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帝國建立

古波斯帝國建立

大流士一世

伊朗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它便建立了聞名於世的波斯帝國。該帝國幅員遼闊,橫跨當今的亞非歐三洲,顯赫一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古波斯帝國被希臘文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其波斯文名稱取自一位名叫哈豪曼內希的波斯王公,稱哈豪曼內希王朝。該王朝的創建者是居魯士大帝,但是全盛期當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大流士亦屬哈豪曼內希王室,但非嫡系。其父維希塔斯普在居魯士大帝統治時曾任帕爾斯行省的省督。

居魯士大帝駕崩后,波斯帝國內部紛爭迭起。當時居魯士大帝之子岡比西殺了自己的兄弟巴爾第亞而登基。正當他在北非洲埃及等地進行征伐時,忽聞本土起亂。原來在波斯帝國本土的一位名叫高墨達的術士,憑藉自己長相酷似被岡比西所殺的巴爾第亞,乘岡比西不在波斯本土之機,宣稱巴爾第亞沒有死;他在自己兄弟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22年發動政變,登上王位。身在埃及的波斯帝國國王岡比西聞訊后急匆匆地返回本土討伐,不幸中途暴卒。高墨達在波斯帝國本土稱帝統治了七個月。最後由七位有名望的王公(大流士系其中之一)聯合起來討伐高墨達,殺死了高墨達及其兄弟。事後這些王公們一致推大流士為王。大流士上台的情景傳說不一。據著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當時伊朗的七位領導人相約於太陽升起之前統一前往某一指定的地點。在抵達之後,七人中的任何一位的乘馬在朝陽升起時首先嘶鳴,便立該乘騎者為王。據說大流士便是如此被擁立為王的。

大流士一世接位時,伊朗全國形勢嚴峻。由於高墨達政變后,全國混亂不堪,面臨的情況是全國各地叛亂起義迭起。各地王公均自稱是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而要求獨立,各自為王。例如當時在巴比倫、帕爾斯、米底亞、亞述、埃及、謀夫和阿爾美尼亞等地均有起義發生。據說大流士一世先後進行了19次戰鬥,捕擒了九位地方君主,統一了國家,並且進一步擴張了波斯帝國的疆域。例如當時在非洲,埃及、利比亞以及非洲的北部和東部都已臣服於伊朗。為此大流士一世任命了一位省督。隨後大流士又聞悉此省督欲搞獨立自治,並已發行了鑄有省督本人頭像的錢幣,以示抗衡。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517年去往埃及平息了該行省的起義,嚴懲鎮壓埃及人民的由他任命的伊朗籍省督,撤了他的職;對埃及人民持安撫政策。埃及雖早在岡比西統治波斯帝國時便已臣服於伊朗,且又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自視與伊朗和希臘是並起並坐的,故不甘心於伊朗的佔領。而希臘也一再挑唆鼓動埃及舉事起義。正因為如此,大流士一世對埃及採取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他尊重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下令修建寺廟;安排人民的生活,改善水利灌溉設施,推廣開鑿坎兒井等。由於大流士一世的貢獻巨大,埃及人把他稱為埃及的法老(古埃及國王的稱呼)。他還在埃及修築了許多道路,下令在尼羅河與紅海間挖通並與地中海相聯接上,以使船隻由地中海可直通印度和伊朗。大流士一世在此海道工程完工時,用兩種楔形文字鐫刻了碑石以示紀念。此碑石至今尚存。在教育方面,他重新開辦了關閉已久的埃及醫學院校。

大流士自埃及返回后,把注意力集中到東面,出兵印度,征服了旁遮普和信德等地區。然後又轉而去對付波斯帝國以北的老對手——塞族人(希臘人稱之為斯基泰人)。塞族人自古波斯帝國前的米底亞時代起,便一直在騷擾伊朗本土。由於大流士的討伐,塞族人被迫逃亡。大流士一世一直追至多瑙河畔。當時大流士怕戰線拉得太長,軍需補給有困難,故止步。塞族人對伊朗的威脅和騷擾被阻止住。

希臘人煽動業已臣服於伊朗的一些小亞細亞的城邦舉行起義,甚至焚毀了薩狄斯名城,大流士一世聞訊后停止追擊斯基泰人而出兵希臘。在希臘的馬拉松平原上雙方遭遇激戰,這便是著名的「馬拉松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希臘的雅典人獲勝。馬拉松一戰伊朗損失慘重。伊朗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於大流士一世沒有正確估計敵方實力。但是他從自己的失敗中總結教訓,覺得除了要提高伊軍的射擊技術外,還要增強肉搏白刃戰的本領。伊朗人重整旗鼓,等待時機以圖再度出征希臘。正在此時,大流士一世駕崩。

大流士一世執政期是古波斯帝國的全盛時期,疆域也最為遼闊——東起印度,西抵亞得里亞海、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北迄歐洲廣袤的俄羅斯草原,南達阿拉伯半島;幾乎把所有西亞和中亞民族以及埃及和阿比西尼亞族均置於伊朗的控制之下。

波斯帝國是一個由眾多民族聯合組成的國家。它包括了一些希臘屬國、埃及、呂底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古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國家。大流士一世把整個帝國劃分為23個行省,即歷史上習稱的薩圖拉皮亞(希臘語根據古波斯語轉化的發音)。而每個薩圖拉皮亞的統治者則稱薩圖拉普(即各行省的省督)。每個民族在各自的地方行政長官的領導下有相對的自由和獨立。

大流士一世在統治波斯帝國時改進和健全了武裝部隊的編製,設立了軍區。他創建了一支擁有一萬名射手和騎兵的部隊。

由於大流士一世實行中央集權統治,要求全國各行省均得與首都相通,各級行政機構需協調一致,上情下達,互通有無。為此,交通聯絡實是有效統治的一種重要手段。大流士一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能經常以最快的速度來和各行省進行聯繫,他建立了快速郵遞,修築了驛道,其中最長的一條是從波斯帝國的中心蘇薩一直通到愛琴海邊的「御道」,全長2500公里。驛道上每隔一定距離便建一驛站。各驛站均備有傳遞者和快馬值勤。只要傳遞信一到,此驛站的傳遞者即可上馬出發星夜兼程。據說緊急文件從愛琴海邊到波斯帝國王宮只需三天,而在平時一般傳遞則需九十天的時間才能送到。無怪當時人們傳誦道:「波斯王遠住巴比倫,愛琴海鮮魚送上門」。這種驛道的建立除了能使交通運輸暢通之外,而且也有軍事、經濟和文化上的意義。

此外,在大流士當政時,波斯帝國統治者還把尼羅河與紅海相挖通,溝通了自地中海到紅海的海道。當然,此工程古埃及早在公元前609年便已開始進行了,只是到了大流士一世時才得以完成。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當政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規定了鑄幣制度,即中央政府有權鑄金幣,地方諸行省有權鑄銀幣,而各城邦只能鑄銅幣。當時鑄成的金幣——「大流克」

以其成色足、分量准而享譽於世。統一幣制對於中央控制全國經濟以及各地的貿易發展均是有益的。此外,大流士一世還整頓了國家的稅收制度,以前各地無固定的稅制,他給各行省規定了貢獻額,各行省要定期以貨幣或實物來納稅。

大流士一世當政后,他憑藉了伊朗人尚武的傳統、對外族文化藝術的敏感以及對外族的科學技術方面知識的利用,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所顯示出的才能與其先驅居魯士大帝在軍事上所表現出的才能是同樣的偉大。大流士一世善於處理與被征服民族之間的關係,常取安撫政策。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在岡比西之後要不是由大流士一世即位的話,那麼波斯帝國很可能出現危機,也不可能會有如此遼闊的疆域。

關於大流士一世的功績由位於克爾曼夏赫城附近的貝希斯敦山上的碑銘可見。該碑銘以「貝希斯敦碑」聞名於世。

共有兩塊,一大一小,高出地面約100英尺。碑上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記載了大流士的赫赫功績以及重大的歷史記錄。在該碑文中也第一次出現了古代伊朗人所信奉的至尊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名字,把他視為是天地宇宙的創始者;認為大流士的所有功績均是在阿胡拉·瑪茲達的幫助下才取得的,並由此登上王位進行統治的。「貝希斯敦」的碑銘實際上乃是古波斯帝國的史實記錄。此外在靠近波斯帝國都城——波斯波利斯(伊朗人稱為塔赫帖·加穆希德)的納克希·羅斯坦姆一地所保存的一塊碑石上詳細記載了大流士一世時臣屬諸國的名稱。大流士一世的墓穴亦在該地,墓穴上有巨大的崖刻,該崖刻上的大流士一世的王位御座由20多個分別穿著不同服飾(代表各臣服國家)的人所抬著。在崖刻的右上方刻有展翅飛翔的阿胡拉·瑪茲達的形象,以此表示大流士一世是受命於天來統治波斯帝國的,在大流士一世御座前還有一座小火壇,這表明了古代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拜火教。

大流士一世除了發展經濟外,還進行了巨大的宮殿建築。例如位於波斯波利斯古都的宏偉宮殿遺迹是世界上保留較完整的古建築群遺迹之一。波斯波利斯宮殿是由大流士決定興建的,它被建築在山坡上,工程浩大,建築宏偉壯觀,後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毀。至今該宮殿成為伊朗的名勝古迹之一,並配有聲光表演等現代化手段來再現古代波斯帝國業績及亞歷山大攻打併焚毀該宮殿的情景,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大流士改革

存在兩個多世紀(公元前558—前330年)的阿黑門尼斯族治理下的波斯帝國,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這個一度包括埃及、印度西北部、伊朗、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中亞和歐洲的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在很長的時間內保證了發展國際貿易和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條件。這個時期形成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傳統,對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以及希臘化諸國,對伊朗境內後來的國家,都有深遠的影響。

當人們談論古代波斯帝國的歷史作用時,必然要提到大流士(約公元前558—前486年)這位顯赫一時的國王及其進行的改革。正是這位國王所作的承前啟後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國主要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基礎。

大流士是在殘酷鎮壓了波斯本部及帝國境內各族人民的起義之後才牢固地掌握波斯國柄的。他汲取了波斯帝國由於沒有堅強的國家組織而一度瓦解的歷史教訓,大概從公元前518年開始,著手進行改革。當時他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怎樣處理波斯人內部的關係,其中包括國王和氏族貴族的關係;一是怎樣處理波斯人和帝國境內其他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

早在岡比斯當政時期即已開始反對波斯氏族貴族特權的鬥爭,高墨達起義之後,反對氏族貴族特權的鬥爭更為堅決。高墨達所進行的改革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消滅氏族貴族的特權有助於波斯人民擺脫氏族部落制度的羈絆。大流士一上台,立即恢復了波斯氏族貴族的特權,因而激起波斯本部及帝國境內各族人民的起義。大流士在把各種起義鎮壓下去之後對波斯貴族的政策是,恢復遭到岡比斯和高墨達削弱的氏族貴族的特權,並且竭力加以維護。波斯貴族的特權,在阿黑門尼斯王朝存在的整個時期都得到尊重。大流士採取各種措施,務求使氏族貴族忠於國王。波斯貴族始終是阿黑門尼斯王朝的最忠實、最可靠的支柱,並且一直保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在波斯人官方的傳統說法中,居魯士由於尊重氏族貴族的特權而得到美化,大流士也同樣被美化。但是對於侵犯這些特權的岡比斯則加以斥責,說他殘忍和發瘋。

由大流士確認的波斯氏族貴族在整個帝國內部的統治地位,是阿黑門尼斯王朝社會基礎狹窄的原因。國家的一切最重要的軍事和行政職務,都操在波斯貴族手中。他們的專橫跋扈和橫徵暴斂,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在處理波斯人和帝國境內其他各族人民的關係方面,大流士的政策是維護全體波斯人的特權地位。在全力維護波斯貴族的特權的同時,他又力圖使所有普通的波斯人都忠於國王,成為聽命國王、慣於徵戰的兵士,以便於他鎮壓反對波斯國王的任何起義。仰仗從帝國境內各族人民那裡搜刮來的大量資財,大流士豢養了一支由波斯人組成的有一定戰鬥力的龐大軍隊。

大流士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把一切權力集中到波斯氏族貴族的手中。在居魯士和岡比斯當政時期,忙於徵戰的波斯國王,基本上保持被征服地區原有的秩序,讓原有的統治者繼續統治。而從大流士開始,在各被征服地區的重要軍政職務,都派波斯人充任。

脫離原始社會不久的波斯人,在建立國家機構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加強國王權力與保持氏族社會傳統之間的矛盾。希羅多德記述的大流士即位前後波斯人中關於政體問題的爭論,便是這種矛盾的反映。大流士在尊重氏族貴族特權的同時,也竭力加強自己的權力,建立君主專制統治。他自稱是「偉大的王、眾王之王,大權獨攬。

在很短時間內形成的波斯帝國,地域遼闊,民族成分複雜,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奴隸制發展已有千年甚至更長的歷史,而中亞的一些地區卻還處在原始游牧階段。這種情況給波斯人建立國家機構的工作帶來很多困難。但是大流士面對這一情況,作了一些頗見效果的工作。

大流士把全國分成一些大的行政區,史稱這種行政區為「行省」,它的希臘文名稱的音譯為「薩特拉佩伊亞」。

關於波斯帝國的行省數目,說法不一。據希羅多德的記載,計有20個行省,其中包括印度而沒有波斯(希羅多德,Ⅲ,89—97)。貝希斯頓銘文中列舉了23個,內中有波斯,但缺印度。其他文獻中還有另外的說法。學者們認為,希羅多德的記載來源於波斯國王辦公廳的正式報道,只是所列舉的行省是屬於公元前5世紀中期,不是屬於大流士在位的時候。至於古代波斯文獻中的其他說法,那很容易用不同文獻出現的時間不同來加以解釋。

每個行省由國王任命的總督治理。大流士派波斯人充任總督。總督只擁有民政權力。他的職責是:受理訴訟,徵收賦稅,保持境內安寧,監督下級官吏。他有權鑄造銀幣和銅幣。總督的任期沒有明確規定。行省下面可以劃分更小的行政區。例如在埃及,依舊保持了諾姆的劃分,只是諾姆的首腦改由波斯人充任。在大的行省內部,可以包括原來的若干個國家,可以使原來的統治者繼續管理本國的內部事務。例如,從公元前516年起,就沒有向猶太派波斯人去當首腦。

至於波斯本部是由總督還是由國王直接治理,現有文獻未能提供明確的答案。有的學者認為,嚴格地說,波斯不是一個行省。由於它不是被征服的,因此它不是處於從屬地位。

大流士使行省總督的權力和軍權分開。行省的最高軍事方面的官員也由國王任命,直接對國王負責。

與在地方設置行省相適應,在中央建立了以國王辦公廳為首的龐大管理機構。帝國的行政首府是蘇薩。一切政令由蘇薩發往各省。帝國境內的各級官員,頻繁往返於蘇薩和自己任職的地方。

大流士十分關心並務求帝國境內不發生破壞內部安全的事件,不產生分離主義傾向。在行省內部,他使總督和軍事首腦相互監督。此外,他還經常派遣名為「國王耳目」的要員巡視各地,預防任何謀反行動的產生。最高的負責監察的官員是「千夫長」。他是國王衛隊的司令,又是國王辦公廳的首腦。

波斯帝國是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它也靠軍隊來維持其統治。大流士自然關心軍事制度的改革。他把全國分為五個大軍區,每個軍區轄若干行省。波斯的常備兵包括步兵、騎兵和海軍。軍隊指揮官有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等。軍隊的精銳部分由波斯人組成,尤其是1萬名「不死隊」。

「不死隊」的名稱來源於它始終保持1萬人的員額,缺員時馬上補足。在帝國境內,波斯人的主要職業就是當兵。據色諾芬說,波斯「國王頒發獎賞的時候,他首先約請那些在戰場上顯身揚名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人保衛土地,耕種多少畝土地都是沒有用的」。

除了由波斯人組成的軍隊,大流士還廣泛使用由各被征服民族的成員組成的軍隊。在一般情況下,不讓本省人在當地駐防。從埃及南部埃列豐提納島出土的文件便是這方面的明證。這個島上的駐軍主要由猶太人組成,波斯人數量不大。各地駐軍的最高指揮官均由波斯人擔任。除了波斯人、米底人、巴克特里亞人等東部伊朗人在軍隊中也佔有重要地位。關於波斯軍隊的人數,沒有確切的數字。

為了密切中央與各地的聯繫,為了保證軍隊的迅速調動,大流士繼承並發展了亞述人修築道路、設置驛站的制度。公元前5世紀中葉在波斯帝國境內作過廣泛旅行的希羅多德,對波斯人的良好道路作了細緻的描寫。最長最著名的驛道是從小亞的以弗所至蘇薩的一條路,被稱為「御道」,全長約2470公里。驛道沿途每隔約25公里設一驛站,其中備有信使和馬匹。一旦有事,像接力賽跑一樣一站一站地飛快傳遞。由於不斷更換信使和馬匹,每天可行約300公里。

為了保證驛道暢通和商旅安全,沿途都派有軍隊把守。各省總督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保證驛道的安全。在驛道上各個相隔一日路程的驛站中設有國王的倉庫,負責向信使和因公務而在路途中的官員發放口糧。出土了一些有關波斯驛站的有趣文物。例如,一個裝公文的皮袋中裝有埃及總督阿爾沙馬的一些信。

大流士在經濟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整頓稅收制度,以保證波斯人對各被征服地區的長期而穩定的剝削。

在居魯士和岡比斯當政時期,來不及建立根據帝國境內各地的經濟情況確定的固定的稅收制度。據希羅多德說,當時有的地方納稅,有的地方交納禮物。大約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建立了新的稅收制度。他規定,按照丈量土地和土地肥沃程度確定稅額,用白銀交付,只是印度每年要交納金砂360塔蘭特。希羅多德列舉了各個行省交納的稅額:巴比倫和亞述一起作為一個行省,每年交1000塔蘭特;埃及和利比亞等每年交700塔蘭特,最少的是由薩塔基迪亞人等組成的一個行省,每年交170塔蘭特。各個行省合計,每年共交納白銀14560塔蘭特(其中包括印度的360塔蘭特金砂折算成的4680塔蘭特白銀,這裡所用的計算單位是優卑亞制的塔蘭特)。據折算,全部稅款約為白銀400多噸。各級行政官員,從行省總督直到鄉村頭人,都要負責收稅。處於邊遠地區未划入行省的阿拉伯人、衣索比亞人、科爾希人等則要交「禮物」(黃金、象牙、香料等等)。

據希羅多德說,波斯人不納稅(Ⅲ,97)。有的學者認為,這大概只是指波斯人不交用金錢支付的稅。實際上,他們既要供養過往的軍隊,又要向國王贈送禮物。

大流士所定稅額不算太重,但是收稅官員的恣意橫行,往往使納稅人痛苦不堪。供養過往的軍隊便是他們的一項非常沉重的負擔。

大流士在經濟方面的另一項重要措施是統一全帝國的貨幣鑄造制度。他規定,只有波斯國王有權鑄造金幣,各地只能鑄造銀幣和銅幣。他所鑄造的金幣稱為「大流克」,重8.42克。這種金幣成色足,重量準確,因而廣為流行。有的學者認為,「大流克」這個名稱,可能是從古波斯文「黃金」一詞演化而來,並非源於國王的名字。

關於包括大流士在內的阿黑門尼斯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宗教政策,學術界有種種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即波斯帝國境內不存在某種被奉為國教的宗教,也就談不到用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取代各被征服地區各族人民信奉的種種不同的宗教。雖然在高墨達起義過程中有過宗教方面的鬥爭,但在起義遭到鎮壓之後,大流士的宗教政策與居魯士以及岡比斯的宗教政策並無本質區別。他們的共同之處是:既信奉波斯人的神,又信奉其他各族人民的神,對兩者都祭祀。同時,他們要適當限制僧侶的勢力,不使各個神廟擁有的經濟力量過於強大。對於大流士說來,經過瑣羅亞斯德改革的拜火教有利於他加強王權,因此他奉祀阿胡拉·馬茲達為最高神珝。不過,這決不意味著他排斥其他的神,排斥其他的宗教。有趣的是,不久前在蘇薩出土了一尊大流士的雕像,他被塑造成埃及的阿杜姆神的模樣,但是身著波斯裝。

大流士所制定的各種制度,就其基本點而言,一直實行到波斯帝國死亡之日。當然,不可避免的是,隨著客觀情況的改變,有過局部的變化。

第二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古波斯帝國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