程,並沒有過分地在意最後的結果。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道理也是一樣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關注點不是孩子以後上什麼樣的大學、找什麼樣的工作等這些問題,而是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陪孩子,給他們合理的引導,讓他穩紮穩打,同時在品行和待人接物方面接受良好的熏陶,那麼我們就不會因為顧慮太多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變得目標清晰。反倒是我們太注重結果,讓孩子失去前進的方向,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從此以後,我和丈夫注意改變自己,不再那麼在意兒子的考試成績,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他的品行和相關能力方面。並跟兒子保證,希望他也能放下心中的包袱。沒過多久,兒子不再那麼厭學和怵考試了,而且他掌握的知識比以前更紮實了。儘管後來他的考試成績也有過起伏,但他已經能夠擺正自己的態度,正確應對了。他明白,一次兩次考得不好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堅持、努力,就可以考出好成績。

一位關係不錯的朋友後來跟我訴苦,說他的孩子也出現了厭學的情況,於是我把我的經驗告訴給她。沒想到,不久后她打電話過來,說自從聽了我的建議后,她就吸取教訓不再因為孩子考分低而責罵他,而是安慰和鼓勵他。但結果並不是預料的那樣,甚至孩子的成績比以前差。她問孩子為什麼成績越來越差,沒想到孩子一臉認真的樣子說:「媽媽,你不是老說你不在意我的分數嗎?」

於是,我就問了問之前她家孩子的表現,希望藉此了解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原來,這個孩子起初成績還可以,有一次發揮失常,成績下降了,於是被父母責罵了一頓,後來,孩子擔心考了好成績之後再發生意外狀況而被父母責罵,於是他才對學習和考試都不上心了。再後來,當媽媽跟他說考不好沒關係的時候,他如同獲得了特赦令一般。所以媽媽問他的時候,他便說出這樣的話來反駁媽媽。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用上述方法教育孩子時,應該分兩種情況對待。

第一種情況是,孩子本身希望進步,但由於方式方法不當,導致他考試成績不理想。對此,孩子自己能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且心裡感到內疚。這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千萬不能情緒衝動而責罵他,給他施加更大的壓力。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心平氣和地跟他們溝通,彼此之間才會互相理解,同時也會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本身對學習失去感興趣,不管父母給不給他施加壓力,他們都持無所謂的態度。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分析孩子的心理,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學習。而且,父母的表達方式非常重要,比如一定不能說「分數不重要」,而要說「一次的考分並不重要,只要你認真學習、堅持不放棄,媽媽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取得進步」。

同樣是成績不好,但導致成績不好的原因有所差異,父母的教育方式要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只要自己肯努力,下次一定會進步。

輸贏沒那麼重要,努力了就好

兒子上小學6年級那年,不知道什麼原因,變得十分爭強好勝,事事都要佔上風,不管做什麼都想做到最好,稍微與自己的要求有點差距,他就會很生氣。

為了保持自己班裡第一名的位置,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兒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

有一次考試時,兒子各科的總成績在班裡排名第二,那天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哭了起來。我聽到他的哭聲,十分擔心,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從兒子斷斷續續的抽泣聲中,我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我安慰他:「需要掌握的知識你都掌握了,考多少分,是第一名還是第二名,都無所謂,只要你努力了就好。」我勸了半天,兒子好不容易慢慢平靜了下來,但他仍然為自己是第二名感到遺憾和懊惱。

兒子表現出的這種爭強好勝、輸不起的狀態令我感到無奈。為了讓兒子明白並非只有出類拔萃才是最好的,輸贏其實沒那麼重要這個道理,我上網查了一下導致孩子出現爭強好勝心理的原因。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發現導致孩子爭強好勝、產生虛榮心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父母本身喜歡攀比,總是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穿名牌就是好看」「什麼事都拿第一才是真本事」的思想,讓孩子無形中產生了攀比心理。其次,老師及周圍的人總是表揚做事效率高、學習成績好的人,這就誤導孩子,認為「只有達到最好才能被肯定,才是有意義的」。最後,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喜歡攀比,也容易引誘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

理清原因后,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無意間給兒子灌輸了「只能贏」

的意識,這才讓他產生了虛榮心和好勝心。後來我發現,日常生活中我並沒有刻意拿兒子和別的小朋友作比較,說類似他不如誰、比不上誰的話,也沒有跟他說「穿名牌好看」「考第一才行」,等等,完全是如今社會環境帶來的一些思想衝擊,或多或少地誤導了兒子,讓他特別在意輸贏。

當然,我並沒有說好勝心和虛榮心對於孩子來說是完全不能有的,只不過要適度、合理,只有這樣才不會對孩子有太大的損害,反而更容易激發他的鬥志,讓他努力變得更好。好勝心太強、虛榮心太過,對孩子來說百害而無一利,時間長了,它很容易讓孩子脫離實際,變得越來越膨脹。甚至有時會為了達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有較高地位的目的,不擇手段,或者以傷害別人作為代價等。而且一旦實現,就會助長他的氣焰;如果沒能達到目的,他們可能會產生報復心理,或者走極端。

意識到這些可能存在的隱患后,我決定引導兒子,讓他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成敗得失,避免產生過度的虛榮心。

首先,正確評價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的評價一定要謹慎、客觀。因為我們對他的每一個評價都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全面、客觀地評價孩子能讓他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實際情況,防止要求過高,讓他產生自卑心理,或者錯誤地誘導孩子出現好勝、虛榮的心理和行為。

下面是一段發生在我身上的失敗的教育經歷。

那年,兒子上小學4年級,有一次數學測驗的題有點難,兒子考了80分,班裡有4/5的同學分數都比他的低,他本以為這個分數會讓我高興。可是,當他高高興興地拿著試卷回來告訴我的時候,我當時因為心情不好,就說他,以他的能力,就算題難,也不應該只考80分的。兒子聽完,之前的喜悅頓時被我的話給驅散了,他有些不知所措——老師今天在班上還表揚他了,可為什麼媽媽卻這麼生氣?

後來,老師又進行了一次數學測試,考題的難度依然比平時大,這次考過後,兒子班裡只有兩個同學考了整整80分,並列第一,兒子考了76分,排在第三。

發試卷的時候,老師這次又表揚了他,這讓兒子心裡美滋滋的。可是,兒子想起我上次的話,看著鮮紅的76分,覺得我肯定對這個分數更不滿意了,想來想去,為了討好我,兒子就把76分改成了96分。

兒子把考卷拿給我看,我看到這個分數后非常高興,就給兒子做了滿滿一桌好吃的犒勞他。就這樣,後來的幾次測驗,兒子經常這樣修改自己的考試分數。

直到有一次兒子發高燒,我打電話給老師請假,偶然間從老師那裡了解到情況,讓我識破了兒子的「騙局」。掛斷電話后,我開始反思自己。等兒子病好了之後,我坦誠地跟兒子溝通,說我已經知道他修改考分的事了,並且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兒子告訴我,之前的測試題的確很難,自己已經儘力了,可我對他的期待太高了,為了不讓我失望,才想到了改分的辦法。聽了兒子的話,我十分愧疚,正是因為我當初沒有完全了解到情況,對兒子做出了不切合實際的評價,才導致他為了討我歡心,而採用了虛假、欺騙的應對方式。我沒有為此責罵兒子,而是向他道歉,對兒子說:「對不起!是媽媽的錯誤認知讓你選擇了這麼做,我會改正,你會原諒我嗎?」

後來,兒子實事求是,不再改分數了,也慢慢淡化了考試要得高分的意識,真正做到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每一次考試。而且,每次考得好了,他都不驕不躁;考得不好了,他都能找出哪些知識是自己沒有掌握的,然後重點學習。

其次,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的價值觀會受父母、同學以及周圍人的影響,而父母在培養孩子價值觀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善於觀察和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出現喜歡攀比、好勝、虛榮心強的表現。

兒子看到好幾個同學的父母經常開著各種高級轎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他很羨慕。而我和丈夫每次接他,不是騎著電動車,就是開最普通的車,這讓兒子覺得很沒有面子。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兒子跟我說,不讓我跟丈夫去接他了,他自己坐公交車回來。一開始的時候我不解其意,問他為什麼。後來兒子說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我想,如果當時我因為兒子的話也覺得很沒面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給兒子高品質的生活,那麼我的表情和言行會讓兒子更自卑,更容易加重他的虛榮心。

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能夠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坦然地面對這種貧富差距。然後,我告訴兒子,財富不能代表一切,有錢並不一定說明這個人會被尊重,而沒錢也不一定說明這個人會被人瞧不起,只要具有良好的品性、用心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之後,我從書上、網上找到一些相關的故事或者案例,向兒子證實有錢並不代表可以贏得人心,而沒有錢並不代表失去人心。兒子看了這些故事後,也慢慢轉變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接受其他同學有高級轎車接送,而自己只能被電動車、低檔車接送的情況。

對於事事爭第一的孩子,我們要引導他培養起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每個人所擅長的方面各不相同,這也導致事事都能得第一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哪怕最後沒有得第一,依然能夠受人尊重。

況且第一隻有一個,把爭做第一的心思分些出來,讓自己做到品性良好、做事認真、與人為善,長大后同樣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望子成龍,適可而止

天下父母沒有哪個不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都期待他能「成龍」「成鳳」。

身為一位母親,我特別能夠理解這樣的心情。可是我要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困惑,只有逐一攻克,才能為孩子美好的前途鋪平道路。

例如,我們為了讓孩子能全面發展,多才多藝,於是給他報班培養興趣,可孩子自己從來不主動去上課,我們苦口婆心、好說歹說,最後他才勉強答應,這是為什麼?每天孩子放學回家,我們不顧自己的事,先輔導孩子做作業,給他聽寫,可他為什麼總是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孩子的成績好不容易有所提高,可他的脾氣為什麼變得越來越壞?……在現實中,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來回報父母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無私付出后尋求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有時候甚至連孩子休閑的興趣愛好也無法掙脫我們的競爭心態——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這樣一來,原本只是為了陶冶情操而培養的興趣愛好,瞬間轉變成了無形的競爭壓力。說到底,我們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是孩子壓力的根源,而且這種心態還有可能導致孩子逆方向發展。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場有關心理諮詢與家庭教育的講座。當時,心理導師為現場的數百名家長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小測試。透過投影,我看到屏幕上有一組圖片:一些小石塊有規律地散落在四周,中間有一個大石塊,它的旁邊是一堆細沙、一個空桶以及一桶清水。接著心理導師向在場的家長提問:「如果請各位家長選用上面的任意材料,無論是石塊、細沙還是清水,或是其他的材料來填滿空桶,你們會怎麼選擇呢?」

聽了導師的話,家長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而且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

討論過後,一位爸爸首先站起來說:「我的想法是先把大石塊放進桶里,再放小石頭、細沙,最後倒入清水。我覺得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所有材料都裝進桶里。」

隨後,家長們也都踴躍發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中,心理導師面帶微笑,沒有評說他們的做法是對是錯,只是仔細地傾聽。最後,心理導師告訴大家:「其實怎麼填和填多少都不是我們一開始應該考慮的,因為最先考慮的,也是最重要的,通常是基礎工作做得是否紮實。對於這道題來說,基礎工作就是桶的底部,這是最薄弱的,只要桶的底部堅實了,不管怎麼填、填多少,就有無數種方式了。」

家長們聽了面面相覷,一臉的疑惑,顯然沒有聽懂心理導師話里的含義。心理導師又接著解釋道:「這個測試映射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上來,說明孩子成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應該幫助孩子把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是學習成績或是其他才藝,而是心理方面要保持健康。……」

聽了心理導師的話,大家終於明白,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式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就會事與願違,出現偏差,導致孩子的成長受到不利影響。

是的,世間萬物都有其特有的規律,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和規律。因此,我們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勢必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如果我們都只顧著讓孩子按照我們的主觀想法去成長,那無異於揠苗助長,過猶不及。

教育孩子時,如果我們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強制性地讓他去做某件事;或是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過分寵溺他,都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相反,如果我們遵循規律,積極地引導和發掘孩子的潛能,那麼他就能不斷學習和成長,為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成功教育的標準是什麼

自從做了媽媽以後,我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查閱了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書籍,也看了一些專職媽媽寫的教育帖子。通過整理我發現,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看似相同,但卻又不同。我不禁開始沉思: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成功的教育,成功教育的標準又是什麼?

我丈夫的一個遠房親戚是一位眾人口中的「高人」,而這個「高」在於他把自己的一雙兒女送進了北大和清華兩所大學,在當地曾轟動一時。如今,他的一雙兒女已經在美國知名院校讀完博士畢業回國,並在北京知名的外企工作,事業家庭雙豐收。

於是,見過這位親戚的人都會對他說:「要是我的兒子(女兒)有你的兒女一半出息,我就知足了。」而這位親戚卻非常謙虛地說這沒有什麼。當時的我只當他的話是處世圓滑之人的推脫之詞,因為很多人面對採訪要求談談自己成功的經驗時,都會這麼說。

那時候的我還沒有成為媽媽,也並不能理解這其中的道理所在。過了幾年,再次見到他時,我已經生下兒子做了媽媽。我非常誠懇地向他討教教育兒女的經驗,為我以後教育兒子打好基礎。

他顯得有些為難。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他告訴我,在他的兒女考上北大清華的時候,由於媒體的報道,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他寫一本關於教育孩子的書,但他並沒有接受這個提議。

我問他原因,他對我說,他其實一直有寫點東西的習慣,寫一本書對他來說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為他不想誤導別人。原來,他曾參加過一個論壇,論壇里的成員都是一些有著豐富教育經驗的父母。他們培養出的孩子全部都是頂尖學府畢業並且已經事業有成的人,在所有人的眼裡,這樣的父母無疑是成功的父母。可是在這位親戚看來,成功不是這樣定義的,至少它不應該這樣膚淺。如果僅僅因為孩子考取了名校,事業有成,我們就成了成功的父母,孩子就被當做成成功教育的典範,那麼這將是一件多麼滑稽的事情。

他的話讓我沉思。如今,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標準里,只要孩子考取了名校,有著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和地位,這個人就是成功的。可是,真正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人是少數,更多的人只能進一所普通的大學,甚至有的人連大學都沒有上過。那麼,就要單純地將這些人定義為失敗嗎?

在我居住的小區里,我曾見過一個孩子,每周只有周末的傍晚才能下樓玩一會兒,其餘時間都被父母強迫著在屋裡學習。看到孩子痛苦、可憐的眼神,我很是心痛。成績好真的能代表一切嗎?本該享受天真爛漫的年紀,卻被父母折磨得一點開心的樣子都沒有。那麼即使她取得了好成績,父母看到她這幅鬱鬱寡歡的樣子,不會覺得心疼嗎?

如果我們只教會孩子去追求名利、成功,而沒有關注孩子的內心,那麼將來即使他成功了,他也無法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愛孩子,就要打破世俗的眼光和標準,讓孩子明白並非只有出類拔萃才算好,並非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認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樂觀上進、腳踏實地,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