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侵

十字軍東侵

概況

11世紀末羅馬教廷以奪回巴勒斯坦聖地為號召,發動西歐的君主、教俗封建主和商人,對近東地區進行了歷時近兩個世紀(1096—1270年)的侵略戰爭。參加遠征的西歐軍士統以十字架為標記,故稱「十字軍」。這場戰爭也稱為「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

十字軍東侵的發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第一,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后,僧侶和貴族日益奢侈,對東方的綢緞、香料、珠寶等奢侈品垂涎不止,而西歐的富商。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大商人,為了壟斷東方貿易,排除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的競爭,都想利用十字軍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11世紀,西歐流行長子繼承製,封建領地只由長子一人繼承,餘子成為無地騎士。日益眾多的無地騎士收入微薄,生活奢侈,往往債台高築,以打劫為生。他們企圖前往東方奪取領地,搶劫財富;第三,農民在沉重的封建壓榨下,幾乎無法生活,加之從1089年到1095年連續七年荒旱,饑饉之後繼以瘟疫。走投無路的農民受教會欺騙,參加了第一、二次十字軍;第四,教皇企圖通過十字軍控制拜占廷的東正教,迫使東方的穆斯林改宗基督教。這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土耳其人攻佔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小亞一帶,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相傳是耶穌的墳墓所在之地,基督教徒視為聖地。拜占廷帝國在塞爾柱人的威脅下,曾數次向教皇和德國皇帝求救,教皇以此為借口便提出解放「聖地」和拯救東方教胞等口號,終於挑起了長期的侵略戰爭。

十字軍東侵從1096年開始至1291年最後失敗,前後共八次。

十字軍的發動由教皇烏爾班二世(1081—1099年)親自出馬。1095年11月他在法國克列芒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向與會的人群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抨擊東方伊斯蘭教徒的「殘暴」,號召各國領主、騎士和普通人拿起武器,奪回「主的墳墓」。教皇還宣布,凡參加遠征的人均可贖罪,戰死者靈魂升天。教皇還以東方的物質利益作為引誘,說什麼東方富庶,「遍地流著奶和蜜」,要人們到東方去享樂。教皇的號召得到與會者的熱烈響應。許多人立即決定出征,並在衣服上縫上十字標記。有些人積極準備出征,變賣家產,購買遠征物品,整裝待發。

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侵西亞。這次十字軍共近13萬人,其中洛林、普羅旺斯各一支騎士隊伍、義大利南部諾曼軍共近九萬人,農民近四萬人。訓練和裝備都很差的農民到達小亞細亞即被突厥人殲滅,只有三四千人逃回君士坦丁堡。

騎士是第一次十字軍的主力。1096年秋法、德和義大利的騎士分別向君士坦丁堡集結,1097年春集結完畢,達到三四萬人。由諾曼人騎士大蘭多的鮑埃蒙德率領向小亞細亞的突厥人進攻。西歐騎士著重裝鎧甲,不適應酷熱缺水的沙漠地區作戰。十字軍包圍尼西亞,因守軍投降拜占廷才免受戰爭洗劫。隨後十字軍南下進攻敘利亞,拜占廷乘機收回小亞西部失地。1099年7月,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城中居民約7萬人慘遭殺戮。十字軍以這個城市為中心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國王為洛林騎士領袖布雍的高弗黎,國土包括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南部。在此以前建立的十字軍國家還有愛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以後建立的是特里波利伯國。十字軍國家以耶路撒冷王國為宗主。原則上公國和伯國都隸屬王國,但實際上是各自獨立的。西歐封建主把西方封建制原封不動地搬到十字軍國家。它們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與西歐極為相近。國家首腦的權力受到大領主會議的限制。

十字軍國家在近東處於孤立地位,受到敵對勢力的包圍。為確保十字軍奪取的領地,教皇於1119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神殿騎士團。這是一種宗教性的軍事組織,擔負著保衛十字軍國家的任務。神殿騎士團以法國人為主,隨後成立的醫院(或約翰)騎士團,以義大利人為主,12世紀末成立的條頓騎士團,以德國人為主。這些騎士團名義上隸屬教皇,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實際上是各自為政的。

1144年,突厥人摩蘇爾總督收復愛德薩,教皇尤金二世組織德、法軍舉行第二次東征,十字軍戰敗,於1149年退回。1187年,阿拉伯民族英雄、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素丹薩拉丁打敗十字軍,收復阿克、耶路撒冷等城。同年,教皇格里戈里八世和克列門特組織第三次十字軍。德皇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世率軍參加。腓特烈在小亞細亞渡河時溺死,德軍退回。十字軍其他部分佔領阿克,以之為耶路撒冷王國首都。薩拉丁與十字軍訂約,准許基督教徒經一條通道到耶路撒冷朝聖。第三次十字軍沒有取得重大成果,反而暴露了西歐各國內部矛盾重重。

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年)充分暴露了它是以宗教紛爭作借口,實質是掠奪地中海東部地區的領土和財富的戰爭。第三次十字軍失敗后,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立即著手組織第四次十字軍。主要進攻方向是埃及,要搗毀佔領十字軍東方領地的阿尤布王朝的老巢。運送一批大軍去埃及,需要大量船隻。於是請求威尼斯給予幫助。威尼斯總督恩利克·丹多洛(1192—1205年)要85000銀馬克,這是一筆難以辦到的巨款。威尼斯與埃及有頻繁的貿易往來,不希望埃及受到戰爭的破壞。丹多洛要高價是想迫使十字軍進攻威尼斯的競爭對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形勢變化也給十字軍造成可乘之機。1202年,被廢皇帝伊薩克二世(1185—1195年,1203—1204年)之子阿歷克塞逃到西方,請求教皇援助其父複位,許以將東方教會置於羅馬教皇的控制之下。阿歷克塞的姐丈德皇士瓦本的腓力(1197—1208年)也極力幫助其岳父複位。

於是十字軍首領孟菲拉侯爵卜尼法斯、威尼斯總督丹多洛與德皇腓力的代表勾結在一起,密謀決定「暫緩」(實質是放棄)進攻埃及,立即進攻君士坦丁堡,幫助伊薩克複位。

其代價是交付20萬銀馬克,分給參戰軍士和供養聖地騎士。

第四次十字軍於1202年10月東侵。七十餘艘艦船和約一百五十艘貨船自威尼斯出發,11月24日佔領了匈牙利軍駐守的薩拉城(位於達爾馬提亞沿岸)。1203年5月末,十字軍從安德羅斯島向君士坦丁堡進發。

1203年6月底,十字軍艦隊在殲滅拜占廷艦隊后,於7月初進抵君士坦丁堡城防的戰略中心金角灣。

在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的過程中,阿歷克塞三世攜帶宮眷,席捲拜占廷國庫財物,逃往色雷斯后,雙目已瞎的伊薩克二世雖然在拜占廷人擁護下,一度恢復帝位,但不久便被推翻。威尼斯與十字軍在簽訂了瓜分拜占廷的協議后才開始攻城。

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打下君士坦丁堡。這是座原來擁有40萬居民的城市。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縱火三晝夜,把藏書豐富的君士坦丁堡圖書館焚燒一光。十字軍大肆屠殺,恣意劫掠。他們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鑲滿寶石的聖台砸成碎塊,還燒熔古代銅像來鑄造錢幣,到處挖掘陵墓,盜取寶藏,運走藝術珍品,牽著騾馬進教堂。後來裝飾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青銅飾金的四匹駿馬,是亞歷山大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品之一,就是當年從君士坦丁堡賽馬場運回威尼斯的。至於那些隨軍身穿僧袍的修道院長和修道士們也和騎士一樣掠取金銀寶石、綢緞皮貨,以及許多聖物。至此,十字軍的侵略面目暴露無遺。

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廷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半壁河山也淪入敵手。十字軍在新佔領的土地上建立拉丁帝國,其中包括色雷斯、帖薩羅尼加、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四個公國。鮑爾溫一世被選為拉丁帝國皇帝。威尼斯從十字軍的侵略中獲利最多。它吞併了拜占廷相當大一部分領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還佔據了東西方商路上的重要島嶼和港灣,並分得拉丁帝國一切收入的3/8,排擠了商業勁敵,在東西方貿易中佔據優勢地位。拉丁人對拜占廷的征服,激起希臘人的反抗。在特拉布松、伊庇魯斯和小亞細亞形成了三個反抗中心。小亞中心以尼西亞為都城,稱尼西亞帝國。這個帝國的存在得到希臘人的擁護和熱那亞人的金錢和海軍支持。1261年8月,尼西亞皇帝米凱爾八世(1259—1282年)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國,建立拜占廷的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

從第四次東征開始,十字軍的強盜面目已暴露無疑。西歐各國封建主為了達到他們劫掠的目的,不惜組織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來從事這個罪惡的勾當,因此到處散布說,無罪的兒童比起有罪的成年人更能得到上帝的庇護,可以神奇地從穆斯林人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在他們的盎惑下,1212年組織起一支由3萬餘名兒童組成的「兒童十字軍」。他們在法國的馬賽登上商人的大船向東方駛去。途中,強烈的風暴吹翻了其中兩艘船,另5艘船勉強抵達埃及。不料,陰險的船主卻把這些小十字軍當成奴隸在市場上出售,「兒童十字軍」東征的鬧劇也就草草收場了。

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侵略戰爭使地中海東部各國的經濟和文化受到嚴重破壞,大批生靈遭到塗炭,大量財富被毀壞,許多文明古迹化為瓦礫灰燼。十字軍的侵略阻礙了地中海東部地區各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西歐的幾十萬人也因十字軍侵略而死於非命,從此以後,羅馬教廷的霸權計劃破產,教會威信下降,異端運動迭起,封建主階級想要轉移社會矛盾的企圖也落空了。

十字軍東侵促使西歐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督教意識和「騎士精神」更為強烈,封建主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學會了穿著輕軟美好的東方織物,食用精美的肴饌。為了追求生活享受,西歐封建主對農奴的壓榨越來越重,13世紀后,西歐社會的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複雜了。

十字軍東征歷程

11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商品貨幣關係逐漸發展,封建貴族對城市商品和東方奢侈品的需要日增,從領地上剝削所得已不能滿足他們日益擴大的胃口。當時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封建領地由長子繼承,其餘諸子成為無地騎士,常靠服軍役和劫掠商旅為生。因此,封建主,特別是小封建主,渴望向外奪地掠財,那神話般富庶的東地中海各國就成為他們夢寐以求的寶地,這是導致西歐封建主階級主動十字軍東侵的根本原因。

在十字軍遠征中起著特別重要作用的是西歐天主教會。

它不但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和最大的封建領主;而且,在封建割據的西歐,它又是巨大的國際中心。教皇企圖通過發動東征一箭三雕:爭奪封建霸權,進一步凌駕於西歐各國君主之上;重建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擴張到伊斯蘭教勢力範圍中去。

西歐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廷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佔該地區的貿易,也積极參与十字軍。

11世紀西歐的農民,大都淪為農奴和依附農民,封建主胃口的擴大,使他們受到更加苛重的剝削與壓迫。另外還受到持續災荒的困擾,11世紀的法國就有二十六個荒年,第一次十字軍遠征前,1089—1095年,西歐又連年歉收。

瀕臨死亡的農民被騙往東方,夢想尋找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

這時,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客觀形勢有利於西歐封建主實現其侵略計劃。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后,於1055年佔領巴格達並解除阿拔斯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又於1071年在曼齊克特大敗拜占廷軍隊,俘獲皇帝羅曼拉斯四世,實際上摧毀了拜占廷在小亞細亞的權力。接著,突厥人又奪取埃及法蒂瑪王朝的領地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並佔領大部分小亞細亞。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羅姆素丹國,定都尼西亞(后遷愛科尼阿姆),他們的前哨與君士坦丁堡隔岸對峙,一葦可航,嚴重地威脅著拜占廷帝國。80年代末,突厥人的另一個部落、北方的佩徹涅格人與拜占廷國內異端者的反抗運動聯合在一起,於1086、1088年在多瑙河附近先後大敗拜占廷軍隊,並進而騷擾色雷斯。1091年,佩徹涅格大軍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塞爾柱突厥人準備與他們聯合行動。儘管佩徹涅格人後來吃了敗仗,但拜占廷岌岌可危的處境迫使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派遣使臣向教皇和德國皇帝求援。至於塞爾柱突厥人的強盛,為時並不久,1092年開始分裂為摩蘇爾、大馬士革、阿勒頗、安條克和的黎波里等幾個總督區,它們之間互相敵視,干戈擾攘,無力阻止西方侵略者的進攻。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

耶路撒冷是歷史上有名的宗教聖地,世界上較有影響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把它奉為各自宗教的聖地。猶太教徒宣稱,所羅門王曾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它是猶太人朝拜的中心;伊斯蘭教徒認為自從他們定居耶路撒冷后,不僅建造了清真寺,據說穆罕默德還是在此地升天;基督教信徒則深信為他們受盡苦難的耶穌就是在此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為爭奪這塊聖地,或者更明確地說是為了爭奪這塊遍地是「奶和蜜」的肥沃土地,古代的巴比倫人、羅馬人都曾在這裡留下征服者的腳印,耶路撒冷幾度化為廢墟。11世紀,歐洲的大封建主和羅馬教廷又在「拯救」聖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去奪回「主」的墓地——被伊斯蘭教徒控制的耶路撒冷,發起了對東方的侵略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歷時兩個世紀之久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因其每個戰士都以衣服上所縫的十字為標記而得名。表面上十字軍進攻東方是一場宗教戰爭,即基督教徒反對伊斯蘭教徒,「十字架反對彎月」,實際上它是一場以掠奪為目的的侵略戰爭。

通往東方的路對歐洲人來說並不生疏。按照基督教的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基督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基督的墳墓就埋在耶路撒冷。所以基督教徒把巴勒斯坦視為「聖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善男信女,跋山涉水,到巴勒斯坦去朝聖,雖然早在七世紀,巴勒斯坦就已被阿拉伯人征服,但伊斯蘭教徒對基督教徒異常寬容。從拜占廷和西歐來的朝聖者可自由進入「聖地」巴勒斯坦。朝聖者往往結群同行,充塞道路,絡繹不絕。西歐的朝聖者來到東方几乎眼花繚亂。他們看到熙熙攘攘,有數萬人口的大城市,規模超過了歐洲的城市,而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也不過幾千人。他們看見了東方城市中壯麗的廟宇和富麗堂皇的宮殿,看見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富有者生活的奢侈豪華。相比之下,用粗糙堅硬的石塊砌成的西歐中世紀城堡,黑暗、陰冷,室內陳設寥寥無幾,即使是貴族之家也很簡陋。這一切,使西歐人產生關於東方國家神話般富有的概念,激起他們強烈的佔有的慾望,似乎只要遠征東方就會帶來無盡的財富。

實際上,西歐正面臨著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自從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以來,始終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封建領地只傳給領主的嫡長子,其餘各子均不得分享。結果造成社會上出現一大批既無領地,又無財產,每日無所事事,空有貴族頭銜的騎士階層。他們既想保持符合貴族身份的生活,卻又身無分文。於是放縱遊盪,攔路搶劫,債台高築,或者是參與領主之間的混戰,成為社會一害。而且進入11世紀以來,西歐連遭荒年,飢餓、瘟疫流行。早已淪為農奴的西歐廣大農民處於貧困和絕望之中,反抗情緒日增。為了緩和西歐社會內部的尖銳矛盾,封建統治者和教會企圖禍水東引,鼓動人們把目光注向富庶的東方。農民希望在東方獲得土地和自由;騎士想在東方發財致富;佔有領地的大小封建主們則垂涎東方肥美的土地,妄圖在那裡建立受他們支配的國家;商人們,特別是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的商人也熱衷於東征。他們希望奪取東方的港口和市場,在地中海東岸建立商站,排擠貿易上的勁敵拜占廷和阿拉伯,獨佔貿易特權。因而積極贊助十字軍。羅馬教皇的野心最大。他想利用東征提高自己的威望,樹立自己在一切基督教世界的統治,不僅企圖控制已脫離羅馬教廷的以拜占廷為中心的東正教,甚至夢想使穆斯林改宗,歸屬羅馬教廷。而且,教皇借口為東徵募捐,乘機撈取巨額金錢。由於在政權分散的西歐,羅馬教廷是封建勢力的中心,因而教會成為十字軍東征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它在十字軍運動中把西歐諸國各階級的分散力量組織起來,匯成一股遠侵東方的濁流。

那麼東方的情形如何呢?11世紀的東方依然是富庶的,然而強有勢力的帝國已不存在。在來自西亞的塞爾柱突厥人的猛烈進攻下,一度聲威赫赫的阿拉伯帝國解體了,拜占廷帝國也極為衰落。塞爾柱突厥人幾乎控制了整個小亞細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塞爾柱突厥帝國。但是這個帝國實際是由各自獨立的若干小公國組成的,虛有其表。而且這些小公國之間亦經常內訌,干戈不息,自顧不暇。這就為西歐人的東侵提供了可乘之機。11世紀末,由於突厥人的混戰,有一些基督教會和修道院被破壞,有些富人逃到拜占廷帝國的歐洲部分,西歐的朝聖者也只能從海路去耶路撒冷。藉此機會,羅馬教廷宣傳編造了許多關於伊斯蘭教徒的「殘暴行為」,渲染他們「侮辱」西方朝聖者的奇怪消息,為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借口。恰在此時,迫於突厥人的進攻,拜占廷帝國的皇帝亞歷克塞一世求救於羅馬教皇,甚至向教皇烏爾班二世表示,願將東正教重新合併在羅馬教皇統治之下。這樣,教皇發動十字軍的東侵就更加師出有名。在宗教旗幟的掩飾下,基督教徒反對伊斯蘭教徒的聖戰,好像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中部克勒芒召開宗教會議。這次會議規模很大,有來自西歐幾個重要國家,各階層的數千人參加。會議結束時,烏爾班二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向封建主、騎士、教士和農民發出號召:停止封建混戰,到東方去和「異教徒」作鬥爭,奪回「主」的墳墓,拯救聖地耶路撒冷。教皇在演說中露骨地講到。「在我們西方,土地的出產不多,你們只能勉強糊口;可是在東方,連窮人也可以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東方國家的土地上,遍地是蜜和乳;那裡的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肥沃得多,簡直是第二天堂。在這裡悲慘貧困的人,到那裡就會歡樂富有!」教皇的富有煽動性的演說,挑起人們對宗教的狂熱,使一場侵略戰爭蒙上宗教的虔誠。激動的人們不斷呼喊著「這是上帝所願!」演說剛結束,許多人立即答應出征。狂熱的人們,爭先恐後向教皇的隨從人員領取一塊紅布做的十字,縫在自己的衣服上,作為參加遠征的標誌。教會對參加十字軍的人許願,保證他們在遠征期間可以不還欠債,由教會保護他們的家庭和財產,教會還欺騙人們,說有罪的人參加聖戰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農奴參加遠征,可以得到人身自由。

渴望擺脫封建壓迫的農民,在受到教會的煽動后,迅速集結起來。他們急如星火,廉價變賣僅有的財產,又高價購買路上所需物品,不及等待騎士隊伍,提前數月出發。1096年2月,法國北部和中部以及德國的農民,在法國阿眠的僧侶隱修士彼得和德國騎士窮漢華爾特的領導下,分為數隊,沿朝聖者常走的路向東進發。這些窮困的農民幾乎手無寸鐵,拖兒帶女,沒有整齊的裝備,沒有足夠的給養,靠沿途搶劫以應急需。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作戰,才到小亞細亞就被塞爾柱突厥人所殲滅。農民除被教俗封建主引上災難和死亡的道路而外,沒有得到絲毫利益。

1096年秋,法國、義大利和德國西部的封建主和騎士開始第一次東侵。他們組織嚴密、裝備精良,分別從洛林、諾曼底、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南部到君士坦丁堡會合。各路騎士共有三、四萬人,到1097年春才集結完畢。1097年春,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踏上艱苦的征途。他們時而越過陡峭的山脈,時而穿過廣闊的沙漠。歐洲騎士身著重裝鎧甲,又兼酷暑、缺少給養,使他們生活極端困難。而且,突厥人對十字軍的入侵採取焦土政策,沿途留給十字軍的只是一片瓦礫,並時常襲擊十字軍,騎士們不得不忍受著饑渴,許多人和馬在灼熱的陽光下倒斃。雖然在進軍途中,十字軍佔領了小亞細亞的一些城市,特別是大肆搶劫了突厥人的重要城市安條克。但是,十字軍也遭到嚴重挫折,隊伍減員,有的陣亡,有的回鄉,戰鬥力不斷削弱。直到1099年7月,十字軍才到達它東侵的目的地——耶路撒冷。當時城內只有一千守軍,全城軍民堅守城池。十字軍騎士把耶路撒冷團團圍住,用攻城機、木梯等武器猛烈攻擊,終於佔領了這座聖城。城垣上升起了一面面綉著十字的旗幟。

十字軍騎士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入城內。他們開始「拯救」聖地,「拯救」這裡的居民:每一個街巷都在血肉相搏,全城的金銀財寶被搶劫一空,小孩的頭顱被摔碎,隱匿在清真寺中的人也不能倖免,全城有7萬多人被屠殺。在令人目眩的財富面前,騎士們暴露出野蠻本性,所謂騎士風度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他們盡其所能在城內搶劫,甚至達成這樣一種默契:誰首先進入一個住宅,誰就可以獲得和佔有那個住宅及其中一切東西,不受別人侵犯。接著,他們又採取了駭人聽聞的殘忍手段:剖開死人的肚皮和腸子,從中取出死者生前吞下的金幣。因為這樣做太麻煩了,他們又把屍體堆積起來燒為灰燼,以便容易地找到黃金……。這,就是所謂的「拯救」聖地,耶路撒冷在這些「虔誠」的教徒拯救之下毀滅了。

由羅馬教皇煽動起來的,對東方赤裸裸的侵略,前後共有八次,延續的時間達二百年之久。侵佔耶路撒冷是其中的第一次,所以歷史上又稱它為「第一次十字軍東侵」。

第二、三次十字軍遠征

1144年,突厥摩蘇爾總督伊馬德·丁·贊吉攻佔埃德薩。羅馬教廷趁機煽動組織第二次十字軍遠征。

1147年夏,法、德兩國各已組成7萬人左右的大軍,參加者多為騎士。農民在經受第一次十字軍遠征的慘痛教訓后,僅數千人參加。第二次十字軍由德皇康拉德三世(1138——1152年)和法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各率己部,分頭進軍。康拉德率領的德國十字軍先出動。他們越匈牙利,經色雷斯進入君士坦丁堡,渡過海峽后,10月底,與愛科尼阿姆素丹戰於多里利昂附近,大敗而退,德國十字軍大部分鍛羽而歸。康拉德和一些殘兵敗卒則留待路易七世隊伍的到來。

當第二次十字軍剛發動時,一向覬覦拜占廷帝國的西西里國王羅澤二世一方面與埃及穆斯林國家聯盟,一方面率軍佔領拜占廷的科孚島,蹂躪科林斯和底比斯,並攻掠愛奧尼亞群島。拜占廷為對付西西里,遂與剛剛打敗康拉德的愛科尼阿姆素丹講和。不久之後,當法王路易七世的隊伍到達小亞細亞時,這位素丹又予以重創,法軍死亡過半。

1148年,康拉德和路易的殘部與耶路撒冷王國的軍隊會合。他們一道圍攻大馬士革,但未能得手。大馬士革總督使用挑撥、行賄等手段,致使十字軍潰散。康拉德和路易先後狼狽返國,第二次十字軍全歸失敗。

但東方穆斯林世界卻不斷加強並日趨統一。1171年,埃及軍事長官薩拉丁·優素福·伊本·阿尤布發動政變,推翻法蒂瑪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薩拉丁自立為素丹,他迅即征服大馬士革和阿勒頗,把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北敘利亞都統一在他的指揮之下。1187年7月,薩拉丁在提比里亞湖附近的赫汀發動對十字軍的進攻。耶路撒冷國王發傾國之兵,集結了大約1200名騎士、2000名本地輕騎兵應戰,結果幾被全殲,國王也被俘。接著,薩拉丁又攻佔阿克、貝魯特,西頓、雅法、凱撒利亞和阿斯卡倫等沿海城市,一舉切斷耶路撒冷與歐洲的交通。9月20日,薩拉丁圍攻耶路撒冷城,10月2日耶路撒冷乞降。

薩拉丁佔領耶路撒冷的消息,使西歐大為震動,教皇烏爾班三世驚懼而死。於是西歐又組織主要由德、英、法三國大封建主和騎士參加的第三次十字軍(1189—1192年)。由德皇紅鬍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英王獅心理查(1189——1199年)和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親自率領。德皇懷著吞併拜占廷的野心,和拜占廷的近敵愛科尼阿姆素丹結盟,又與剛脫離拜占廷的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談判聯合反對拜占廷。拜占廷則與薩拉丁聯盟,共同對付十字軍。第三次十字軍一開始就不順利。1190年3月,德皇率領的3萬德國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6月,由於德皇在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落水淹死,德國十字軍即折返國內。

英、法兩國十字軍分頭出發的時間略晚於德國,中途在西西里島又耽擱半年多,直至1191年春末才到達敘利亞,旋即參加東方十字軍正在進行的阿克城圍攻戰。十字軍之包圍阿克城,早在1189年8月便已開始,英、法十字軍的到來,增強了圍攻的力量。阿克城堅守近兩年,1191年7月,十字軍在付出極大代價后才得以佔領。攻佔阿克城以後,由於英、法兩王之間矛盾重重,法王腓力旋即率軍回國。英王理查留在東方,雖繼續攻佔雅法和阿斯卡倫,但進攻耶路撒冷的企圖並未實現。1192年9月,理查與薩拉丁簽訂和約;十字軍保有從泰爾到雅法的沿海地帶,耶路撒冷仍歸埃及,但三年內基督教徒可自由進入耶路撒冷。第三次十字軍遠征並沒有收到多大成果。

第四次十字軍遠征

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即位不久就號召組織第四次十字軍遠征(1202—1204年),目的是阿尤布王朝統治中心的埃及。第四次十字軍的參加者主要是法、德、意的貴族,實際起支配作用的卻是義大利城市威尼斯。1201年,當十字軍使者向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羅商談載運十字軍前往東方的條件時,他就決定變十字軍的軍事征伐為商業活動。當時,威尼斯與埃及商業關係密切,威尼斯向埃及大量輸出木材、鐵和武器,每年可獲利百萬,還輸入奴隸,因此丹多羅極想將十字軍進攻的矛頭從埃及轉向威尼斯的商業勁敵拜占廷。

丹多羅提出按照每個人兩馬克,每匹馬4馬克計算,共需運費8.5萬馬克為條件,答應提供船隻載運十字軍。1202年,當十字軍集中在威尼斯時人數較預定的為少,未能交足原定的款額。威尼斯就迫使十字軍進攻威尼斯的商業對手、同奉基督教的扎拉城,以其擄獲來補欠款。1202年11月,扎拉城陷,遭到極其殘酷的劫掠。

13世紀初的拜占廷已經十分衰弱,為對付時常來犯的突厥人和義大利南部諾曼人等,軍費開支浩大,因十字軍諸國與東方直接發生商業聯繫以及威尼斯等義大利城市共和國在拜占廷擁有極大特權等原因,國庫收入銳減,經濟力量受到極大破壞。政局又十分動蕩,時常發生宮廷政變。丹多羅與十字軍首領孟菲拉侯爵卜尼法斯就以1195年政變中的廢帝伊薩克二世之子的求援為借口。轉送十字軍攻打君士坦丁堡,而拜占廷的衰敗不堪使得十字軍極易得手。

十字軍在城中縱火三晝夜,全部坊肆以及收藏古典書籍極為豐富的君士坦丁堡圖書館都付之一炬。他們還姦淫、擄掠、屠殺當地民眾。據當時人記述:「他們把奉祀上帝的處女用以滿足貪色的青年的淫慾。他們不但掠奪皇室財富,毀壞貴族和平民的財物,而且還一定要殘暴地打劫教會,甚至打劫教堂的用具,把祭壇上銀制飾品打得粉碎,打劫聖所,並掠走十字架和聖者的遺物。」他們把掠奪來的不可勝數的金銀、寶石、綢緞、皮貨以及其他珍寶運回西方,其中包括極其名貴的藝術品。

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廷帝國大部分領土都被侵佔。十字軍在巴爾幹建立起拉丁帝國(1204—1261年,為區別希臘帝國——拜占廷而命名),下有帖撒利亞王國、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等三個附庸國。希臘正教會被置於羅馬教皇統治之下。

在這次遠征中獲利最大的是威尼斯。它得到拜占廷3/8的領土,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亞得里亞堡和馬爾馬拉海沿岸大量據點,還佔領愛琴海上的許多島嶼和伯羅奔尼撒西南部。不久之後,又得到克里特島。

第四次十字軍建立起來的拉丁帝國,在當地人民不斷反抗下,終於在1261年滅亡,拜占廷復國。

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後,還進行了幾次東征,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在當時的西歐社會,「十字軍」之名十分流行,各地兒童平日都以組織十字軍東征為遊戲,而且當時西歐民間出現一種荒謬的說法,認為有罪的人不能奪回聖地,只有純潔的兒童,才能感動上帝,出現奇迹。1212年,在多旺姆少年斯蒂芬和科倫少年尼古拉的宣傳下,法國和德國分別集中起數萬兒童。法國兒童從馬賽分乘七艘船出發,兩艘在地中海沉沒,其餘五艘開往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販賣為奴。德國兒童由科倫出發,沿萊茵河南下,越過阿爾卑斯山,沿途死亡殆盡,殘留者潰散。

教皇英諾森三世利用數萬兒童的死亡,在1215年拉特蘭宗教會議上煽動組織第五次十字軍(1217—1221年)。

1217年,匈牙利王安德魯二世、德國和奧地利的公爵們以及荷蘭伯爵率軍東征。1218年,安德魯抵達阿克時,已經感到這次東征是徒勞無功之舉,遂率軍折返歐洲。其餘十字軍向埃及進軍,於1219年奪取尼羅河口的達米埃塔,但在1221年向曼蘇拉進軍時,卻遭到挫敗。同年8月,雙方簽訂休戰八年和約,十字軍撤離達米埃塔。

教廷把第五次十字軍失敗的原因歸於德皇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之未履約參加,處以「絕罰」。腓特烈二世為向東方擴張,組織第六次十字軍(1228—1229年)。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宣布禁止這次十字軍,並出兵佔領腓特烈在義大利南部的領地。1229年,已經到達東方的腓特烈巧妙地利用埃及素丹和大馬士革總督之間的矛盾,與埃及素丹談判,締結條約,保證支持素丹,反對他的敵人;素丹願將耶路撒冷和拿撒勒、雅法、西頓、伯利恆等城市交予德皇統治。嗣後腓特烈回師歐洲,驅走他領地上的教皇軍。但巴勒斯坦的十字軍在腓特烈離去后,卻勾結大馬士革的總督,對抗埃及素丹。1244年,埃及素丹出兵,重占耶路撒冷。

埃及重占耶路撒冷后不久,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為在地中海上擴張勢力,組織第七次十字軍(1248—1254年),遠征埃及。參加者主要是法國騎士。

1249年,十字軍在埃及措手不及的情況下,突然登陸達米埃塔,並向南圍攻曼蘇拉。但在埃及軍隊英勇抗擊下,終於大敗,被俘者萬人,包括路易本人在內。路易被迫同意歸還達米埃塔並交付巨額贖金后,才被釋放。

第七次十字軍結束后不久,蒙古旭烈兀率軍西侵,於1258年佔領巴格達,摧毀阿拔斯王朝,接著又攻陷阿勒頗和大馬士革。埃及部隊在大馬士革以南的地方大敗蒙古軍,隨後攻陷十字軍控制下的凱撒里亞、雅法和安條克等地。

1270年,法王路易九世雇傭騎士,組織第八次十字軍侵入突尼西亞,但不久就因瘟疫流行,路易染疫身亡而退兵。

此後,儘管教皇還企圖組織新的十字軍,但都無結果。

十字軍在東方的殘餘佔領地如泰爾、西頓、海法和貝魯特等地則相繼為埃及所攻克。1291年,十字軍在東方最後一個據點——阿克,經埃及軍隊43天圍攻,也丟失了。十字軍以全部失敗而告終。

第四次十字軍以後,十字軍運動由高潮轉向低潮直至終止的根本原因,除了東方人民不斷起來反抗、打擊十字軍之外,還有以下幾點:一、13世紀的歐洲由於生產力的增長和王權的加強,中小貴族或從農民那裡剝削到更多財富,或投身國王部下作雇傭軍人,或自行經營農牧場,不一定要冒險遠征東方。二、一部分德國騎士正在波羅的海沿岸侵略西斯拉夫人,一部分法國騎士正指向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異端,他們就近都有了新的掠奪對象。三、西歐城市逐漸與伊斯蘭教國家建立起商業關係,不願因戰爭影響商業。四、第四次十字軍赤裸裸地扔掉了宗教外衣,徹底暴露了十字軍侵略的本質,教廷難於再作大規模的宣傳鼓動。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建立了拉丁帝國,而置聖地耶路撒冷於不顧,十字軍在東方的根據地日益陷於累卵之危。儘管教會一再呼籲發動新十字軍,但響應者寥寥,為了掀起新的宗教狂熱,教會導演了一場惡作劇。說只有「純潔無瑕」

的兒童,才能獲得神佑,憑藉奇迹從穆斯林手中解放「聖陵」。1212年,幾萬兒童十字軍被送上東征之途。然而可憐的孩子們大都在途中死於非命,剩下的人被黑心的商人賣作奴隸。後來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以及奧地利公爵利奧波爾德六世和德國南部一些大封建主,為了自身的利益表示願應召出征。1217年夏,十字軍從達爾馬提亞港埠斯巴拉托出發。

但是,這時敘利亞的基督教徒已不再歡迎十字軍。因為他們和穆斯林和平相處,平等交易,戰爭會破壞他們的商業利益。因此,十字軍到達東方后受到冷遇,在阿克毫無意義地過了一年。安德魯二世知道徒勞無功,率軍回國。留下來的十字軍準備進攻埃及的商業要塞城市達密伊塔。該城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一條支流上,有三道城牆和堅固的城防設施。十字軍圍攻數月,毫無進展,一些十字軍感到失望,紛紛回國。後來由於城內發生飢荒,埃及蘇丹主動撤出達密伊塔,十字軍進城大肆搶劫一番。1221年6月,十字軍進攻曼蘇拉,時值尼羅河水暴漲,十字軍營地為洪水所淹。穆斯林趁機發起反攻,並斷其後路,十字軍進退維谷。穆斯林軍從四面八方進攻,十字軍招架不暇,瀕於潰滅。最後被迫接受和議,退出達密伊塔,狼狽逃回歐洲。

第五次十字軍的組建困難及其失敗,說明十字軍運動業已時過境遷,教廷的號召和遠征東方已得不到眾多人的響應。特別是敘利亞的基督教徒不支持十字軍戰爭,這是導致十字軍必敗的重要原因。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將第五次十字軍失敗歸罪於德皇腓烈二世(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之孫),因為他在即位時曾向教皇宣誓參加十字軍東征,但即位后卻不履行誓言。憤怒的格列高里九世將腓特烈二世逐出教門,並宣布他是基督教的狡猾的敵人。1128年夏,腓特烈二世為奪取耶路撒冷王位繼承權(1225年他與耶路撒冷公主邱蘭特結婚),主動率軍東征,是為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的開端,但是教皇不承認腓特烈為十字軍人,說他是海盜,是想「竊取耶路撒冷的野心家」。腓特烈不理睬教皇的譴責,到阿克后就與埃及蘇丹進行談判。當時埃及蘇丹與大馬士革總督為爭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權進行緊張的鬥爭,無力對付腓特烈二世的進攻。1229年2月,雙方締結為期十年的條約,規定蘇丹將耶路撒冷(奧馬清真寺所在地區除外)及巴勒斯坦的伯利恆、拿沙勒、提爾、西頓等城市讓與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則保證支持蘇丹對其敵人(包括駐敘利亞的十字軍)的鬥爭及穆斯林在上述城市的信仰自由。這樣,腓特烈二世通過外交手段,一兵不損,順利地取得了十字軍想得而又得不到的好處。

但是教皇不予承認,一方面宣布腓特烈的行徑是背叛行為,對聖城耶路撒冷實行離門制裁,即禁止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舉行禮拜。另方面,教皇把軍隊開進南義大利腓特烈的領地。腓特烈聞訊立刻回師與教皇軍作戰,結果教皇軍被擊敗,雙方簽訂和約,教皇解除對腓特烈二世的宗教制裁,旋又批准了腓特烈與埃及蘇丹簽訂的條約。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就戰略戰術而言,是整個十字軍戰爭最成功的一次,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的統治沒有維持多久。1244年,原來居住在裏海附近的花剌子模人(突厥人的一支)在蒙古西征的壓力下開始西遷,後來擊敗法蘭克人十字軍,侵入敘利亞。埃及蘇丹乘勢攻佔耶路撒冷,聖城又回到穆斯林手中。翌年,羅馬教廷在里昂召開宗教會議,依教皇英諾森四世的要求,通過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的決議。法王路易九世為鞏固法國在地中海的地位,願意東征。1248年,路易九世率十字軍自法國出發,到塞普勒斯島集中。路易和第五次十字軍一樣,把埃及作為首攻目標。1249年6月,十字軍由熱那亞船隊送至尼羅河的達密伊塔。由於敵方缺乏準備,十字軍很快地佔領這個城市。時值尼羅河泛濫期,不能繼續進軍,直等到深秋才開始向曼蘇拉進攻。路易九世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他以為敵人弱不堪擊,不等主力到達,前頭部隊就開始攻城。結果陷入敵軍埋伏,幾百騎士陣亡,路易九世之弟亞多亞伯爵也在此役中喪生。路易九世率主力部隊急忙渡河馳援,在敵前背水地方紮下營寨。埃及人利用有利地形從四面包圍敵軍,首先在尼羅河上擊沉十字軍停泊在曼蘇拉的船隻,切斷敵軍與其基地達密伊塔的交通,斷絕糧食和軍需的供應,然後伺機發起總攻。陷於困境的十字軍,由於得不到糧食供給,士氣沮喪,全軍命運危在旦夕。路易九世被迫下令撤軍,埃及軍隊乘勝追擊,敵人潰不成軍,紛紛投降,路易九世及其兩個兄弟也作了俘虜,這是1250年2月的事,後來路易九世用40萬金盎司贖身,並以十字軍退出達密伊塔為條件而獲釋。路易九世退到阿克后,還想重整旗鼓繼續戰爭。他派人回國招集軍隊,但無人響應。得不到增援的路易,不得不於1254年率領殘兵敗將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3世紀後半葉,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十字軍殖民勢力,日趨消亡。一方面,它得不到外面的支援單憑自己無力支持,而統治者及十字軍將領互相敵視,彼此攻伐,耗儘力量。另方面,埃及馬穆路克王朝日益強大。蘇丹培巴爾步武薩拉丁,決心消滅十字軍,收復失地。1256年奪取凱撒里亞和阿克1268年佔領雅法和安條克,十字軍在東方的殖民地幾乎被消滅殆盡。法王路易九世不堪忍受當年失敗的恥辱,在巴黎召開貴族會議,決定主動請命再次東征。1270年,他把政事委託於重臣,親率3個王子、6000騎士和3萬步兵,自南法埃格摩特港揚帆東征。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東征事前既沒有制定作戰計劃,也沒有確定進軍目的地。直到抵達撒丁島后,才決定進軍北非突尼西亞,然後由突尼西亞進攻埃及。路易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在撒丁島聽說突尼西亞總督阿里·莫斯坦西爾曾表示願意改宗基督教,路易打算把十字軍開進突尼西亞對這位總督施加壓力,促進他改宗基督教的立場,然後和他結盟共同進攻埃及。這樣,既可以擴大十字軍的力量,又可以通過突尼西亞迂迴進攻埃及,以避免重踏先年直接進攻埃及而遭致失敗的覆轍。此外,突尼西亞的富有對路易也有很大的誘惑力量。

但是,當路易在北非登陸后發現,突尼西亞總督並不歡迎十字軍,並以重兵在首都嚴陣以待,路易九世憤怒不已,命令軍隊圍城。突尼西亞總督與埃及方面取得聯繫,蘇丹培巴爾馳軍支援,十字軍腹背受攻,損失慘重。同時,十字軍為酷暑和時疫所困,路易之愛子及其本人先後死於瘟疫,十字軍幾乎潰滅。後來安茹伯爵查理、那瓦爾伯爵提率軍來援,但為時已晚。1270年10月,查理與敵方媾和后,率軍回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十字軍東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