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8)
愛恨情仇,他們的緋聞很傳奇
|「淫女」文姜的真實形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許多人都行走在風口浪尖之上,而春秋時代齊僖公的次女文姜,就是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文姜,姓姜,無名,其以才華著稱於當世,所以被稱為「文」。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會出現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這樣一個才華絕倫,美艷驚人的女子,史書上也有著不同的記載。例如,在《詩經·有女同車》中,對她的評價是「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而在《詩經·南山》中,對她的評價卻變成「魯道有盪,齊子由歸」。那麼,歷史上的文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齊僖公出任齊國國君時,國力已經變得非常強盛,再加上公主的美艷絕倫,其都城臨淄自然就成為諸侯王子必到的相親之地。在眾多的追求者中,能讓文姜動心的只有鄭國世子姬忽,兩國也因此締結了婚姻。
但是,沒過多久,姬忽卻聽信文姜生性淫蕩的傳言,以「齊大非偶」為由,單方面撕毀婚約。對於文姜來說,這個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從那時起,她開始變得自怨自艾,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當時的文姜很可能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一個人在感情脆弱、心情鬱悶的時候,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別人那裡得到心靈的慰藉。這時,文姜同父異母的哥哥姜諸兒乘虛而入,每日對她噓寒問暖,體貼入微,時間長了,兩人之間的兄妹之情竟然逐漸轉變為兒女私情。
紙終究包不住火,這段亂倫之戀很快就傳到了齊僖公的耳中。雖然在春秋時代,民風自然,對婦女還沒有三從四德的束縛,但是,兄妹之間產生私情,在當時還是會受到道德家的譴責,因此這個消息讓齊僖公傷透了腦筋。
恰在此時,魯國國君魯桓公派人來求親,齊僖公大喜過望,立刻把文姜嫁到魯國,並禁止她再回到齊國。
文姜在魯國過了幾年安分的日子,雖然心中對姜諸兒充滿了思念,但是父命難違,她只能把無盡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中。
到了魯桓公十八年,文姜終於等來與姜諸兒重會的機會。四年前,齊僖公早已一命歸西,姜諸兒以世子身份即位,史稱齊襄公。他邀請魯桓公到齊國赴會,文姜自然陪同夫君一同回到齊國。
在齊國,文姜和姜諸兒舊情復燃,卻被魯桓公察覺,為防止事情敗露,齊襄公派出力士彭生擊殺魯桓公。
得知魯桓公的死訊后,魯國宗室雖然懷疑其中必有陰謀,卻也不敢出兵攻打齊國。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目前只是懷疑,對於國君的死因查無實據,自然也就出師無名;二是魯弱齊強,假如貿然出兵,無疑是雞蛋碰石頭。在萬般無奈之下,魯國只好先穩定國內局勢,由世子姬同繼位,史稱魯庄公。
丈夫死了,文姜卻不願扶柩回魯,而是希望暫住在邊境地區,日後再返回魯國。出於孝道,魯庄公只好派人在禚地建造宮室,供母親居住。齊襄公聽說后,也派人在禚地附近的阜建造離宮,供她來遊玩,至於兩個人為什麼這麼做,那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然而,兩人在一起廝守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齊襄公十二年,大夫連稱、管至父夥同公孫無知將齊襄公殺害,逃亡在外的公子小白返回齊國,被立為國君,史稱齊桓公。
政治上發生巨變,心上人也死於非命,文姜不得不返回魯國,輔助兒子處理國政。這時,她表現出與其他那些被視為「淫女」之流所不同的一面,她在政治上表現出敏銳的洞察力,在外交上顯現出左右逢源的智慧,在軍事上也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正是因為有了文姜這樣政治領袖型人物的存在,才使魯國從一個人見人欺的小國,逐漸變成軍事、經濟強國,在諸侯戰爭中屢戰屢勝,甚至在長勺之戰中,一舉擊潰了強大的齊國,使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出現了一次少有的挫折。
因此,在人們因為文姜與哥哥的一段亂倫之戀而對其進行唾罵時,卻不得不承認,她的確也是一個外秀內慧的奇女子。
|因為一個男人,丟了王朝|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因為迷戀女色而斷送江山的皇帝,例如夏、商、西周、北齊等朝代,都是因為君主迷戀女色而丟了祖宗基業。但有一個政權的丟失,卻是因為帝王迷上了一個男人。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就毀在皇帝苻堅和慕容沖之間的情恨糾葛中。
苻堅出身五胡之一的氐族,是前秦開國君主苻洪的孫子。他性格古怪,從小就早熟,年齡與情商的增長一點也不成比例。在他七歲的時候,他就懂得如何幫助別人擺脫困境;在他八歲的時候,他的言談舉止就十分成人化,在一堆孩子中間,顯得格外扎眼與不協調。
苻堅在八歲的時候,居然主動找到自己的爺爺,希望能給自己找一位老師,教自己讀書識字。雖然對孫子的要求很詫異,但苻堅的爺爺還是為他找了一位老師。
苻堅很刻苦,很快便學得了一身好本領。在苻堅長大后,統治前秦帝國的是他的堂兄苻生,苻生是一個生性殘暴、嗜殺成性的君王,每日上朝的時候,都要把殺人的鐵鉗、鋼鋸隨身攜帶,如果哪個大臣說話不中聽,或者不聽他的話,當下就大開殺戒,血濺當場。這樣一個皇帝必然不會受到歡迎,苻生上台不過數月,便成了全民公敵,人人都想誅之。在公元357年,苻生和苻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為了保全自己,苻堅先下手為強,發動了政變,將苻生消滅,自己成為新皇帝,號「大秦天王」,定年號「永興」。
在東晉十六國的君主中,苻堅是少有的英明皇帝。他曾被著名歷史學家陳登原評價為:「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苻堅也的確是有所作為,他在短短的十幾年間,便基本統一了北方,令前秦達到了巔峰時期。
隨後苻堅便率軍進攻前燕,在公元370年的時候,前燕陷入了困境,新皇帝慕容暐年輕氣盛,任意妄為,排擠能臣,導致朝中無人,最終在苻堅強大的攻勢下,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當時前燕的皇室許多人都成了前秦的俘虜,除了皇帝慕容暐,被前秦俘虜的還有他的弟弟中山王慕容沖和妹妹清河公主。
前燕建國者是鮮卑族。這個民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皮膚出奇的白,所以這個民族的人也被稱之為「白奴」。其中被苻堅擄走的慕容沖和清河公主雖然當時只有十二三歲,但都算是鮮卑族人里的極品。尤其是慕容沖,雖然是男兒身,但卻生得唇紅齒白,面如璞玉,令苻堅為之神魂顛倒。
自從見到這姐弟倆,這位戰功赫赫的前秦皇帝對後宮六千粉黛便全都不放在眼裡了,獨獨對這擄來的鮮卑族的姐弟倆給予厚愛。將他們一起送進宮裡不分白天黑夜地寵幸起來。長安百姓們還對此編了兩句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從王爺到男寵,對於慕容衝來說顯然是無法磨滅的仇恨。從苻堅強迫他入宮的那天起,慕容沖的心裡就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在苻堅享受著與慕容沖的恩愛時,他所倚重的宰相王猛看不下去了,規勸一番,才使苻堅極其不舍地把慕容沖放出了皇宮,做了平陽太守。苻堅本是愛慕慕容沖的,但慕容沖卻將這段經歷視為了奇恥大辱。
在14年後,慕容沖捲土重來,於公元385年打到長安城下。慕容沖攻勢強悍,苻堅眼看城池守不住了,便拿出二人當年溫存的舊衣服派人給慕容沖送去,希望能感動舊情人,結果卻遭到了慕容沖的拒絕。
這位多情帝王不得已留下太子苻宏當替死鬼,自己領兵逃到五將山,但不幸被羌族首領姚萇殺死。而慕容沖攻進長安后,在城裡大肆屠殺,一洗當日的恥辱。苻堅最終只怕也無法想到,自己是死在當日的一番多情之上。
|秦始皇終身未立后,因為有心理陰影|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皇帝。他13歲登基,22歲親政,之後平定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的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但是,這樣一個雄才偉略的皇帝,在他一生長達37年的統治中卻沒有立過一位皇后。
在封建體制之中,古代帝王的正妻被稱作皇后,妾被稱作妃嬪。皇后只能有一位,妃嬪卻可以有很多,正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帝立后也是皇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國家也有相應的立后制度來組織這件事。國家選皇后的標準自然很高,除了端莊賢淑等傳統要求之外,更多的是要能肩負起「母儀天下」的神聖使命。
既然皇后的作用如此之大,那麼坐擁天下的秦始皇又為什麼不立后呢?關於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少了一個與之對應的「千古一后」的原因,眾說紛紜。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秦始皇的母親對他造成的陰影。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子楚之子,姓嬴名政,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史料記載,秦始皇的生母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寵姬,後來呂不韋把趙姬獻給了子楚,並生下了秦始皇。一直以來,人們都對秦始皇的生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恐怕連秦始皇自己也分不清誰是自己的生父。嬴政登基為王后,身為太后的趙姬仍然行為不檢,先是與呂不韋在宮中重溫舊情,再是與嫪毐私通,穢亂後宮,並生了兩個兒子。《史記》中記載,「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母親行為失檢,讓秦始皇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傷害,惱羞成怒的秦始皇殺死了兩個私生弟弟和嫪毐,把呂不韋發配蜀地。同時,秦始皇還把母親趙姬趕出首都咸陽。極度壓抑的秦始皇徹底暴發了,成為一個失去理性的暴君。
秦始皇這種對母親的怨恨,逐漸發展成為對一切女人的仇視。秦兵馬俑博物館研究人員說:「由怨母而仇視女人的心理陰影,使秦始皇長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發展。宮中眾多女人,僅僅是為滿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親行為而形成的心理障礙,是秦始皇遲遲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心理上對女人的偏執,使得秦始皇極其不願意娶妻立后。
2.秦始皇的立后要求過高。
秦始皇統一六國,自稱為始皇帝,認為自己的功德超過了上古的三皇五帝,自命不凡的秦始皇自然也就對皇后的要求非常高。秦始皇的後宮充斥著東方六國選來的大量佳麗,要從中選出一個高標準的美女也並非難事。但是,問題就在於秦始皇不僅不喜愛這些美女,反而十分鄙視,對於她們這種把亡國之辱拋之於腦後的行徑,秦始皇十分痛恨,認為她們毫無守貞重節可言。所以,他也不願從這些後宮佳麗之中選出一個合適的皇後人選。
3.秦始皇沉迷於追求長生不老,對方術、煉丹術等情有獨鍾。
他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耗費巨資入東海以尋得長生不老之葯。秦始皇這種對長生不老葯的孜孜追求,使他無暇顧及後宮之事,把立后之事也拋之腦後,這也是秦始皇一生沒有立后的重要原因。
4.志在天下的秦始皇。
公務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考慮立后的事情,更何況他還擔心皇後會對他的事業有所掣肘。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必須要批完一石重量大概60斤的公文。
秦始皇終身未立皇后是多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一個劉解憂,頂上十萬兵|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兵進攻匈奴右賢王部,霍去病在隴西一帶大敗匈奴,匈奴從此遠遁大漠。為了進一步鞏固戰果,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以求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當時,西域地區最大的王國是烏孫,與匈奴最近,於是,張騫建議漢王朝下嫁公主,與烏孫聯姻,以達到共同夾擊匈奴的目的。
漢武帝接受了張騫的建議,公元前105年,武帝封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但僅僅過了幾年,細君公主便因悲愁過度離世,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再選派一位宗室女和親烏孫。於是,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的身上。
公元前101年,被封為公主的劉解憂告別了長安,告別了親友,踏上了和親之路。來到烏孫后,解憂公主成為軍須靡的夫人。為了使自己能夠儘快融入這個游牧民族,她努力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積極學習烏孫語言,以儘快融入烏孫貴族的生活。
幾年後,軍須靡去世,他的堂兄弟翁歸靡即位。按照烏孫國的習俗,新即位的國王要繼收上一位國王的夫人做妻子,於是,翁歸靡娶解憂公主為妻。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駕崩,劉弗陵繼承皇位,即漢昭帝。匈奴這時趁機捲土重來,接連進犯五原、朔方等地,而且還與車師國結盟,在公元前74年出兵烏孫。他們要求翁歸靡交出解憂公主,並斷絕與漢朝的一切往來。面對匈奴的挑釁,解憂公主毫不懼怕,她毅然上書漢昭帝,建議漢、烏聯合出擊匈奴。公元前72年,時值漢宣帝在位,漢、烏組成聯軍20萬,東西夾擊匈奴,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漢朝北邊的威脅基本消除。
隨後,翁歸靡為了發展與漢朝的和親關係,決定立他和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為嗣。公元前64年,翁歸靡上書,為元貴靡求親。漢宣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封解憂公主的侄女相夫為公主,前往烏孫和親。但是當和親隊伍行進到敦煌時,卻突然傳來翁歸靡去世,軍須靡的匈奴夫人所生子泥靡即位的消息,漢宣帝立刻召回了和親隊伍,單方面取消了婚約。
為了遵從烏孫習俗,更為了維護漢朝在烏孫的勢力,深明大義的解憂公主做出嫁給泥靡的決定。但是,因為政見不同,泥靡和解憂公主之間的夫妻關係並不融洽,時常劍拔弩張,而且泥靡殘暴兇狠,使烏孫子民怨聲載道,為了使烏孫重新興旺,解憂公主與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策劃在接風酒宴上刺殺泥靡,可惜行刺武士利劍刺偏,只擊中泥靡右膀,受傷的泥靡倉皇逃命,藏匿深山。
經過漢王朝的幾經調停,烏孫國最終一分為二: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匈奴公主的兒子烏就屠任小國王。
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共嫁兩代三任國王,生育多個子女,除了四子鴟靡九歲夭折外,她的大兒子出任烏孫大國王,次子成為沙車國國王,小兒子當上烏孫大將;大女兒做了龜茲國王后,次女嫁給烏孫侯王,這加強和鞏固了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關係。
甘露三年,解憂公主回到漢朝,兩年後病逝,終年72歲。由於解憂公主成功聯合烏孫與漢朝夾擊並大敗匈奴主力,使匈奴內部發生分裂,所以一部分匈奴人開始謀求與漢朝和親,於是就有了後來盡人皆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趙飛燕「輕」松打敗班婕妤|
班婕妤,漢成帝的后妃,一個被後人認為是理想女性的楷模。婕妤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因其入宮后曾被封為婕妤,所以後世一直沿用這個稱謂。
班婕妤在後宮中的賢德是有口皆碑的。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天天同她形影不離,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經據典,開導漢成帝內心的積鬱。班婕妤又擅長音律,常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僅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也使漢成帝將她放在亦師亦友的地位。
鴻嘉三年(前18),成帝在陽阿公主府中見到了體輕如燕、傾國傾城的趙飛燕,很快就被她所吸引,並將她帶回宮中。在這個舞女面前,班婕妤的所有才情變得不堪一擊,她從前在成帝那裡所得到的寵愛,在趙飛燕進宮后,就畫上了休止符。能歌善舞的趙飛燕在奪取成帝的寵愛后,又將其同樣具有國色天姿的妹妹趙合德引進宮中,兩姊妹輪流侍寢,連夕承歡。在漢成帝眼中,其他後宮粉黛全無顏色,即便是他往日最心愛的班婕妤,也被拋到九霄雲外。從此,成帝的後宮便成了趙家姐妹的天下。
冰雪聰明的班婕妤知道,只要趙氏姐妹在,她就永無出頭之日,所以她自請去長信宮侍奉太后,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
按理說,在頗重禮教的封建社會中,誰都會為擁有像班婕妤這樣品貌兼具的女子而感到萬分慶幸,那麼,成帝為什麼反其道而行,逐漸冷落她呢?
先看一看當時的政治形勢,漢成帝登基后,雖然名為一國之君,但實際掌權的卻是皇太后王政君和她背後強大的王氏大家族,漢成帝只能算是一個傀儡。沒有實權的成帝自然萬分苦悶,可他卻無法改變這一局面,因此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女人身上,以期望能在聲色犬馬中釋放自己的鬱悶。
頗具才華的班婕妤沒有看透這一點,她一心希望成帝能夠成為一個有道明君。
她並沒有努力幫助皇帝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而是以身修德,勸誡皇上把心思放在政事上。在這種外戚當權的政治環境中,成帝想成為一個明君,當然難上加難。
所以,儘管班婕妤才華橫溢、莊重自持,卻是既不能幫成帝奪回皇權,又不能陪成帝縱情享樂,失寵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在長信宮的歲月里,班婕妤仍然對成帝念念不忘,因此她發揮自己的才情,寫下著名的《團扇詩》。成帝死後,她自請守墓,在守護漢成帝陵園中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年。
|這樣的紅顏怎能不禍國|
南北朝時期,北齊後主高緯有一貴妃名叫馮小憐。
馮小憐本是穆皇後身邊的一名侍女,由於高緯寵愛彈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儀,穆皇后心生嫉妒,便將馮小憐送給高緯以期轉移高緯的感情。但是穆皇后萬萬沒想到,高緯被馮小憐迷得神魂顛倒,最後居然因為她而身死國滅。史書記載,馮小憐因為在軍中幹了五件事,導致北齊滅亡,讓後主高緯做了亡國之君。
第一件事:當敵軍北周的軍隊猛攻晉州的時候,北齊後主正在附近打獵,得到探子來報,本想調動軍隊給予增援。但是這個時候,馮小憐卻玩興正濃,於是和後主撒嬌說:「再殺一圍。」於是後主就再殺了一圍,等到這一圈遊獵結束,晉州早已被北周攻破。
第二件事:馮小憐認為戰爭和狩獵一樣好玩,看打獵還不如看打仗,於是她慫恿後主高緯親自帶兵反攻平陽。後主果然滿足她的要求,並讓馮小憐也戎裝隨行。平陽原來是北齊的地盤,北齊為收復失地出兵,於是將士個個奮勇,人人爭先。等到齊軍到平陽城,人馬乘勝欲進城之際,後主忽然傳旨暫停,請馮小憐觀戰。馮小憐對鏡梳妝打扮,磨磨蹭蹭,等她到來時北周軍已經修好塌垮的城牆,堅固無摧,結果齊軍功虧一簣。
第三件事:留守平陽的北周大將梁士彥雖然率士兵拚死守城,但在北齊軍隊奮不顧身的衝鋒下已岌岌可危。眼看勝利在望,平陽即將重返北齊手裡的時候,馮小憐卻認為天色已晚,她無法看到攻城之戰的盛大場面,要求在第二天天明以後再行攻城。第二天天昏地暗,北風怒吼,初雪飄落,大地漸漸一片銀白,馮小憐又認為氣候不佳,看不清楚,要求暫停攻城。殊不知夜暗之際或天氣不佳正是軍事作戰進攻的最佳時機,囿於婦人之見,北齊大軍竟然平白無故地喪失了兩次大好時機。等到雪化天晴,北周武帝已親率大軍趕到平陽,齊軍大敗退入晉陽。
北周佔領平陽,後主居然說:「只要小憐無恙,戰敗又有何妨!」
第四件事:平陽之戰結束后,北周武帝準備乘勝追擊,攻下北齊重鎮晉陽。
於是後主高緯命人在城中建了座高聳入雲的天橋,時常與馮小憐登橋遙望,不是分析敵軍情況,而是在消遣。下得橋來馮小憐為高緯獻上脫衣舞,讓高緯欣賞她的舞蹈,以消愁解悶。高緯居然厚顏無恥地說:「看了能夠頭腦清醒,精神百倍。」有一天,木架搭成的天橋忽然垮了下來,馮小憐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一再要求後主放棄晉陽返回鄴城。高緯就真的聽了馮小憐的勸告,回到鄴城,於是北周輕而易舉地奪得北齊重鎮晉陽。
第五件事:北周越戰越勇,於是北周武帝決定直撲鄴城。其實高緯退守鄴城后,還有精兵十萬,是可以奮力抵抗,甚至捲土重來大獲全勝的,但是兩軍相交正在激烈時,馮小憐忽然害怕起來,大叫「軍隊敗了!」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居然「病急亂投醫」,一面祈求菩薩保佑,一面將皇位傳給太子高恆,自己則帶著馮小憐逃跑了,於是北周順利地取得鄴城。然而後主高緯和馮小憐都沒能逃走,最後被擒獲,於是北齊滅亡。
可笑的是,後主高緯在國破家亡之後,向周武帝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乞還馮小憐」。可憐的高緯最後既沒有要回心愛的女人,連自己的性命也賠進去了。
有此帝王,國不亡,又當如何?
|上官婉兒為何甘心侍奉滅族仇人武則天|上官婉兒,唐代名臣上官儀的孫女。在其出生時,武則天以謀反的罪名,將其祖父上官儀和父親上官庭芝處死。因其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的姐姐,母女才得以免死,被配入皇宮內庭。上官婉兒與武則天有滅族之仇,但她後來卻成為武則天的心腹筆桿,終生聽命、侍奉於一代女皇。那麼,上官婉兒為何不嫉恨武則天呢?
初入宮時,上官婉兒還在襁褓之中,出身名門的鄭氏自然不希望女兒從此為奴,荒廢一生,因此上官婉兒逐漸長大后,便讓她進入宮學館接受宮廷教習。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上官婉兒在十三四歲時,便能博古通今,才華出眾,而且性情聰敏靈動,在宮中名聲大噪。
武則天非常愛惜人才,史料記載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當時英賢競為之用」,因此,當上官婉兒的才名傳到武則天的耳中時,武則天馬上召見了她。對於武則天提出的問題,上官婉兒一一作答,且不卑不亢、態度從容、談吐儒雅。
雖然上官婉兒在一首七言詩中透著對武則天的憤恨,但武則天並不計較,反而讚賞這首詩文辭優美,情真意切。永昌二年,武則天正式登基,她把起草詔書和批閱奏章等事務全都交給上官婉兒處理。這時,上官婉兒實際上已經成為武則天的首席秘書。
上官婉兒精心地侍奉武則天,曲意迎合,深得她的歡心。對於上官婉兒的這種做法,有的史學家認為她始終懷有為父祖報仇之心,因此才在武則天身邊忍辱負重,並多次伺機刺殺武則天,但武則天每次都將她饒恕。她對武則天的不殺之恩心存感激,所以甘願一生聽命。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雖然武則天愛惜人才,但是她也更加愛惜自己。假如上官婉兒真的多次刺殺她,她一定不會寬恕上官婉兒,這一點從駱賓王的事件中就能看到。
從聖曆元年(698)開始,武則天又開始讓上官婉兒幫助自己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上官婉兒這時權勢日盛,武則天對她的信任和依賴程度,遠非一般王公大臣能夠相比的。
從一個罪臣孤女成長為一代女皇的貼身秘書,從一無所有到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這一切都是武則天賜予上官婉兒的,而且武則天政績顯著,深得當時民眾的擁戴,上官婉兒對武則天的仇視也就慢慢消除,進而死心塌地擁護這位能夠真正懂她的伯樂。
武則天死後,李顯即位,史稱唐中宗,上官婉兒更是被重用,中宗不僅將她冊封為昭容,還讓她繼續起草詔令,並代朝廷評品天下詩文。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起兵聲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因為受到牽連被殺,一代才女從此香消玉殞。
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上官婉兒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卻有丞相之實,並且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最終還是成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其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帝王們也玩跨國戀|
跨國戀情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古代,不少帝王就已經過了一把「中西合璧」的癮。
以風流著稱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在後宮姬妾中,有過「洋貴妃」。著名的文史專家、文物雜誌總編輯葛承雍先生曾提出,唐玄宗有過一個胡旋女,還有一個來自中亞的妃子。唐玄宗記錄在案的後宮嬪妃有劉華妃、趙麗妃、錢妃、皇甫德儀、武惠妃、柳婕妤等20人,還有一些嬪妃的檔案遺失,但根據其他的線索,可以得知,唐玄宗確實有過洋妃子。
在《新唐書》的《諸帝公主傳》中記載:「壽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在隋唐時代,「姬」是人們用來稱呼年輕貌美女性的,而所謂的「野那」是外來的意思,曹作為一個姓氏是出身中亞曹國的粟特人入華后改用漢姓時常用的姓氏。
那麼這名姬妾是否是來自中亞的曹國人呢,學界長期無考。只能依據當時的風俗文化來進行推斷,那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漸平常,西方人來到中國也不是難事,那麼,唐玄宗娶東亞女子為妃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麼這名外國女子是如何來到中國,又如何接近唐玄宗的呢?
根據歷史文獻的線索和學者們對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他們認為入華的中亞女性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靠胡婢的販賣;二是中亞人不斷遷徙中原;三是來源於中亞粟特人進貢的女人。
不管怎麼說,唐玄宗作為一代風流帝王,而且「善歌舞,曉音律」,給了能歌善舞、儀態萬千的漂亮異族女子很大機會,所以,曹野那應該是開元年間曹國進貢的胡旋女,因為才藝色德兼備而得到了玄宗的喜愛。
另一位與異域女子有過情愛糾葛的就是朱棣,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發動政變后,登基做了皇帝。這位帝王兇殘暴虐,但同時也是文治武功,文韜武略,是一個難得的治世之才。但鮮為人知的是他與朝鮮女子的一段戀情。
來自朝鮮的女子權妃,是朝鮮工曹典書權永鈞的女兒,出身名門望族,漂亮聰明,是難得一見的有才又有貌的女子。從元朝開始,朝鮮就被迫向中國朝廷進獻美女。明初也是如此,朱元璋的後宮里就有不少朝鮮的妃嬪,據史料記載,成祖朱棣便是朝鮮人碩妃所生的朱門之後。
大概是為了能從朝鮮美女身上看到自己母親的身影,朱棣的後宮里也有不少朝鮮妃嬪,權妃最為成祖朱棣寵愛。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朱棣便被權妃的清麗吸引,更為權妃的簫聲折服。從此權妃不僅寵冠後宮,而且很少離開成祖身邊。
後來朱棣北征蒙古,他帶著權妃隨行軍中,在大軍走到山東臨城時,權妃不幸身患重病,最後不治身亡,朱棣為此十分悲痛,甚至還聽信謠言,認為權妃死於毒害,便屠殺了後宮幾千人,釀成了一起大冤案,但也足以看出,朱棣對權妃的愛有多深。
還有一件跨國戀是韓國明成王后與袁世凱的一段感情。公元1882年,袁世凱隨淮軍將領吳長慶進駐朝鮮,那時23歲的袁世凱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入駐朝鮮三年後,他升任為大清國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
袁世凱由於幫助韓王和王妃明成王后也就是閔氏除掉政敵大院君,而得到了韓王的賞識,當時真正的執政者閔妃對袁世凱更是欣賞有加。她聽從袁世凱的建議,組建義勇團,並任用袁世凱為練兵大使,建成了一支重要的軍力。
閔妃仰慕袁世凱,而袁世凱也難敵王妃的美貌,二人便私通了,為了不引起旁人的懷疑,閔妃便將自己的妹妹碧蟬介紹、許配給了袁世凱。這樣她便成了袁世凱的親戚,便不會有人懷疑他們的親密關係了。
袁世凱成婚後,閔妃幾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來袁世凱家。二人這段私情很快便被妹妹發現,妹妹碧蟬十分氣惱。她向袁世凱說出這其中的利害關係。袁世凱也擔心自己私通一國之母被發現後會遭殃,便從河南帶來了自己的一房姨太太,謊稱正室,後來漸漸疏遠閔妃。閔妃對此事十分不滿。
但後來日軍攻入朝鮮后,袁世凱便回國了,他和閔妃的這段跨國戀也無疾而終。
|一代才女為誰終身不嫁|
唐代出詩人,例如李白,杜甫……但是,要說起唐代著名的女詩人,首先跳入視線的必然是才女薛濤。
薛濤,字洪度,祖籍長安,「安史之亂」后舉家遷居成都。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時就通曉音律,八歲便能吟詩作對。
在薛濤14歲時,她的父親去世,只留下她與母親相依為命。迫於生計,她只好憑著自己的國色天姿和通曉詩文、擅長音律的才情,在風月場所侍酒賦詩、彈唱娛客。沒過多久,她就成為一個名動一時的歌妓。
唐德宗時,劍南節度使韋皋聽說薛濤詩才出眾,便有心驗證。他讓薛濤當眾賦詩一首,薛濤略作思索,便寫下《謁巫山廟》這首詩。韋皋讀後大加讚賞,甚至要奏請朝廷讓薛濤擔任校書郎。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卻是文人墨客非常嚮往的職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從來沒有女性擔任校書郎這一官職,但韋皋竟然想開此先例,由此可見薛濤當時的盛名和影響力。雖然韋皋的願望後來沒有實現,但「女校書」之名已經不脛而走。
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劉禹錫等,這些人都與薛濤有過詩文酬唱,並且無一例外地對她十分青睞和敬重。然而,薛濤雖然周旋於蜂蝶之中,卻一直潔身自好。
在薛濤42歲那年,她迎來了生命中的春天。時年31歲的監察御史元稹,奉聖命出使蜀地,並與薛濤相識。雖然薛濤要比元稹年長10多歲,但是兩人卻一見鍾情,這一次,薛濤放棄了自己的原則,與元稹見面的當天夜裡,她就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心愛的人;此後郎情妾意,兩人在蜀地如膠似漆地共度了一年時光。後來,元稹離蜀返京,兩人天涯兩分,而這段纏綿繾綣的情感,最終也成一場幻影。
元稹離開后,薛濤對他的思念卻是刻骨銘心的,她始終堅信元稹會信守離開時所做的承諾,他會回成都看自己。但是,元稹何曾想過要與薛濤攜手一生,返回京城后,元稹又出任浙東觀察使。在越州,他遇到了江南女藝人劉采春,雖然采春的詩詠不及薛濤,但是年輕貌美,而且嗓音婉轉動人,因此深得元稹賞識。
於是,元稹很快就把薛濤拋到九霄雲外,可憐的薛濤,竟一直對元稹念念不忘,空等10年。
薛濤終生未嫁。晚年時,她已經看透人情冷暖,嘗遍世味辛酸,因此時常感到孤鴻只雁,身世凄涼。唐文宗太和五年(831),薛濤抱恨而逝,時年62歲。薛濤一生都沒放棄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嚮往,但由於她遇人不淑,導致她的種種理想,終歸幻滅。
薛濤這一生未得到寶貴的愛情,但是在男權主導的封建社會中,她卻有著一般女性無法擁有的地位和價值,這是她的不幸,又是她的幸運。
|宋徽宗與李師師的驚世之戀|
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后,管仲設「女閭」700人,是中國官妓的開端。在男權統治下的古代社會,娼妓制度一直沿襲下來。妓女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與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來往,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貴族,甚至皇帝。自秦漢以來,皇帝與妓女往來並不稀罕,但是這種交往多數是為了色情和肉慾的需要。但是,皇帝和妓女真心交往的事也真的存在,比如宋徽宗趙佶和名妓李師師。
李師師是宋徽宗時的名妓,自幼家貧,四歲喪父,無依無靠的李師師由李媼扶養,學習女工和琴棋書畫。李師師還師從著名音樂家周邦,因此歌曲也唱得很好。李師師慢慢成長為一個擁有迷人資色和高雅才藝的一代名妓,轟動京城。
李師師的名聲日高,多少王公貴族都不得見。位於深宮內苑,講求奢華、追慕風雅而又極盡聲色犬馬之樂的徽宗趙佶也聽說了李師師的艷名。關於宋徽宗第一次見李師師時的情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宋徽宗由高俅、楊戩陪伴,通過早已與李師師相識的高俅引見。宋徽宗見到了李師師,被李師師的美貌和才藝吸引,從此開始了與李師師長達數十年的情緣。另外一種說法是,當時宋徽宗身邊有個叫張迪的宦官。張迪未入宮之前就常流連於汴京青樓妓館,當然也知道李師師的艷名。於是在張迪的帶領之下,宋徽宗趁天黑之時,喬裝來到鎮安坊,見到了李師師。
不論宋徽宗是如何見到李師師,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初次見面,宋徽宗就十分喜愛李師師,而且李師師當時並不知道自己面前這個男子的真實身份。李師師有一種怪癖,凡是到她這裡來的人,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詩詞一首。宋徽宗正好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風流皇帝,自然不會推辭。於是宋徽宗欣然提筆,用他那獨一無二的「瘦金體」書法寫道:「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回眸入抱總含情。痛痛痛,輕把郎推,漸聞聲顫,微驚紅涌。試與更番縱,全沒些兒縫,這迴風味忒顛犯,動動動,臂兒相兜,唇兒相湊,舌兒相弄。」
宋徽宗與李師師再次見面是四個月之後。宋徽宗由王黼陪伴再一次來到鎮安坊。王黼也是李師師的舊交,她自然知道王黼位高權重。李師師見到這位公子一次由高俅陪伴,一次由王黼陪伴,並且兩人都對他禮遇有加,心裡大概也明白了幾分。於是更加承歡,宋徽宗也更加喜愛李師師。從此以後,宋徽宗就常常趁夜偷偷出宮來見李師師。
張迪看到宋徽宗對李師師的眷戀,加上對皇帝夜行的考慮,於是就給宋徽宗出了個主意,從宮中向東挖了一個二三里的地道,直接通到鎮安坊。徽宗此後經常通過地道,臨幸醉杏樓,和李師師在一起。
自從李師師與宋徽宗在一起之後,李師師的院子就大興土木,建得美輪美奐。宋徽宗還親自題名「醉杏樓」。李師師與宋徽宗深交,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反對,就連皇后也說:「皇帝行娼,自古所無,再加上昏夜出行,保衛工作也不周全。」但是深深迷戀李師師的宋徽宗又怎麼能聽得進去。多年來,宋徽宗賞賜給李師師的金銀財寶,竟有十萬兩之多。
金兵的鐵蹄踏破了大宋的歌舞昇平。靖康之難后,宋徽宗被金軍俘虜。當金兵包圍汴京之時,李師師把多年來積聚下來的價值九萬多的財貨全部奉獻給朝廷作為抗金的軍費。李師師獨自逃到了慈雲觀作了女道士,後來被金軍找到,因李師師不願意侍奉金主,就乘人不備的時候吞金自殺了。一代名妓李師師,這位被徽宗寵愛的宮外美人,就這樣悲壯不屈地死去了。
|永樂大帝失敗的求婚史|
歷代妃子為爭奪皇后之位,往往斗得你死我活,被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選為皇后更是莫大的榮耀,但是有人居然不願意當皇后,還敢對皇上說:「我不做你的皇后!」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小說里胡編亂造的,但是歷史上的確存在這樣一位美女,她就是徐妙錦。
妙錦是開國元勛徐達的三女兒,才華出眾,美麗動人,其才貌超過了她的姐姐仁孝皇后。正因為她錦心玉貌,所以仁孝皇後於永樂五年去世后,朱棣便對新皇后不作第二人選,一心要把徐妙錦迎進宮去,填補她姐姐留下的那個空位,從此母儀天下。
此時徐達早已過世,徐妙錦的母親、徐達的繼妻謝夫人婉拒道:「我的女兒,只怕是配不上皇上吧。」朱棣聽了冷笑道:「夫人的女兒不願嫁給朕,還想要選擇什麼樣的女婿呢?」
於是,徐妙錦遞上一封情詞哀懇的書信,婉言謝絕了朱棣的「美意」。徐妙錦熟讀史書,深知暴君如虎,一旦被激怒,便會六親不認,大開殺戒。因此她巧妙設辭,反覆強調自己從小生長於豪門大戶,性甘淡泊,而且一心向佛,寧願遠離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以此了卻餘生。清詞麗句中透著淡然的悲切,謙辭敬語中帶著傲然的尊嚴。
徐妙錦不肯與君王同眠,一生姻緣就此斷送,誰敢娶皇帝看上的女人呢?為防成祖的再次逼迫,徐妙錦削髮為尼。而朱棣也是一個奇皇帝,小姨子表示不願意后,他不但沒有強迫,反而決定從此不再冊立新皇后。
據說,徐妙錦死後,朱棣命人按照皇后的禮節把她安葬在皇家墓地長陵。徐妙錦當年出家的尼姑庵就是南京人俗稱的皇姑庵,地點在今天雨花台後山上,現已無跡。
在古代社會,當皇后可以說是很多女子夢寐以求的願望,更何況是皇帝親自求婚,但是徐妙錦寧願出家當尼姑也不願意當皇后,甚至還讓永樂帝朱棣自此再也沒有冊立新皇后,這多少有點令人意外。
|當朝公主竟被無賴騙婚|
明代的皇室有一個奇怪的規定,便是公主婚配,所選取的夫婿必須是民間優秀的男子,不許和文武大臣的子弟結成夫妻。原因很簡單,依據前朝之鑒,明朝皇帝害怕外戚干政,為免自己的江山落入異姓之手,便要堵死「強強聯姻」這條路,來斷絕大臣們干涉朝政的可能。
這個規定令明朝出現許多平民駙馬爺,倒是杜絕了外戚干政的威脅,卻埋下了另外一個隱患。因為公主雖然只能「下嫁」給老百姓,但畢竟是金枝玉葉,皇家的血脈,所選的夫婿一定要德才兼備,品行端正才行。
可是皇家總深處宮中,無法親自到民間去挑選乘龍快婿,為公主選女婿這件事情,就只能交給下人去辦,而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宦官。託人辦事總是不太穩妥的,其中多少會有些差池。遇到心地良善的宦官,自然會盡心儘力為公主挑選一個稱心如意的駙馬爺。但如果遇到一個唯利是圖、貪圖便宜的宦官,那他就會以權謀私,從中收受賄賂,看誰給的錢多,便幫誰說好話。
這樣就給民間男子通過賄賂宦官,向皇室騙婚提供了可乘之機。出點小錢,將來娶了公主可就能一輩子大富大貴了,這筆買賣在當時看來十分划算。於是,許多民間騙婚之輩便打著掛羊頭,賣狗肉的旗幟通過賄賂宦官,詐娶公主,謀求富貴。這種事情在明朝居然屢禁不止,堪稱奇聞。
明弘治八年(1495),民間有個大款叫作袁相,他想成為皇親國戚,便賄賂當時負責公主婚嫁的太監李廣,請他幫自己說說好話。李廣收了錢,自然就在弘治皇帝面前大說袁相的好話。弘治皇帝沒有懷疑李廣的話,便同意招袁相為女婿,將德清公主嫁給他。
正當袁相歡欣雀躍的時候,有人向皇帝告發了袁相和李廣之間的事情,上當的弘治皇帝立刻找人調查,果然發現這個袁相併沒有李廣說的那麼好。騙皇帝的女兒當老婆,這犯的可是欺君之罪。當下恍然大悟的弘治皇帝惱羞成怒,他嚴懲了這兩個欺騙他的人,但公主的婚期已經說定,就算不嫁給袁相,也要另選新駙馬才行。
於是,弘治皇帝又趕緊在全國範圍內替公主另外尋覓了一個德才兼備的駙馬,這才了結了一場鬧劇。這次皇室被騙案及時告破,也算是有驚無險了,但之後的嘉靖皇帝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嘉靖六年(1527),永淳公主要招選駙馬,經過太監們的一致推薦,皇室選中了一個名叫陳釗的民間男子。就在永淳公主即將「下嫁」的前幾天,嘉靖忽然得知了一個消息說,陳釗的母親是二婚,而且還是別人的小妾。
讓堂堂的大明公主嫁給一個小妾的兒子實在是有失體統,於是嘉靖二話不說馬上悔掉了這門親事。但公主的婚期已經昭告全國了,皇帝一言九鼎,說出口的話就不能反悔了,想推遲婚期總要給老百姓一個理由,如果說皇帝被一個小妾的兒子騙了,那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為了挽回皇室的尊嚴,嘉靖效仿弘治皇帝,開始進行全國海選,想要挑選一位如意駙馬,一番千挑萬選之後,終於挑中了一個叫謝昭的男子。這次,嘉靖皇帝親自接見他。誰知這個謝昭居然是個禿頂的醜八怪,不知道他對多少太監進行了賄賂,才能被推薦過來。
但婚期不等人,再去民間選駙馬已經來不及了,迫於無奈,嘉靖只得將女兒嫁給了這個謝昭。這樁婚事,舉國震動,當時的老百姓編造了一曲民謠,專門列舉了當時十件好笑的事情,最後一句便是嘲弄皇室招駙馬:「十好笑,駙馬換個現世報。」
|戚繼光為何遭到髮妻「休棄」|
民族英雄戚繼光有一位極其賢惠的妻子,她與戚繼光在窮困中相扶相伴,但卻在戚繼光抗倭成功,名利雙收之後,毅然決然地「休掉」了在一起很多年的丈夫。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她這樣一個公認的賢惠妻子居然做出「休夫」這樣在當時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舉動?
這要從兩人的婚姻說起。戚繼光的妻子王氏是萬戶南溪王將軍之女。她13歲和戚繼光定親,18歲的時候被戚繼光迎娶進門。進門以後,她非常賢惠,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戚繼光的生活。當時他們的生活十分窮困,為了招待客人,王氏甚至不惜賣掉自己的首飾,遇到好吃的東西,她也總是留給戚繼光。相傳有一次吃魚,王氏把肥美的魚身給了戚繼光,她自己只吃了魚頭和魚尾,戚繼光當然非常感動。這樣的妻子是每個男人一生最應該珍惜的寶貴財富。但就是這樣一位妻子,最終卻「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是戚繼光對她不夠好嗎,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讓她覺得不可忍受?
原來,王氏有一個在當時看來十分嚴重的缺陷:不能生育。在那個時代,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對一個女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36歲的時候,戚繼光為自己納了一個小妾,這時候王氏雖然非常傷心,但是也很快接受了這個現實。
要顧全大局,畢竟自己不能生育,不能完成為戚家傳宗接代的使命。再怎麼說也不能讓戚家斷了煙火,所以就接受了戚繼光納妾的事實。要是事情到此為止,那麼王氏還會像以前一樣全心全意地愛著戚繼光。但是戚繼光非但沒有到此為止,反而一發不可收拾。在納了第一個妾之後不到一年,他又納了第二個妾,然後又在48歲那年因為貪圖美色,而納了第三個。這嚴重傷害了結髮妻子王氏的感情,王氏一時心灰意冷。
性情剛烈的王氏終於不能再忍受丈夫的不忠。後來,對丈夫絕望的她終於收拾自己的東西,回了娘家。「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主動毀了婚書。在那樣保守的時代,「離婚」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們可想而知。
雖然對丈夫的照顧無微不至,但王氏卻並不是一個小女人,她相當有勇有謀。據傳,戚繼光率領部隊抗倭的時候,戚家家眷所在的新河城守軍很少。有一天,大批倭寇突襲新河城,將新河城團團圍住,城內的居民都非常驚恐,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這時,王氏獻上一計,她說服守城官兵,讓城中所有老幼婦孺都穿上戚家軍的軍服,站在城上,做出戚家軍主力部隊在此的假象。城外的倭寇果真上了她的當。他們看到城牆上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軍人,以為戚家軍就駐守在城中,當然不敢進攻。倭寇全體後撤,新河城恢復了安寧。
後來,戚繼光帶著自己的部隊回來的時候,看到倭寇居然早已退去,非常震驚。當得知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倭寇退兵的是自己的妻子時,這位身經百戰的驍勇將軍也不得不為妻子的膽識和智謀所折服。
在生活上盡心儘力地照顧丈夫,在事業上全心全意地輔佐丈夫。戚繼光的這位髮妻在他的成功之路上給予了他巨大的幫助。後來,戚繼光徹底打敗倭寇,被朝廷封為大將軍,並被調到薊北,鎮守長城要塞,可謂名利雙收。
但名利雙收之後,他就開始肆意傷害跟他從困苦中一路走來的妻子。三番兩次地納妾,讓髮妻對他越來越失望。最終,不願意在已死的婚姻中沉淪、掙扎的王氏,義無反顧地「休掉」了這個她愛了一生的男人,這個被萬千光環所籠罩,卻再也不復當初的男人。
從一開始她就不是一個「安分」的小女人。在愛情里,她希望丈夫能夠像她一樣忠貞。如果沒有這樣的忠貞,她寧願放棄這不完美的愛情,也不要苦苦掙扎。她在歷史上留下的「敢愛敢恨」四個大字,展示了一個內心強大的女人對愛的希冀和絕望。
|崇禎皇帝看不上陳圓圓|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因美色而亡國的事例不在少數。夏桀之於妹喜、商紂之於妲己,周幽王之於褒姒,夫差之於西施,唐玄宗之於楊貴妃,這些被扣了亡國罪名的美女有了一個專用詞——「紅顏禍水」。但是,這些人的影響力都沒有明朝末年陳圓圓的大,究其原因,是因為陳圓圓不僅使得闖王李自成歷盡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大順王朝」頃刻之間化為灰燼,還使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幫助清朝入主中原。
歷來人們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了陳圓圓與吳三桂之間的傳奇愛情之上,卻沒有想過,陳圓圓也曾經有機會成為明崇禎皇帝的皇后。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陳圓圓是秦淮八艷之一,其外貌絕倫當世,「蕙心紈質,澹秀天然」。讓陳圓圓名震江南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歌舞琴畫樣樣精通,當時的人們稱讚她「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天賦穎慧的陳圓圓可謂是眾星捧月,迷倒了無數王孫公子。
江南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襄也是陳圓圓的裙下之臣。外表瀟洒俊逸、風流倜儻、彬彬有禮的冒襄很快就贏得了佳人芳心,只盼佳期到來。然而世事弄人,當陳圓圓欲與之終身相托之時,冒襄因其父在朝廷惹下禍事,於是「堅謝」了陳圓圓的好意。他許諾陳圓圓,等他處理完老父親的事後就娶她為妻。只是當處理完家事的冒襄準備踐約謝答陳圓圓之時,陳圓圓早已被田弘遇強搶而去,準備進獻給崇禎皇帝。
田弘遇是當朝國丈,其女田貴妃也有傾國之資,深受崇禎皇帝喜愛,田弘遇也因為女兒的關係得以加官晉爵,「竊弄威權」。不過田貴妃因為與周皇后之間的衝突,漸失聖寵。《思陵典禮記》記載:「當時的大太監曹化淳從南方掠來不少美女,供崇禎玩樂。崇禎被女色迷住,竟累月未與(田)妃相見。」田貴妃的處境堪憂,田弘遇為了幫助幫女兒奪回恩寵,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打算找一位才貌迷人的美女安插到皇帝身邊,作為與周皇后一爭高低的棋子。於是田弘遇打著皇帝的旗號,下江南尋覓各類美女。正值二八佳齡,歌舞出色,詩畫俱佳的紅歌妓陳圓圓也被強擄走。
最後陳圓圓被送進了皇宮,但是陳圓圓這樣一個美女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寵幸。陳圓圓美則美矣,但是當時正值明朝末年,內有起義軍風起雲湧,外有滿人虎視眈眈,弄得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崇禎皇帝更是心神俱疲。面對國破家亡的威脅,焦頭爛額的萬歲爺眼裡只有敵人,根本容不下美人,也沒有精力和心情顧及美色。因此,即便是崇禎皇帝對陳圓圓有幾分喜愛之心,也無心納妃。田弘遇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找到了正確的人,如意算盤也落空了。
失去利用價值的陳圓圓被遣回田府,地位一落千丈。因緣際會,得到了手握兵權的吳三桂的喜愛,因此又被田弘遇作為巴結吳三桂的禮物送給了吳三桂。後來,也是因為陳圓圓的原因,使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入主中原,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蒲松齡戀上朋友小妾,是真是假|「吟聲彷彿耳中存,無復笙歌望墓門。燕子櫻中遺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這是蒲松齡為一位女子寫的悼念詩。蒲松齡很少寫悼念詩,甚至連曾向考官寫信推薦他的孫蕙去世時,他都沒有寫悼念詩,但卻給一位不是妻子的女子寫出如此情深意切的詩句。這首詩語言直白,蒲松齡對這位女子的傾慕之情躍然紙上。
那麼,這位讓蒲松齡如此深切愛戀的女子到底是誰?
原來,她就是那位曾經提攜過蒲松齡的孫蕙的侍妾顧青霞。孫蕙不僅提攜過蒲松齡,兩人還是非常好的朋友。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像蒲松齡這樣的正人君子當然不會做什麼越軌之事,他對顧青霞的傾慕,純粹而強烈。
認識顧青霞是在康熙十年(1671),當時蒲松齡應孫蕙的邀請到孫蕙任縣官的寶應縣做幕賓。孫蕙經常帶著顧青霞參加朋友聚會,蒲松齡因此認識並愛上了顧青霞。從此,顧青霞就開始頻繁地出現在蒲松齡的詩作之中。僅康熙十年,蒲松齡就寫了好幾首關於顧青霞的詩。其中《為青霞選唐詩絕句百首》:「為選香奩詩百首,篇篇音調麝蘭馨。駕吭囀出真雙絕,喜付可兒吟與聽。」在這首詩里,蒲松齡甚至親切地稱顧青霞為「可兒」。「可兒」的意思是讓人稱心滿意的人兒。蒲松齡在這首詩的題目中稱顧青霞為青霞,詩中又叫她「可兒」,從這樣露骨的叫法,也可以看出蒲松齡對這位江南佳麗有多喜愛。
他在《聽青霞吟詩》中說顧青霞吟詩是「曼聲發嬌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聽黃鸝。」之後又做了一首名為《又長句》的詩描寫青霞吟詩:「旗亭畫壁較低昂,雅什猶沾粉黛香。寧料千秋有知己,愛歌樹色隱昭陽。」足見他經常聽青霞吟詩,並且非常喜歡。同一年有如此多的詩都是在寫同一位女性,如果說蒲松齡對她的傾慕之情不深,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孫蕙不是個安分之人,雖然有很多姬妾,但他仍喜歡四處尋花問柳。他在外面風流快活,諸多姬妾卻只能在家裡獨守空房;而且由於姬妾太多,她們之間也經常爭風吃醋。蒲松齡曾在他的詩《樹百家宴戲呈》中對這種局面做過描述:「誖謑起幃房,開樽飲不痛。趙燕彼何人,容爾眼波送。」家宴喝酒的時候,只要孫蕙多看哪個女人一言,其他女人就會大吵大鬧,大家喝酒都喝不痛快。
蒲松齡眼見自己深愛的女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怎能不心痛?但是,「羅敷自有夫」,又豈容他染指?所以,蒲松齡只好把自己對顧青霞的愛戀深深地埋在心底,只偶爾在詩中有所流露。蒲松齡一生為顧青霞寫了數十首詩,顧青霞是在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女人,甚至超過了他的結髮妻子。如果顧青霞在他心中沒有佔據那麼重要的位置,他不是真心憐愛顧青霞,又哪兒會有那麼多的深情可抒發?
後來,孫蕙到皇帝身邊做言官給事中,蒲松齡寫了《閨情呈孫給諫》給他,詩中有很多句子,例如,「千里蕭郎去未旋」,「薄倖不來春又暮」,「淚中為寫相思字」……明顯是替孫蕙沒有帶在身邊的顧青霞寫的。看到青霞被冷落,蒲松齡肯定也非常痛心,為了自己愛的人能夠生活得快樂,他甚至親自出馬,替顧青霞寫詩給孫蕙。如果不是對她的愛深到了一定程度,顧青霞受夫君冷落,抑鬱不樂又哪裡會與他扯上半分關係?
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於長期抑鬱,34歲的顧青霞去世。極度傷心的蒲松齡作了我們開頭所提到的那首《傷顧青霞》,來悼念這個讓自己傾慕了一生的女人。今生沒能與青霞相依相伴,他希望來世可以與她結為夫妻。
蒲松齡對顧青霞懷有的是柏拉圖式的傾慕,純粹而執著,這是真正的愛情。
雖然沒有得到自己深愛的人,但是這份感情卻強烈而持久地埋藏在蒲松齡心中,甚至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
|光緒大婚不肯入洞房|
清朝從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政治聯姻和家族婚姻。政治聯姻主要是滿蒙之間的聯姻,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都娶了蒙古貴族女子為妻妾。家族婚姻其實是政治聯姻的延伸,就是有親戚關係的兩貴族子女成婚,諸如姑表親婚、婚姻不拘行輩等。比如皇太極之時,莽古思一門姑侄三人共同嫁給了皇太極為妃,順治皇帝就娶了母親孝庄皇太后的哥哥的女兒為後,順治皇帝和皇后就是表兄妹的關係。這也是滿洲落後的婚姻習俗的表現。
光緒年間,光緒皇帝娶了自己的表姐為皇后,也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后。慈禧把隆裕嫁給光緒,也主要是效仿孝庄太后。隆裕是慈禧親哥哥桂祥之女,從娘家算是慈禧的內侄女。而光緒並非慈禧親生,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氏之子,從娘家這方來說,光緒又是慈禧的內侄子。所以如果從慈禧娘家這方算來,光緒和隆裕就是表親的關係。隆裕比光緒年長,隆裕應當就是光緒的表姐。慈禧把自己的侄女嫁給自己的侄子,也算是親上加親。
光緒這個皇帝做得有點窩囊,雖然身為皇帝,可是面對專權的慈禧,也只好認命,光緒對慈禧是言聽計從的。光緒與表姐隆裕成婚前的關係一直不錯,隆裕作為姐姐,對光緒特別照顧,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兩人的關係十分融洽。可是突然之間,慈禧把自己的姐姐指給了自己做皇后,光緒實難接受。但為了服從慈禧,也為了討好慈禧,光緒不得不這麼做。
慈禧把隆裕嫁給光緒做皇后的同時,還選了他他拉氏的瑾妃和珍妃兩個給光緒做妃子。光緒帝一生也就只有這一后二妃,是清朝皇帝中后妃最少的皇帝,也是最晚成婚的皇帝。慈禧的做法也是出於其政治上的考慮,目的就是要把朝政交給光緒后,慈禧還能夠利用皇後來操縱光緒,最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因此,光緒的心裡也十分鬱悶,大婚的當晚甚至還撲倒在隆裕皇后的懷裡大哭說:「姐姐,我永遠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為難啊。」更何況少年天子光緒,自是希望自己的皇后能漂亮點,但是隆裕的長相醜陋,身材瘦弱,還有些駝背,這也十分不合光緒的意。心裡不痛快的光緒自然就不肯與皇后同床了。後來光緒發現珍妃不僅聰明漂亮,而且有政治遠見,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光緒就非常喜歡珍妃。光緒也就不肯與隆裕在一起了。
|皇帝的妃子要離婚|
「我要離婚。」有個女人輕輕地說出這句話,聲音不大,卻把中國最後一位封建皇帝溥儀嚇了一跳,也順便給了當時名存實亡的清朝皇室一記難堪的耳光。
這個要和皇帝離婚的女人叫文綉,是滿族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1922年,溥儀隨手畫的一個圈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當時尚不滿13歲的文綉大概想不到,自己的大半生都將被圈在裡面。
1921年,已經退位但仍然保留帝號的溥儀要選皇后,亡國之君自然不能再像盛世之時的祖上一樣在全國「選美」,但是溥儀選后的消息還是讓很多人異常興奮,畢竟,皇后那頂華麗的桂冠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文繡的父母和五叔決定將她的照片送入宮中應選,起初文綉抵死不從,但最終也只好無奈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溥儀圈中的人正是文綉,但由於當時文繡的家族已經衰落,光緒帝的遺孀堅決反對立她為後。最後,滿洲正白旗郭布羅氏榮源家的女兒被立為皇后,也就是婉容。由於「皇上已經圈過文綉,她是不可能再嫁給臣民了」,所以文綉被立為「淑妃」,和婉容一起進了宮。
就這樣,13歲的文綉嫁給16歲的溥儀,成為末世皇帝的妃子。
表面看上去,家境貧寒的文綉就像是幸運地得到了水晶鞋的窮丫頭。可惜,她所嫁的並不是騎著白馬的王子,而是愛抽大煙的溥儀。這位年輕的亡國之君,既無力逆轉歷史的走向,心裡又充滿窮途之哀,只能日復一日注視著大清王朝與天際的夕陽一起隕落。
文綉入宮之初,溥儀對她十分眷戀。但對於古代的帝王而言,女人往往只是工具或者玩物而已,他們需要的是那種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的女子,連有名無實的皇帝溥儀也不能例外。然而,文綉卻偏偏不是這種女人。從進宮的第一天起,她心裡就對這莫名其妙的命運充滿了抵抗情緒。她的不安與反抗逐漸表現出來,甚至偶爾會流露出要求自由與平等的「非分之想」。溥儀漸漸疏遠了文綉,以至於後來她與皇后婉容發生矛盾時,溥儀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偏袒。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溥儀被趕出了故宮。幾個月之後,文綉隨溥儀搬到天津,並在靜園中鬱悶地過了六年多。這段時間,脫離了皇宮裡無形的封建綱常的壓制,文綉很想改變原來在宮中的生活,甚至希望能與溥儀保持平等的身份。這些想法不僅沒能改善她與溥儀以及婉容的關係,反而使溥儀對她的態度從冷淡變成了反感。據說當時溥儀與婉容住在二樓,文綉住在一樓,平日里甚至不相往來,形同陌路。對於溥儀與婉容來說,文綉就像是局外人一樣。文綉後來曾將自己形容為「哀苑鹿」,稱「鹿在苑內,不得其自由,猶獄內之妃,非遇赦不得而出也」。
1931年,在一次與溥儀爭吵之後,文綉心中的委屈與憤怒終於爆發了,她離開了靜園,並向溥儀提出了離婚。皇帝的妃子要離婚!這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少數思想開化者對這場「妃子革命」表示支持,但大多數守舊者發瘋般的圍攻「淑妃」,指責她大逆不道。
事態愈演愈烈,多番溝通后,溥儀自知再也無法勸迴文綉,又不想把帝王家的家事鬧上法庭,只好同意離婚並簽訂了和解議案。文綉終於把婚離了,但離婚的議案中卻有一道符咒:文綉必須承諾「永不再嫁」。
為了挽回體面,1931年9月,溥儀在京津滬的報紙上刊登了「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離婚的事實被冠以「廢妃」的名號,清朝皇室的體統與尊貴似乎得到了保全,但在今人看來,這樣局促的窘態似乎更加可笑。
比文綉更加悲慘的是,皇后婉容最終落了個瘋癲的下場。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代皇后和皇妃,她們既是帝制時代的犧牲品,也是近代社會巨變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