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江州府陷落
第231章江州府陷落
「已經晚了,我原以為自己可以輔佐大王統一大唐,成就那不世偉業,但是現在看來,我是沒有機會了。」
吳起的聲音一下子變得滄桑起來,這位之前還意氣風發的大夏最高軍事將領的轉變讓顏良根本無法適應。
「大將軍,你這說的是什麼話?」
顏良臉上的困惑十分明顯,他聽不懂吳起的話。
竇建德不是喚他回去敘敘舊嗎,也用不著這麼悲觀吧?
「大王已經被奸臣蠱惑,我去臨安府必死無疑,身為臣子,我為大王盡心儘力,多次擊敗強敵,可終究得不到大王的信任,我對他,已經仁至義盡了。」
吳起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我也不是迂腐之人,既然大夏容不下我吳起之才,那我也不會留在這裡白白等死,我打算離開了。」
吳起的話音剛落,顏良就直接傻眼了。
?
怎麼回事?
顏良並沒有意識到這一次召回對於吳起的影響,可是,從吳起的話中,他聽到了對方的決心。
吳起並沒有多說,他在稍作休息之後,就直接收拾自己東西,離開了江州府大營。
這些頂級名將在考慮了自己的情況之後,決定先去大周去看一下。
和竇建德想臨的勢力,除了大唐就大周,而他不但擊敗了公孫衍的十幾萬大軍,更是佔據了對方的江州府,從那些戰敗的將領到大唐皇帝,對他有意見的肯定不少,所以他是萬萬不回去那裡的。
而且,現在大唐和大夏敵對,按照這一次竇建德的異常來看,很可能是大唐那邊動的手腳,加入大唐,就意味著要立馬對竇建德下手,吳起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
而佔據了東臨府的大周則要好得多,雖然他當初也擊敗了夏完淳的一萬人,可那時間已經久了,而且陳心石對於有才之士的待遇一直不錯,這一次對匈奴人的行動,也很有可能是為之後的大唐攻略做準備,所以,他想先去那邊看看,看那裡到底容不容得下自己。
如果大周再不行的話,他就可以從海上離開,去其他國家試試運氣。
吳起的離去迅速在大夏和大唐引起了軒然大波,對於這位頂級名將來說,離開可能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其後續影響,卻完完全全超乎了竇建德的預料。
周圍夏王在得知吳起自行離去的第一時間,就讓李嚴接管了江州府大營,十幾萬大軍的兵權他是控制到了自己手中,可是那些經由吳起之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可就慘了。
最開始的官場清洗出現在臨安府,這裡是竇建德的老家,因此,清洗行動在那些復辟派大臣的主持下,很快就開始了,大量的官員因為各種原因直接被竇建德逮捕,有的甚至因此而被殺。
但是當這個消息傳到武陽府和江州府後,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官員就等不住了,他們當即殺死了竇建德的死忠,直接從武陽府獨立。
這樣明目張胆的叛變行為自然遭到了竇建德的厭惡,於是,他當即命令,由顏良統領五萬武卒,直接進入武陽府平叛。
這一方面是竇建德對那些叛亂官員的一個警告,另一方面,也是藉此來測試那些武卒的忠誠,這些由吳起訓練的武卒大多都是臨安府人,很多都是他的老部下,如果不能夠調動的話,他也要想辦法對付他們了。
不過,對於竇建德的命令,武卒們還是聽從的,他們在顏良的帶領下,當即就從江州府大營出發了。
而與此同時,遠在廣信府的李世民卻高興得差點笑出聲。
「不愧是先生,這次反間計居然有這樣的成果,全仰仗先生的實力啊。」
李世民直接拉著酈食其的手不放開了。
他原本以為,能夠除掉吳起就已經是最好的效果了,沒有想到,在他的大軍即將出發的這個時候,顏良居然帶領五萬武卒離開了江州府。
五萬武卒,這可是江州府大營超過一半的戰力,沒有了這些兵力,那李嚴和留在江州府大營的那點兒兵力,就完全不在李世民的眼中了。
他甚至都已經可以預料到之後的情況了,在擊敗李嚴之後,李牧的大軍可以迅速南下,在武陽府和顏良展開大戰。
在花費一點實力擊敗顏良之後,武陽府和臨安府,就都可以迅速攻佔,而大唐,也將再次歸於統一,他李世民,也將開創不世之功。
「陛下謬讚了,能夠取得今日之功,全靠陛下的英明神武和眾位大臣的計謀,我不過是實行者罷了。」
酈食其雖然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可其卻並沒有恃寵而驕,反而將大部分功勞歸到了李世民和那些大臣身上。
「先生不要謙虛,你既然立下了功勞,那朕也不能吝嗇,先前讓先生擔任中書令,已經是讓先生屈才了,這樣,我看尚書令的位置不錯,挺適合先生的。」
李世民心裡高興,對酈食其不但賞賜了不少金錢美人,而且還直接將其升為了尚書令。
尚書令為尚書高官官,相當於宰相,李世民這一下子,直接將其提拔到了這樣重要的官職,可是說,在現在的大唐文官之中,除了長孫無忌外,就是酈食其官職最大了。
加上李世民對他的恩寵,可以說是聖眷正隆,從一個平民直接升為帝國的頂級文官,酈食其只用了短短的半個多月,這樣快的速度,直接驚呆了大唐的眾人。
後面陸續有不少文官上奏摺反對,認為李世民給酈食其的官職太高了。
可李世民對於那些文官們的反對視而不見,依舊重用了酈食其。
而在另一方面,準備已久的大唐將領李牧,正式統兵二十萬,直出通安關,突襲了江州府。
李牧的行動很快,這個頂級名將的軍事才能很高,他要麼不動手,但是只要他動手的時候,那一定會勝利,再加上他對待士卒十分友好,無論上面賞賜下來上面財物珍寶,他都會將其分給部下。
所以他的士卒,都十分賣命,戰鬥力相當強大。
在出發前,李牧就仔細研究過李嚴這個人,他發現,這個竇建德的忠臣治理一方還是有本事的,可是讓其統領大軍作戰,那就有些難了。
況且武卒是吳起親自訓練的士卒,他們的作戰方法和其他普通士兵不一樣,在整個大夏,只有長期跟隨吳起的顏良懂得怎麼指揮這些武卒,其他人,一竅不通。
可顏良不要說不在江州府,就是在,也不過是一個莽夫,完全不成氣候。
所以李牧直接帶領著自己的大軍,朝著江州府大營圍了過去。
……
突如其來的大唐部隊徹底讓李嚴慌了,在顏良帶領五萬武卒平叛之後,江州府大營中,就剩下三萬武卒和六萬普通士卒。
雖然聽起來有將近十萬人,可是大唐的陣勢驚人,李嚴看著對方的大軍,心中完全不知道是該戰還是該撤。
猶豫不決的李嚴終於徹底斷送掉了這些大軍的最後一絲希望,當李牧將整個江州府大營合圍之後,戰爭自然也就開始了。
李牧的準備很充足,他知道奇兵天降的效果,敵人此時一定處於混亂狀態,要是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平靜下來,反而會增加攻打的難度,於是,他直接讓部下猛烈攻擊營寨。
李敢、李陵,侯君集等將領親自帶領著麾下的精銳,專門往那些普通士卒守衛的地方衝去。
在李牧的猛攻之下,江州府大營連一天時間都沒有堅持下來,在當天下午六點的時候,侯君集就親自突破了大營的一角防禦,攻了進去。
李嚴在看到大勢已去之後,便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投降。
那些普通士卒一樣投降了,但是,那三萬武卒,卻依舊選擇了戰鬥。
這些由吳起訓練的精銳士卒對於大夏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忠誠心,吳起雖然已經不在大夏了,可是他對於這些武卒造成的影響卻一直在。
面對著負隅頑抗的武卒,李牧沒有任何猶豫,直接下令繼續進攻。
只不過,這一次進攻起來,可就沒有先前那麼順利了。
武卒的戰鬥力很強,加上在吳起的統領下,他們戰鬥的次數不少,積攢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善於合作,即使之前的戰友死掉了,他們也可以和一個完全陌生的武卒合作,兩者之間的默契,居然絲毫不受影響。
加上武卒們的頑強意志,這不到三萬人的殘餘部隊,卻讓李牧的大軍花費了比那六萬大軍還要多的精力和時間。
至於死掉的人數,那就更多了。
侯君集在戰鬥到一半的時候,不信邪地集中了五千人的玄甲軍,打算正面衝垮這些武卒的軍陣,但是,當那些精銳騎兵失去速度,被武卒困在中間的時候,就只剩下屠殺了。
這些精銳的騎兵在步戰時,完全被武卒碾壓。
雙方的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隨著最後一個武卒倒在了血泊之中,這場江州府的大戰才落下帷幕。
之後,在李嚴的勸說下,整個江州府,很快便落到了大唐的手中,這其中,還包括吳起為攻略大唐而儲備的大量糧草。
江州府迅速陷落的消息一傳到臨安府,竇建德當場就癱在了地上,這位曾經的梟雄,還沒怎麼來得及享受重新執掌大權的喜悅,就先後遭遇了武陽府叛亂和大唐入侵的不順。
這會兒在知道江州府迅速陷落,李嚴投降的事情之後,徹底傻眼了。
他這才明白,吳起才是他的護身符,而他,卻親手將這個護身符給摘下扔掉了。
這個已經看到自己末路的諸侯隨即試圖挽救這個已經十分不利的局面,雖然吳起已經沒有了,江州府大營的近十萬大軍也沒有了,但是,他還有顏良,還有五萬武卒,這些兵力,應該能夠守住臨安府了吧。
應該能吧。
竇建德的心中不斷安慰著自己,當初吳起能夠憑藉五萬武卒守住四十萬匈奴人的攻擊,那麼,他也能夠依靠這五萬武卒守住自己的最後基地。
而且,在他的旁邊,可還是有一個盟友的,大周已經統一好幾年了,他們的實力,遠比大唐還強,只要他們出兵太原府,一定可以逼李牧退兵的。
對,請大周出兵太原府。
就像是找到了救星一樣,竇建德踉踉蹌蹌地走向旁邊的書房,打算立即寫一封求援信。
可是這個時候的臨安府,也發生了一場劇變。
曾經投降竇建德的薛舉和薛仁杲父子,在看到竇建德已經兵敗如山倒后,便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他們如果繼續跟著竇建德,那必死無疑,不如利用其頭顱投降大唐,還有可能保全性命。
而這樣的想法,很快便得到了臨安府不少官員的認可。
在當初清洗完臨安府的官場之後,曾經被罷黜的官員們再度被啟用,這些人執掌權利之初,並沒有要背叛竇建德的意思。
畢竟罷黜他們的主謀,是那已經離開了的吳起,而不是竇建德,只不過,當臨安府陷落之後,這些人便開始擔心起來了。
到了現在,當初參與彈劾吳起的官員們都知道了,酈食其完全就是大唐的人,專門用來離間他們的間諜,這下子,他們就開始慌了,畢竟當初,酈食其還是他們引薦給竇建德的,這要是追究起責任來,他們豈不是都跑不了?
一想到死亡的命運,這些官員們便立刻起了其他的心思,要想自己不死,那麼,就只能讓竇建德死了,於是,他們和薛舉一聯合,直接就開始造反了。
這些官員的權利很廣,在他們的聯合下,薛舉和薛仁杲父子輕鬆就獲得了臨安府的兵權,他們帶著大軍直接攻進了大夏王宮,於是,竇建德自己的求援信還沒有寫完,就直接被薛舉和薛仁杲帶兵圍住了。
看著王宮中那些鋒利的兵刃,竇建德臉色灰白一片,他不斷掃視著那些背叛自己的官員,在他內心深處,他甚至還想親自質問這些人,到底他哪一點對不起他們,從而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