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茅山的一些知識,馬甲整理了一下,貌似很多……
1、江蘇茅山
茅山地理位置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金壇市的薛埠鎮境內,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為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后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茅山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面積約為71.2平方公里。景區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茅山鎮為中心,距南京、鎮江、常州各約60公里,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
人文薈萃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鍊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鍊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鍊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鍊,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佔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猶如水晶般閃爍著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旅遊勝地
茅山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為主體的旅遊群系,年接待香客、遊客超過100萬人次。茅山以其獨特的形式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堪稱「世界一絕」,已被列為江蘇省精品景點之列;高99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更為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窩,直徑可達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灑向人間;熱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連忘返;正在開發中的華陽洞必將向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飽經滄桑的茅山,更是充滿神奇的茅山。亭殿樓閣儘是畫,山水風物皆有情。秀麗迷人的自然風景,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撲朔迷離的道家符錄,必將引起您的最大興趣。
茅山道教
道教源於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於晉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兩派,北方道教為「符籙派」,符、籙都是寫著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認為人生病是因為鬼魂附體所致,所以要拿符、籙來鎮鬼,用劍來除妖;而南方道教卻認為人生病是由於陰陽不和,要想長生需要用丹補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稱為「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煉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
北方道教由張道陵創立,後人說的張天師並非張道陵一人,他的子孫都稱為張天師。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
創立,茅固、茅忠並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教派。創立之後,其理論體系還很不完善,一直到南北朝時代才形成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北方道教體系主要是由寇謙之充實整理而成,南方道教人才較多,由葛洪、陸修靜、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論體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朴子》與《老子》、《莊子》、《列子》被後人稱之為四經。
葛洪,句容人,後人小說中說的「葛仙翁」是指的葛洪的爺爺葛玄,不是葛洪。陸修靜,浙江人,被封為丹元真人。陶弘景,丹陽人。後人所說的華陽真人、山中宰相都是陶弘景。梁武帝曾經問為什麼要隱居茅山,陶弘景寫詩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南方道教的神仙譜與北方略有不同,據《真靈位業圖》所載,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時期,有三層神仙,①元始天尊,②大道君,③太極金闕帝君。而在「三生萬物」時期有四層神仙,即④太上老君(即老子),⑤北方張天師(張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陰大帝。
茅山景點
【仙人洞】
又稱蓬壺洞,位於華陽洞北約84米處,洞分上中下三層,內有五廳,俗稱「仙人四室一廳」,相傳仙人曾在此下棋休憩。洞內鐘乳石、石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飛天瀑布、雄鷹展翅等20餘處景點。游后不由感慨「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洞中」。……
下洞深151.43米,洞徑寬0.55~2.2.米,高1.15~10.10米面積156平方米。在41米和72米處,流水因落差而潺潺作響,稱響水壩。在129米處,斜坡高6.54米,有一天然石橋,長1.88米,寬闊.64米,厚實8米。從此處可進中洞。中洞長57.15米,洞徑寬0.6~1.8米,洞高1.7~6.0米,面積65平方米。洞內有5廳,稱「仙人四室一廳」。洞頂鍾乳密布,其中有下垂鐘乳石和向上石筍相對而生,中間僅隔0.45米。中洞54米處,有兩根石筍,一卧一立形成狹窄洞徑,由此可進上洞。上洞長28.2米,洞高1.95~4.70米,面積26平方米。洞飛頭被坍塌大石塊堵塞,離地表約3米。仙人洞實際開發208米,其中下洞129米,中洞54米,上洞25米。有青牛嬉水、九曲銀河、蓮花懸頂、影壁遺址、飛天瀑布、老虎怒吼、金鼠窺經、仙女羽紗、老鷹展翅等20多個景點,以「靈」、「秀」、「仙」著稱。清代詩人孫星衍詩讚仙人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地,曠盪見平陸」。
【喜客泉】
喜客泉與茅山齊齡的喜客泉,位在大茅峰西北麓,盤山公路句曲橋右側,自古就是旅遊勝地,列茅山十九泉之首。二00三年初正式對外開放。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2~3米,遊人行至泉邊,鼓掌幾下,頓見泉內水珠上涌,狀似翠嶺吐玉,又如客臨泉喜。宋代尤袤詩「幽泉見客喜」,元代吳全節詩:「萬珠寒涌碧琉璃,山色天光堪一池」,明代陳沂詩:「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間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為問何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與人通,氣動隨謦。我才方肺渴,掬取聊一溉。」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中國泉》中迎客泉即指此泉。
喜客泉三大怪「客來泉喜冒的怪、水向高處流的怪、泉水油麵蓋的怪」等待您的探索、獵奇!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
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在華東敵後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新館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新館造型別緻,雄偉壯觀,既表現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現了革命前輩業績光照千秋的氣勢。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隊等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近年來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小學生德育基地"等。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布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為「世界一絕」。許多建築學家、聲學專家對此奇特現象,經多次研究,仍未達成共識,相信您的到來一定會有新的見解。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旱,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日偽頑長期夾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呈現出了罕見的艱苦性和複雜性。蘇南**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清剿的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0萬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戰中斃,傷,俘日偽軍達4萬多人。蘇南人民的5萬優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幹部犧牲的就有百餘人,蘇南抗戰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及其所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業績,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圖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計劃,從而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鎮江市全體**31.3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級寬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占勝利50周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為"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兄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勛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為**鎮江市委員會,鎮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於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后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腳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時,偶然發現,每當爆竹升空爆炸后,紀念碑上便響起一陣清晰的"嘀嘀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他趄矗立在山崗上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望去,碑上並無疑物,碑下也無人影,更奇怪的是這位村民手頭的爆竹聲一停,軍號聲即停,爆竹聲一響,軍號聲也隨之響起。他為了探個究竟,就壯著膽子帶上家人上了那個山坡,經過仔細查看之後,並無任何異物,於是立即報告了有關部門,從此紀念碑下放鞭炮,碑上空響聲軍號的奇觀就這樣不脛而走,后經有關部門志專家的多次研究,調查,均無法正確解釋這一奇特現象,因此,紀念碑從此也被人們同茅山怪謎聯繫在一起。
【乾元觀】
金壇乾元觀,這座曾是新四軍司令部駐地,又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道教修鍊場所,今日正煥發著新的光彩。乾元觀
乾元觀,坐落在群山環抱、翠竹掩映的江蘇省茅山東麓金壇市境內的青龍山郁崗峰,是茅山道教聖地「三宮五觀」之一。始於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李明真人煉丹於此,初名煉丹院。1993年11月修復開放,是江蘇省唯一的一所坤道道觀。
南朝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陶弘景建「郁崗玄洲齋室」,煉製丹藥。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溢貞白先生,江寧穆陵人,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梁武帝多次下詔,聘其出山,協理朝政,均被婉言謝絕。梁武帝明其意志,便將太子送往茅山,拜他為師。每逢大事,均向陶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唐初,茅山道士王遠知(公元528-635年),深受皇室尊重。至此,後人給茅山以「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讚譽。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玄靖居此,敕建「棲真室」及「會真」、「候仙」、「道德」、「迎恩」、「拜表」五亭。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賜名「集虛庵」,繼改觀名為「乾元觀」。元代,有房屋800餘間,主要建築有宰相堂、松風閣、太元寶殿、玉皇殿、斗母樓、靈官殿,東、西拜堂等。明代有全真道士閻曉峰,號希言道人,因其蓬頭垢面,人稱「閻蓬頭」,繼承全真龍門教派,主張清修為本,先性后命。「究理盡性,以至於命」,取「乾元」之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教人「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重開龍門復字岔枝門派。自閻祖開始,龍門岔枝閻祖派「歷代相傳,至今已24代。」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年間重建。清末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康有為隱居於此。1938年夏,陳毅奉命東進抗日,於乾元觀松風閣設司令部,於宰相堂設政治處。可惜於抗日戰爭中,這一著名宮觀全毀於戰火,有住持惠心白等道士12人被日寇所殺,僅有今茅山道長朱易經倖存,還留下李明真人煉丹井、古碑、古樹等。解放后,建房屋11間,歸茅山林場看管。1993年4月,林場遷出,復由道士們使用。
今日的乾元觀,仍繼承全真派的優良傳統,在女道長尹信慧的領導下,每天堅持早、晚功課,念經打坐,撫琴採氣,修真養性。
乾元觀道長尹信慧,金壇人,曾學法於杭州抱朴道院8年,琴棋書畫、騰挪彈跳,皆能上手。乾元觀開放,她應邀出山,重整乾元觀。她認為,一所好的道觀不能僅靠歷史名氣吸引人,更要有好的道風。百年大計,人才第一。為此,乾元觀一恢復,她善於對前有的青年坤道加以培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技能教授她們。每晨五時,青衣道姑們便起床,在觀內外進行練功、打坐、念經等功課。一年多來,小道姑們的技藝逐日提高,每人還掌握了一至二件做法事的樂器,有:月琴、琵琶、古箏、二胡、三弦、笛子、簫、檔、擦、鈴、鼓等,多者會三四件法器。
在乾元觀外的溝溝坡坡上,長滿了秀美、挺拔的修竹,每至春季,粗黑的竹筍鑽出地面,乾元觀人卻從不挖一棵。乾元觀的舉動贏得了附近百姓的尊重,他們種在觀外的菜,從未發生少菜現象。去年,當地大旱,水庫見底,莊稼枯死,而乾元觀的菜地依然鬱鬱蔥蔥,似乎天也護佑。
乾元觀年輕的道姑們,現已迅速修建了380多平方米的三清殿,近200米的圍牆,9米寬、130多米長、193級進觀台階,3里長、12米寬的乾元觀公路,雕塑鍍金的三清神像,並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使這古老的道觀重展新容。
[編輯本段]2、江蘇泰州市興化茅山
【概況】
茅山古鎮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漢景帝時,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來此修道,故名「三茅山」,簡稱「茅山」,又稱「北茅山」。該鎮地處興化、東台、姜堰三市交匯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東與全國不鏽鋼之鄉戴南鎮毗連,西與周庄鎮、陳堡鎮接壤。省級航道唐港河和興姜河穿境而過,貫穿全鎮東西的茅顧公路東連寧靖鹽高速,西接興泰一級公路,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時空距離均在三個小時以內。該鎮是中國戴南不鏽鋼產業集群重要的生產、研發、特流、信息、金融中心。
全鎮土地面積4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31081人,非農人口4256人。下轄姜太、茅山東、茅山西、紀荀、茅山北、朝陽庄、薛楊、顧馮、孫王、南朱庄10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收入1229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5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3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14001萬元。開通有線電視6000餘戶。自來水普及率99%,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
五十年代「茅山人民公社」曾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嘉獎,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茅山鎮孫王村曾和江陰的華西村齊名,茅山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茅山號子》一直唱到中南海,受到**的稱讚,並在國際大賽中獲獎。【茅山景德禪寺】
景德禪寺,位於江蘇興化茅山古鎮,迄今有近兩千年歷史。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三茅道觀,山前有祠,專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唐末,戰亂不止,學道者少,茅山道觀日趨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開山祖師德凈禪師掛錫於此,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德凈禪師為住持,對蕪敗殿宇加以修繕,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巔,建大雄寶殿于山之中心,次年又大興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廣招僧徒,善男信女來寺敬香,絡繹不絕,茅山又轉衰為盛。其時,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撲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戰事頻發,年久失修的大雄寶殿一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游天下,途徑茅山,因而掛錫,奉勅改為「景德至化禪寺」。后歲月延長,殿宇頹敗,於是中落,又改寺為「北茅山古景德禪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揚州元度禪師奉國師木陳之命來寺住持,竭力恢復寺貌,弘揚聖教,開設道場。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師繼濟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獨葺理,勞苦心力七八載,蓮宇煥然,佛像莊嚴,寺貌一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毀於火,相周方丈多方勸募,略加修繕。同治以後,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導華嚴宗,景德禪寺成為近代華嚴中興祖庭,佛教聖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門頭殿又毀於火,天謙住持四處勸募,各方信眾獻資捐料,將原四楹頭殿興建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圓形山門,書「古景德禪寺」,石刻嵌於正門之上。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師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務,指導佛事,闡揚佛教,興辦佛學院,並從外地力采大批佛學經典和三寶法器。寺內設禪堂客舍,接待十方僧眾,為學佛弘法廣開方便之門。一時間,茅山地區佛教一派生機,大批佛學人才脫穎而出。如,密海法師法徒葦舫,先後任鎮江金山寺、江西廬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後任全國佛協副會長;慈舟法師先後任鎮江金山、句容寶華二山方丈、鎮江佛協會長;密海徒孫大雲法師曾任江蘇佛協副秘書長、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教師;密海弟子有誠為常熟興福寺方丈、杭州靈隱寺方丈;密海法徒葦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禪寺成為江淮東部佛教聖地。
寺院規模宏大,共有五進十廂,后毀於戰亂,復建於明代,大修於清代,最後毀於國內革命戰爭和「十年動亂」期間。現寺院連同土山已蕩然無存,只留有唐井一口和「古景德禪寺」石碑一塊。因茅山古景德禪寺香火鼎盛,每年農曆3月18日四鄉八鄰的香客和遊客前來燒香拜神,各路商販也接踵而來,茅山遂成為遠近聞名的集鎮。
2008年8月16日(農曆七月十六)清晨,茅山鎮內鑼鼓喧天,龍隊騰舞,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千年古剎——茅山景德禪寺舉行卧佛殿、藏經樓、方丈室上樑和大雄寶殿、山門殿奠基慶典,鎮里主要負責人和部分企業老闆參加了慶典活動,並邀請到全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第一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大和尚前來主持說法和奠基灑凈。
首先舉行了卧佛殿、藏經樓、方丈室上樑儀式,古寺重建發起人、廣州亞洲國際大酒店董事長后兆明先生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松純大和尚進行了說法。
上樑儀式結束后,松純大和尚、后兆明先生、譚世國書記及企業老闆為大雄寶殿、三門殿奠基石培土。
最後由松純大和尚等高僧為卧佛殿、大雄寶殿、三門殿進行了灑凈活動。
整個慶典活動由景德禪寺籌建委員會主任張秋宏主持。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作為民歌,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傳很廣。它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流傳歷史。五十年代,茅山的民歌手常到省、華東區參加民歌比賽,當年的歌手朱香琳曾隨省歌舞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6年,茅山歌手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併到中南海演唱《茅山號子》,受到**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茅山號子》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豐富多彩,是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娛樂形式。
【茅山會船】
茅山、顧庄、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餘人,漁船二、三百隻,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庄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一半乘舟,一半登陸。義軍以茅山、顧庄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餘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庄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庄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里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溱潼、茅山、顧庄一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后遂演變為一年一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溱潼、茅山、顧庄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茅山的景點
九霄萬福宮圖片【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簡稱九霄宮、頂宮,坐落於大茅峰頂,其建築群依山而建,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為茅山「三宮五觀」至首。每到香期,這裡香客如雲遊人如織,是旅遊及朝山進香首選之地。
該宮始於漢代。初建石壇石屋,把三茅真君石像。齊梁間易為殿宇。元延枯三年(1316年),敕建賜額聖站觀,專把大茅真君茅盈。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官"。
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二聖、靈官、龍王王殿,藏經、聖師兩樓閣。流樣、繞秀、恰雲、種壁、禮真、儀鶴六道院,及道舍、客堂等建築一百餘檢。建築雄偉壯觀,殿宇金碧輝煌,整座宮觀氣勢磅跨,規模宏大,后經多次戰亂破壞嚴重。
抗日戰爭后,殘存20餘間。1982年開始修復,至1994年已修繕了靈宮殿、大元寶殿、龍王殿、寶藏庫、飛升台、三天門、儀鴿、迎旭道院和經堂等。新建了藏經樓、情雲樓、白鶴廳、二聖殿、養真堂(賓館)、九霄餐廳、東山門、西山門、龍他、九龍壁和坍池、欄杆等。程式控制電話、水電交通、設施齊全,公路、索道直達宮門。今日九霄它既保留古時風貌,又有現代風采,終日香煙線繞,遊人絡繹不絕。
【元符萬寧宮】
坐落在茅山積金峰,與大茅峰遙遙相望,簡稱元符官或印宮。「頂宮一炷香,印宮一顆印」,該宮原是擺放茅山鎮山之寶「玉印」的地方,是叫印宮的原故。這裡有載入吉尼斯紀錄的露天老子神像、神奇的怪坡、奇特的天然蜂窩、神秘的地面「符圖」等景點,是令你入奇、入迷的地方。
梁代天監時(503~519年)陶弘景結廬於"龍他"旁修鍊,唐至德中(756~757年)建"火燒宮",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道士張明真結廬於此,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為"延真庵",五年(1027年)為"天聖觀",嘉信中(1056~1063年)蜀人王略修鍊於此。
宮後為"潛神庵",系茅山上清第25代宗師劉混康修鍊之地。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將觀",歷時九載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官及崇格觀巡邏洒掃。其時建築宏偉,蔚為壯觀,殿宇層層而上,房舍院院相連,宮前是暗星門,正中為天寧萬福殿,把三茅真君,左玉冊殿,右九錫殿,東龐景福萬年殿,把皇帝本命星宿神像,面龐飛天法輪殿,藏朝廷賜茅山之道經,又有主簽殿、北極閣、萬壽台、宗壇洞、句曲山神們、廣濟龍王調、本官神護聖侯詞,本宮二使者靈估、靈護侯詞與三秦、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需、觀雲、啟明、野隱、勉齋、棲碧、東齋、樂泉、覽秀、雲林、真隱、監齋13房道院。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年)毀於盜火。高宗敕賜重建,並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又擴建,理宗時(1225~1264年),帝親敕茅山上清第38代宗師蔣宗被修建"上清宗壇"並御書"上清宗壇"碑置宗壇調。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因榜元漸傾毀,由江寧李君華和茅山道士陳真福重尊,后李君華之子李曙又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復原有規模。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清軍與太平軍在茅山交戰,宮內大部分建築遭毀,抗戰期間又遭日軍燒殺,宮內僅存靈官殿、大元寶殿、及酉齋、勉齋等道院。中華人民期。國成立后,宮內殿堂得到保護。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波:、1985年開始修復,已修建了靈宮殿、睹星門、碑亭、萬壽台、三天門、大元寶殿、勉齋道院,新建了東嶽殿、齋黨、坍他、欄杆、山門等。
【喜客泉】
與茅山齊齡的喜客泉,位在大茅峰西北麓,盤山公路句曲橋右側,自古就是旅遊勝地,列茅山十九泉之首。二00三年初正式對外開放。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2~3米,遊人行至泉邊,鼓掌幾下,頓見泉內水珠上涌,狀似翠嶺吐玉,又如客臨泉喜。宋代尤袤詩「幽泉見客喜」,元代吳全節詩:「萬珠寒涌碧琉璃,山色天光堪一池」,明代陳沂詩:「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間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為問何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與人通,氣動隨謦。我才方肺渴,掬取聊一溉。」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中國泉》中迎客泉即指此泉。
喜客泉三大怪「客來泉喜冒的怪、水向高處流的怪、泉水油麵蓋的怪」等待您的探索、獵奇!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
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在華東敵後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新館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新館造型別緻,雄偉壯觀,即表現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現了革命前輩業績光照千秋的氣勢。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隊等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近年來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小學生德育基地"等。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布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為「世界一絕」。許多建築學家、聲學專家對此奇特現象,經多次研究,仍未達成共識,相信您的到來一定會有新的見解。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旱,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日偽頑長期夾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呈現出了罕見的艱苦性和複雜性。蘇南**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清剿的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0萬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戰中斃,傷,俘日偽軍達4萬多人。蘇南人民的5萬優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幹部犧牲的就有百餘人,蘇南抗戰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及其所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業績,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圖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計劃,從而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鎮江市全體**31.3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級寬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占勝利50周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為"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兄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勛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為**鎮江市委員會,鎮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於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后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腳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時,偶然發現,每當爆竹升空爆炸后,紀念碑上便響起一陣清晰的"嘀嘀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他趄矗立在山崗上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望去,碑上並無疑物,碑下也無人影,更奇怪的是這位村民手頭的爆竹聲一停,軍號聲即停,爆竹聲一響,軍號聲也隨之響起。他為了探個究竟,就壯著膽子帶上家人上了那個山坡,經過仔細查看之後,並無任何異物,於是立即報告了有關部門,從此紀念碑下放鞭炮,碑上空響聲軍號的奇觀就這樣不脛而走,后經有關部門志專家的多次研究,調查,均無法正確解釋這一奇特現象,因此,紀念碑從此也被人們同茅山怪謎聯繫在一起。
【乾元觀】
金壇乾元觀,這座曾是新四軍司令部駐地,又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道教修鍊場所,今日正煥發著新的光彩。
乾元觀,坐落在群山環抱、翠竹掩映的江蘇省茅山東麓金壇市境內的青龍山郁崗峰,是茅山道教聖地「三宮五觀」之一。始於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李明真人煉丹於此,初名煉丹院。1993年11月修復開放,是江蘇省唯一的一所坤道道觀。
南朝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陶弘景建「郁崗玄洲齋室」,煉製丹藥。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溢貞白先生,江寧穆陵人,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梁武帝多次下詔,聘其出山,協理朝政,均被婉言謝絕。梁武帝明其意志,便將太子送往茅山,拜他為師。每逢大事,均向陶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唐初,茅山道士王遠知(公元528-635年),深受皇室尊重。至此,後人給茅山以「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讚譽。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玄靖居此,敕建「棲真室」及「會真」、「候仙」、「道德」、「迎恩」、「拜表」五亭。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賜名「集虛庵」,繼改觀名為「乾元觀」。元代,有房屋800餘間,主要建築有宰相堂、松風閣、太元寶殿、玉皇殿、斗母樓、靈官殿,東、西拜堂等。明代有全真道士閻曉峰,號希言道人,因其蓬頭垢面,人稱「閻蓬頭」,繼承全真龍門教派,主張清修為本,先性后命。「究理盡性,以至於命」,取「乾元」之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教人「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重開龍門復字岔枝門派。自閻祖開始,龍門岔枝閻祖派「歷代相傳,至今已24代。」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年間重建。清末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康有為隱居於此。1938年夏,陳毅奉命東進抗日,於乾元觀松風閣設司令部,於宰相堂設政治處。可惜於抗日戰爭中,這一著名宮觀全毀於戰火,有住持惠心白等道士12人被日寇所殺,僅有今茅山道長朱易經倖存,還留下李明真人煉丹井、古碑、古樹等。解放后,建房屋11間,歸茅山林場看管。1993年4月,林場遷出,復由道士們使用。
今日的乾元觀,仍繼承全真派的優良傳統,在女道長尹信慧的領導下,每天堅持早、晚功課,念經打坐,撫琴採氣,修真養性。
乾元觀道長尹信慧,金壇人,曾學法於杭州抱朴道院8年,琴棋書畫、騰挪彈跳,皆能上手。乾元觀開放,她應邀出山,重整乾元觀。她認為,一所好的道觀不能僅靠歷史名氣吸引人,更要有好的道風。百年大計,人才第一。為此,乾元觀一恢復,她善於對前有的青年坤道加以培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技能教授她們。每晨五時,青衣道姑們便起床,在觀內外進行練功、打坐、念經等功課。一年多來,小道姑們的技藝逐日提高,每人還掌握了一至二件做法事的樂器,有:月琴、琵琶、古箏、二胡、三弦、笛子、簫、檔、擦、鈴、鼓等,多者會三四件法器。
在乾元觀外的溝溝坡坡上,長滿了秀美、挺拔的修竹,每至春季,粗黑的竹筍鑽出地面,乾元觀人卻從不挖一棵。乾元觀的舉動贏得了附近百姓的尊重,他們種在觀外的菜,從未發生少菜現象。去年,當地大旱,水庫見底,莊稼枯死,而乾元觀的菜地依然鬱鬱蔥蔥,似乎天也護佑。
乾元觀年輕的道姑們,現已迅速修建了380多平方米的三清殿,近200米的圍牆,9米寬、130多米長、193級進觀台階,3里長、12米寬的乾元觀公路,雕塑鍍金的三清神像,並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使這古老的道觀重展新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