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新軍軍制
《步兵操典》的形成,並不是朱由檢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有實際的來源,其最主要的內容貢獻者,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其中對於軍紀、訓練、後勤、組織構架等理論,構成了《步兵操典》的框架。
只是在更加具體的戰法上,朱由檢有著不同的見解,在他看來,以目前大明的技術實力,可以比鴛鴦陣更加的簡潔。
整個大明的步兵當中,有三個兵種就夠了,長矛手,火槍手以及炮手,而陣型,則以方陣和圓陣為主,再稍加變化就行。
這一戰術的主要思想,部分來源於西方的步兵方陣戰術,部分來自於《紀效新書》,前者精擅長矛手和火槍手,後者則擅長對各種火炮的運用。
再加上朱由檢多次親身經歷過得隊列訓練,這些中西戰爭思想雜糅,最終形成了被他推廣的《步兵操典》。
當然,目前朱由檢實際推廣的,只是初期的隊列訓練,這一訓練雖然簡單,但卻是後期所有訓練的基礎,之後的戰術變換,都要在隊列的基礎上實施。
元宵過後,三百人的教導就全部歸位,他們本身就是基層軍官,集訓結束后回歸毫無影響。在教導軍官歸位后,朱由檢期盼已久的新軍訓練計劃正式開始。
因為士兵們還需要戍衛宮廷,故而整個訓練計劃採取輪訓制度,一半上午訓練,一半下午訓練,晚上則進行文化課程。
訓練的場地則放在了內校場,那裡的場地能夠容納這麼多人,就算不夠,周邊還有土地,可以進行拓展。
很快,一二一,一二一的號子在皇宮中響起,富有節奏的旋律,令人心神振奮。
不過,除了第一日因為新鮮,朱由檢去看過之後,後來就沒怎麼去。隊列訓練其實挺枯燥的,就是來回幾個動作不停的練習,當然,大明的士兵沒有後世那麼好的素質,很多人左右多分不清,鬧出不少笑話。
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經過第一天的整頓后,就進入了正軌。教導官面對那些愚笨的士兵,根本沒有絲毫客氣,現在可不是後世,講究教育溝通,只要做錯,就是一棍子下去,棍子挨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整個內校場上,都是噼里啪啦的抽打聲,朱由檢只是待了一會,就有點受不了,雖然很多人因為他的命令而死亡或者入獄,但直面這種暴力粗糙的場面,還是有些承受不住。
不過,士兵們卻習以為常,這個時候軍官打罵士卒是家常便飯,甚至他們這邊還更輕,訓練場上有明確的規定,可以打,但不能打傷,而且還有御醫在旁邊隨時待命,對傷者進行救治。
雖然因為連續兩代皇帝的死,朱由檢有點瞧不上這些御醫,但用在這個地方確實非常好的,甚至後世的一些急救護理手段,他都教給了這些御醫,讓他們研究整理,形成一定之章程,傳授給軍中士卒。
隊列訓練只是新軍最基礎的東西,朱由檢要解決的還有很多,比如軍隊的名稱和編製問題。
而這個,就涉及到他對整個大明的軍事體制的改革,甚至還牽扯到了文官系統。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縮小化,暫時將新軍獨立出來,不和其他地方發生干係,等一切成熟之後,再另行解決。
基於這種考慮,朱由檢依然讓新軍掛靠在御馬監名下,名稱也沒有給定,只是稱呼為新軍,不過,對於新軍內部的體制,他倒是進行了一番大的變動。
到了後期,大明的除了維持原有的衛所制度外,還多了募兵。募兵是在衛所不堪用,而戰場又頻繁出現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他們的制度和衛所大不相同,大致是營哨制度。
一般是五人為一伍,二伍為什,三什為隊,三隊為哨,五哨為總,五總為營。每營兵員3000人。這個編製,在朱由檢看來有些弱,一個營的人數太少了,在明末這種大規模作戰的情況下,每到戰時,都要好多個營聚合在一起才能開戰。
然而,各種營頭夾雜在一起,相互配合難免出問題,也許應對農民起義等低烈度戰爭時問題不大,但對上了建州女真,這種問題就會無限放大。
因為長矛手和火槍手相互配合有一個最低數量的問題,參考了營哨制后,朱由檢以十人為一什,以什為最低的組成單位。
而後採取三三制,以什隊哨營團旅師軍的順序編組下來,配上一些其他的醫護兵炮兵等,一個軍的編製一萬二,再加上一個三千人的騎兵師,完整的軍級編製,正好一萬五。
而軍級編製,則是朱由檢以後的作戰主要單位。
火槍的大規模裝備,註定今後的戰爭是朝著職業化和精銳化方面發展,人數不再是戰力最主要的衡量標準,真正拉開差距的,還是在裝備和組織上。
而採用三三制,除了受後世的影響外,更多的還是組織度上的考慮,一個軍中,八個指揮等級,這將需要大量的軍官,軍官越細化,軍隊的組織力度就越強,軍隊越不容易崩潰。
在各級指揮層面上,除了最高的指揮長官外,還有司掌參贊謀划的參謀官,司掌訓練營房的訓導官,司掌文書紀律的書記官,司掌糧秣醫護的後勤官,司掌兵器鎧甲的裝備官。
除此之外,在各級指揮人員上,還會配備一到兩名的副職,作為後備補充,既是鍛煉,也是預防緊急情況。
這種細分,即是對軍隊的分權,也是職業化和精細化的要求,職責明確,分工清晰,才能將一隻軍隊建設好。
不過,這種細分只到團一級為止,下面的營開始就沒這麼詳細,職責分別被副手掌握,最多會配備一名參謀官或者書記官。
只是,這樣的一隻職業化軍隊的建立,除了需要大量的投入外,還要很長的時間,軍中人員需要上課,學習,以及慢慢的適應。
好在乾聖元年沒有什麼大的戰事,足足有一年的時間來讓他磨合訓練,一年之後,這支軍隊也差不多能用了。
而等到經歷實戰檢驗之後,朱由檢才能看出,這麼一份結合了多個時代知識的軍隊構制能否適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