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第152章 說出你的理由
第152章說出你的理由
雖然施鳳來極盡所能熬戰群儒,但到底是雙拳難敵四手,兩片嘴皮子難敵七嘴八舌,雖然氣勢不落下風,但聲音卻漸漸被百官的潮染聲蓋了下去。
眼見施鳳來即將不敵,崇禎朝其他幾位內閣大學士看了一眼。
昨晚施鳳來與眾人談心之時,也已經隱晦的表示,以眾人目前的政治立場,不說官運亨通,只是不惹禍上身就已經很難。
想要全身而退甚至更進一步,也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緊皇帝。
眾人也知這是事實,此時眼見崇禎面色不善的朝他們看了過來,當即咬緊牙關沖入戰團聲援施鳳來。
眾人好歹都是內閣大學士,眼下傾巢出動為崇禎的政令而辯駁,甚至不惜為此對抗滿朝文武,這讓百官全都震驚不已。
而且怎麼說人家也是內閣學士,放在洪武以前那可都是「丞相」。
一時之間,百官的氣勢漸漸弱了下去。
一來是內閣諸臣地位壓制,厄來只是震驚於內閣諸臣居然一邊倒地支持皇帝的意思。
有明一朝,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漸漸的,一些低級官員受到內閣群臣的壓制開始退出戰群,又過了一會兒,就連六部的侍郎級別官員也開始口乾舌燥。
當然內閣這邊,楊景辰和張瑞圖因為年紀大了也不善於吵架,這會精力不濟也隨之「陣亡」了。
不過百官當中,戶部尚書畢自嚴、禮部侍郎錢謙益,以及少量東林黨人仍在攻訐內閣群臣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云云。
忽然,高坐龍椅子上的崇禎忽然發出幾聲咳嗽,施鳳來、畢自嚴等人也有些疲乏,聞聲立刻住嘴,看向皇帝。
崇禎此時面色已然不大好看,對於百官的反對他早有所料,只是沒有料到幾乎所有人都因為攤丁入畝之策而激動起來。
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來,攤丁入畝對於國家社稷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於底層的貧困百姓而言更是重大利好,不少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農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免於餓死。
又有不知多少原本老實巴交的百姓,只要在被官府逼糧一次,也許就會讓他們成為肆虐大明腹地的流寇。
而攤丁入畝若能及時推行,或許將會讓許多原本準備加入流寇的百姓,放棄謀朝錯亂的想法。
然而這些所謂的肱骨之臣,深受皇恩的文武大員,竟然為了阻止這條利國利民的國策,而不惜在金鑾殿上大放厥詞,猶如市井潑婦一般吵得唾沫橫飛,甚至有動手上演全武行的趨勢。
何止是一個貽笑大方可以形容,簡直就是荒謬絕倫,大明開國二百餘年來未見之醜態!
見百官都向自己看來,崇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直接從龍椅上站了起來走下石階。
見到這位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竟然直接朝自己走來,百官紛紛想起了應當遵守的宮廷禮儀,立刻各自歸位。
不少人都在心中暗呼,這位天子想必是被百官們的反對所激怒,甚至一些腦子缺根筋的御史言官暗暗興奮,心想著青史留名的機會就要到了。
只要一會兒崇禎走到自己面前,自己就跪在他面前勸諫皇帝收回成命,如果皇帝不聽自己就拿腦袋撞牆、或者直接跪在地上用腦袋撞地,只要稍微擦破點皮流一點血,以目前這種形式必定會被記錄史冊,收穫無數聲望!
然而讓他們失望的是,崇禎率先來到了戶部尚書畢自嚴的面前,雙眼一眨不眨的盯著對方,看著畢自嚴額頭冷汗直冒。
畢自嚴在天啟五年應得罪魏忠賢,而被迫致仕歸里。
如今還能站在這朝堂之上貴為戶部尚書,甚至是擁有入閣拜相的資格,完全是崇禎帝一手提拔。
雖然崇禎提拔他只是出於公心,看中了他處理經濟事務上的才能,然也不能不說崇禎於他有知遇之恩。
而他之所以反對攤丁入畝,倒不是說因為自己的家族是大地主,倒也是出於公心。
以大明如今的財政情況,一旦廢除遼餉後果將不堪設想。
甚至可以說,整個遼東下個月的軍餉都要立刻斷掉。
崇禎元年大明的財政收入只有不到六百萬兩白銀,而這六百萬兩則需要滿足整個大明的財政所需,隨便想想也知道根本不夠。
平常畢自嚴還可以設法從遼餉當中騰挪一些已做他用,補一補缺口應應急。
更別說整個遼東一旦離開遼餉,則根本無法運轉,所以身為戶部尚書,在大明沒有更好的財路之前,帶頭反對廢除遼餉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對於畢自嚴崇禎道也算了解,知道他之所以反對廢除遼餉,大部分原因是出自於公心,於是臉色倒也沒有太難看。
只是冷淡的道:「畢愛卿為何反對遼餉,一句話解釋給朕聽。」
畢自嚴聞言,一大堆話就要從嘴巴里噴出來,然而當目光對上崇禎那雙冷淡的眼睛,到了嘴的話語立刻戛然而止。
稍微沉思了一番,畢自嚴總結道:「啟稟陛下,一旦廢除遼餉,我九邊五十九萬將士一時片刻便要陷入衣食無著之境地!」
畢自嚴上位之後,主張裁汰冗兵冗役,檢查軍餉虛冒,所以其實戶部對於九邊的實際兵力有一個數字,那就是不到三十萬人。
而且就這三十萬人里,還有不少是老弱病殘與沒有清查到位的虛額。
然而朝廷對此毫無辦法,每年的軍餉仍要按照五十九萬人的標準發放。
崇禎點點頭,道:「這就是畢愛卿反對的理由嗎?」
再次得到畢自嚴的確定,崇禎不屑笑道:「今後九邊軍餉全部由內帑出,至於內帑有沒有那麼多銀子就不勞愛卿費心,總之朕今天把話放在這裡就是了!」
百官聞言全都大吃一驚,九邊重鎮每年所需軍餉超五百萬兩,僅僅只是一個遼東,每年經費支出便超出二百萬兩。
他們想不通,這位年輕皇帝難道是腦筋進了水,哪裡來的膽氣敢說此豪言壯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