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和談密徑(6)
第112章和談密徑(6)
在西歐國家瞻前顧後的情況下,另一個更為緊迫的因素是蘇聯的舉棋不定。蘇聯人對美國國會10月撥款70億美元用於向友好國家提供技術和軍事援助,主要是為加強北約成員國一事感到震驚。幾天以後,北約投票接納希臘和土耳其為其成員,這是北約的責任和實力區域的一項重大擴展。蘇聯人沒有保持沉默。他們在10月爆炸了第二顆和第三顆原子彈,並宣布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核計劃。約瑟夫·斯大林公開保證與中國的友誼,並且發表了一份北朝鮮首相金日成對蘇聯援助表示感謝的電報。艾倫·柯克作為卸任的美國駐莫斯科大使,在最後拜見蘇聯外交部長安德烈·維辛斯基時受到了令人沮喪的接待。維辛斯基在回答一個直率的問題時說,蘇聯人不會向在朝鮮的共產黨談判者施加壓力,要他們修改談判立場。
蘇聯人的打算,顯然是對盟國決心的挑戰。國會可以批准撥款,但北約的成員會花這筆錢嗎?蘇聯人11月6日在巴黎開幕的聯大會議上採取了攻勢。(聯合國在成立的頭幾年裡,每年輪流在主要成員國召開大會,儘管它在紐約保留永久性會址。)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帶來了一籮筐的污言穢語,打算威嚇與蘇聯毗鄰的國家。他希望北約解體;他希望聯合國禁止核武器(這一行動將剝奪西歐防衛蘇聯進攻唯一有意義的手段);他希望召開一個包括中國的世界「和平會議」(而不顧中國在法律意義上正與聯合國交戰的事實);最後,他要求沿三八線實現朝鮮停戰,並在三個月內撤退所有外國的和「志願的」軍隊。
姑且不談維辛斯基大放厥詞中的宣傳性質,但是它確實給美國造成了嚴峻的政治問題。美國與聯合王國的關係在保守黨政府上台和溫斯頓·丘吉爾任首相以來有了顯著改善。儘管如此,艾奇遜對於能否保住歐洲對朝鮮戰爭的支持仍然沒有把握。儘管北約14個成員國中11個國家有軍隊在那裡作戰,但歐洲人更擔心他們自己的邊界,而不是遙遠的亞洲戰場。
然而,艾奇遜的確成功地獲得了英國新政府的一項重大承諾。11月初,艾奇遜在美國駐巴黎大使館的一次會議上,對現任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說,他「非常坦率地」認為,中國人不會接受關於他們是否遵守停戰條款的任何核查。在停戰遭到破壞的情況下,艾奇遜希望以「毫不含糊的語言」使中國人知道,美國的反應「將不會受到限制」。他談及了轟炸中國的軍事基地(「不一定局限於鴨綠江另一側的空軍基地」)和封鎖中國大陸。當天晚上,艾登把這些經過仔細考慮的「嚴厲行動」報告了丘吉爾首相。英國人對艾奇遜只是部分地支持。他們將支持轟炸,只要求事先進行磋商。但是也許丘吉爾時刻不忘香港作為一塊沿海飛地的脆弱地位,因而他將不支持進行海軍封鎖。儘管如此,英國對轟炸問題的支持鼓舞了艾奇遜,他便著手實施一項條件不容樂觀的停戰協定。
李奇微實際上曾被告知過聯合國軍不容更改的立場:停火必須與劃定軍事分界線同時進行。而現在美國(也就是艾奇遜)卻在從這一立場後退。11月6日聯大會議開幕這天,李奇微奉命「原則上」接受沿戰線劃定的軍事分界線,並提議討論其他問題。如果共產黨人斷然拒絕這一建議,李奇微還要做出進一步的讓步,也就是按共產黨方面仍然要求的那樣:他們如果接受前線的一條軍事分界線,李奇微就要同意重返開城進行談判。但參謀長聯席會議附加了一條關鍵性的事先說明。由於地面部隊在原地保持不動,聯合國軍將不再擁有其寶貴的海空優勢。因此,接受沿前線停火就必須有一個時間上的限制,以完成議程上的所有事項。如果在最後期限內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軍事分界線將會面臨著修正。
共產黨方面認識到他們現在具有宣傳上的優勢,因而很快著手採取行動,設法使聯合國在政治上處於難以立足的境地。11月7日,他們提議立即停止戰鬥,所有軍隊撤退2公里,監察組在當天前往戰場,按地圖核查接觸線。這項提議儘管表面看來頗有吸引力,但卻潛藏著巨大的麻煩。任何一方都可以否決另一方就分界線提出的任何調整,沒有切實可行的機制來解決在這類修改問題上出現的分歧。李奇微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說,共產黨方面謀求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停火」,他打算毫不動搖地堅持聯合國軍在會談開始時確定的原則:停戰生效之日的接觸線,就應該是軍事分界線。否則的話,共產黨可以利用戰鬥間隙的有利條件,在第8集團軍當面加固陣地,運進人員和補給以發動新的攻擊,而沒有任何美國空中攻擊之虞。李奇微堅持認為,如果共產黨方面的確希望和平,就應迫使他們接受整套方案,而不僅僅是具有緊迫軍事價值的幾項要點。沒有設立共同監察組,將使聯合國軍在突然襲擊面前猝不及防。
美國的外交官們發現,盟國的大使們在開城問題上搖擺不定。荷蘭的馮·羅傑認為,聯合國軍「過分強調開城的去留問題,而且繼續進行戰鬥……實際上是不必要的」。英國人和南非人也有所保留,他們實際上在說,劃分任何界線都意味著減少戰鬥。但是國務院的約翰·希克森卻為李奇微的觀點辯護。降低戰鬥水平儘管乍一看來頗為誘人,但也會減少對共產黨的談判壓力。如果共產黨表現出意向,在接受停戰線之後馬上著手解決所有的問題,形勢就會不同。但他們沒有表現出這種意向。希克森說,如果立即確定實際分界線,「就幾乎不可能保持部隊的士氣」,無論聯合國軍未來如何推進,在戰爭最終結束時也將不得不讓出已經得到的東西。自6月份開始談判以來,敵方大約10個師「已經損耗殆盡」,而且如果要使談判成功,就必須讓他們無法站穩腳跟。
但是,盟國的忐忑不安卻使杜魯門政府面臨著一個明顯的抉擇:要麼支持它在戰場上的司令官李奇微,要麼對煩躁不安的歐洲國家的大使們做出讓步。李奇微失敗了,政府給他來了個釜底抽薪,這既不是頭一遭,亦非最後一次。聯席會議的參謀長們11月9日給李奇微打電報說:「此間認為,在選擇能夠滿足我們主要要求的分界線時,我們早先對那些指導性原則表示了同意,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他們也擔心,共產黨方面已經做出了被認為是重大的讓步,如果遭到拒絕,他們可能會重新回到原來的要求,即把三八線作為分界線。
李奇微表示反對。他在一份電報中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了11月10日一次停戰談判的情況,他說,共產黨人居然如此盛氣凌人,他們對聯合國軍的代表們「粗暴無禮」、出言不遜。一名共產黨軍官說第8集團軍副參謀長亨利·霍德斯少將是「王八蛋」,這在漢語里是一個非常有侮辱性的詞語。另一名中國軍官在不無輕蔑地提及海軍上將喬伊時,說他是「那個老代表……我忘了他叫什麼」。李奇微懇求給一點迴旋的餘地。為什麼要強迫他向一個公開侮辱他的軍官的對手做出讓步?他希望美國的立場中「多一點鋼鐵少一點絲綢」。由於艾奇遜在這場辯論中的支配性作用,參謀長聯席會議只有擔憂,而沒有真正的選擇餘地。11月13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李奇微接受以目前的接觸線為分界線,並約定如果其他問題在一個月內得不到解決,分界線就要重新談判;達成協議並不意味著停火,地面行動仍要繼續進行。這份電報得到了杜魯門總統的批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