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歷史不忍細看(世界史)》(5)

第八十七章《歷史不忍細看(世界史)》(5)

大師的另一面,看來我們還是知道得太少了

蘋果砸中牛頓的故事是真的嗎?

17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牛頓坐在家裡的蘋果樹下深思。這時,一個蘋果忽然從樹上掉落,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受到蘋果落地的啟發,隨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則科學童話在中國可謂是膾炙人口,上過小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然而,歷史事實似乎與此頗有出入。

2010年,為了慶祝英國皇家學會成立350周年,皇家學會把一部分科學著作原稿的電子版上傳到網上,其中就包括古文物研究者威廉·斯蒂克利於1752年出版的關於牛頓生活的回憶錄。在這本回憶錄里,斯蒂克利還原了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真相。

書中記載:「午餐后,天氣很暖和,我們走進花園,在蘋果樹的陰涼下品茶聊天。當時只有牛頓和我兩個人。他告訴我,他以前也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那時候他也是坐在蘋果樹下,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中。此前,他就對重力問題有了模糊的認識,這時候,一個蘋果掉在地上,打斷了他的思緒。」

確實有蘋果,但並沒有砸到牛頓的頭上。那麼蘋果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有沒有關係呢?斯蒂克利接著寫道:「牛頓開始探究,為何蘋果總是垂直地落向地面?為什麼蘋果不會斜著落下或飛向天空?……很顯然,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在牽引蘋果。牛頓由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這就是牛頓與蘋果及萬有引力定律之間關係的故事梗概。

斯蒂克利比牛頓小44歲,是一位古文物研究者、醫生及英國國教牧師。他也出生於英格蘭的林肯郡,與牛頓是同鄉,他們因此而成為了忘年交。牛頓年老時,經常與斯蒂克利談天說地,這為後者寫作傳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根據書中的記載,這是牛頓在逝世前一年(1726),在家鄉向斯蒂克利吐露了有關蘋果的逸事。那時距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已60多年。這是牛頓親口對人說起的。雖然如此,牛頓並沒有在自己的任何著作中提到蘋果。不過牛頓的親戚和朋友卻多次證實有蘋果落在地上的故事。除了斯蒂克利,牛頓的另一位朋友潘帕頓也曾提及。

在此之前,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伏爾泰曾在《哲學通信》中提及這個故事:「牛頓回到劍橋大學附近的故居。有一天,他在花園中散步,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來,這使牛頓想到許多科學家研究而未獲突破的重力起源問題。」而且伏爾泰透露,他是從牛頓的外甥女凱瑟琳·巴沃那兒聽到這個故事的。

從各種記載中,我們逐漸了解到,蘋果落地啟發牛頓思考萬有引力的問題,這是比較可靠的。但並非砸中牛頓的頭,讓他靈光乍現,當即發現了萬有引力。牛頓與蘋果的故事並非編造,但後世的流傳卻有些失真。

對此,英國牛津大學三一學院歷史學名譽教授馬丁·肯普表示:「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多年之後終於真相大白。原來它是後人根據牛頓和斯蒂克利的一段對話『演繹』而來。」

英國皇家學院的圖書館與檔案庫的負責人凱斯·摩爾則表示:「學者們知道蘋果的故事是怎麼來的,很顯然,這是一個被牛頓的光環渲染過的故事。我們想做的,就是希望大眾能自己看到故事的原貌。牛頓的光環讓這個故事成為一樁奇聞逸事,但經過一代一代後人的加工,這個故事變得更具有傳奇色彩,也把牛頓變得更人性化。」

雖然經過藝術加工,但是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激勵人類想象力的故事中最經典的範例。麻省理工學院的托馬斯·列文森教授表示,後人不僅對牛頓和蘋果的故事進行了考證,而且還愛屋及烏地關注起了那棵蘋果樹的命運。那棵著名的「牛頓蘋果樹」原本生長在牛頓的故鄉伍爾斯索普莊園,牛頓從卧室的窗戶望出去,就能看到枝葉搖曳。但不幸的是,這棵蘋果樹在1820年被暴風雨颳倒后斷成數截。1998年,英國約克大學的基辛博士提出新的論點,認為「牛頓蘋果樹」老樹發新枝,仍在繼續生長。牛頓的母校劍橋大學就從這棵蘋果樹上剪下枝杈,移栽到劍橋大學的校園內。麻省理工學院也於2006年移栽了一棵「牛頓蘋果樹」到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裡,以此來激勵學生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伏爾泰與腓特烈大帝反目的真相

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卓越的思想家、文學家,是啟蒙運動的倡導者。他思想的光芒猶如汩汩的泉流,只要進入人們的心裡,思想便開化了。他在當時的法國乃至歐洲都有巨大的影響力,被譽為「法蘭西思想的君王」。他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而腓特烈大帝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還是一位傑出的統帥,是歐洲「開明專制」的代表人物。在他強有力的統治下,普魯士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成為歐洲一流的強國。不但如此,他本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他很仰慕伏爾泰,在1736年,當他還是王子時,腓特烈就開始與伏爾泰通信。

他在自己致伏爾泰的第一封信中讚揚他:「法蘭西最為卓越的人物,是給文字添色增輝的人。……你的成就如此非凡,能夠生而和你這樣的人做同代人,我認為是我一生無上的榮耀之一。……讓人開懷大笑,這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辦到的事啊。」他將自己寫的《反馬基雅維利》一書送給伏爾泰時,據說伏爾泰高興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在與這位著名的普魯士國王交往時,反對君主專制的伏爾泰也不吝對腓特烈大帝的奉承。一位耐心的學者仔細統計,伏爾泰曾先後把腓特烈比作愷撒、奧古斯都、馬可·奧勒留、圖拉真、安東尼·庇護、提圖斯、尤里安、維吉爾、普林尼、賀拉斯、米西納斯、西塞羅、卡圖魯斯、荷馬、拉羅什富科、拉布呂耶爾、布瓦洛、所羅門、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帕特洛克羅斯、蘇格拉底、亞西比德、亞歷山大大帝、亨利四世和弗朗索瓦一世。這串名單包括了人、半神、神及諸多領域內的偉人。而在他的回憶錄中,伏爾泰承認這位普魯士國王「機智而有魅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國王。考慮到人性的弱點,這當然是一大誘惑」。而腓特烈也投桃報李,對伏爾泰大肆恭維。

1740年,腓特烈成為普魯士國王。他在即位后,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帶有開明專制特點的措施,如恢復了柏林科學院,把它完全交給法國學者管理;他宣布要維護良知自由,為了表明自己的善意,他召回了被他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放逐的哲學家克里斯蒂安·沃爾夫;他派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到國外學習;他對國家的經濟事務表現出積極、全面、有益的關心;他減少了野蠻的刑罰。他的這些舉措與伏爾泰的主張非常契合,伏爾泰自然也對這樣一位國王寄予了厚望。

兩人互相引為知己,書信來往維持了十幾年。腓特烈成為普魯士的國王后,曾多次邀請伏爾泰到普魯士供職。1750年6月,伏爾泰因深愛著的情人愛米莉去世,從此了無牽挂,便來到了普魯士。

一開始,伏爾泰受到腓特烈前所未有的禮遇。國王把他安排在無憂宮下榻,那是在波茨坦城郊的豪華夏宮,距離柏林十幾英里,環境優美,建築華麗,是腓特烈即位后修建的最為滿意的宮殿之一。腓特烈還在這裡為他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併當眾宣布為伏爾泰提供2萬法郎的年俸。他可以在宮內用餐,國王的廚師聽候他的吩咐;他出門旅行時,可以騎國王的馬。

伏爾泰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高規格的禮遇,他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在給法國朋友的信中,他盛讚普魯士國王的禮賢下士、熱情好客。

腓特烈的機智與伏爾泰的敏銳旗鼓相當,而且只有伏爾泰敢與腓特烈爭辯,儘管詞鋒無比鋒銳,但不至於得罪人。伏爾泰手舞足蹈地寫道:「誰敢于思考,誰就會自由地在此馳騁。腓特烈一隻手把人給抓傷,卻又伸出另一隻手來加以撫慰。……至於我,任何事情都不會受到阻攔。……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的狂風暴雨之後,我終於覓得了一個棲身之地。我發覺在他這個人身上,結合了國王的蔭庇、哲學家的詞鋒以及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各種魅力。16年來,他在災難里慰藉我,還庇護我免於對手的打擊。假如有什麼值得人們深信不疑的,那就是這個普魯士國王的品德。」

腓特烈大帝自認為天賦異稟、雄才大略,是個說一不二的絕對君王,而伏爾泰是「思想上的君王」。一山難容二虎,兩個奇才在一起的時間久了,自然容易產生衝突,因為自命不凡的人往往很難遷就對方。腓特烈大帝愛好文學,供養了許多文人墨客,而伏爾泰是當中最鋒芒畢露的人,大家因嫉妒而看他有點不順眼,自然會在國王面前添油加醋地詆毀他。

漸漸地,伏爾泰與腓特烈看對方就不那麼對眼了。伏爾泰與普魯士國王相處越久,就越不顧及君王的顏面。1752年的一樁小事導致了他倆公開的決裂。數學家莫佩爾蒂也是腓特烈從法國邀請過來的貴客,在關於牛頓的一個理論上,莫佩爾蒂跟稍次一點的數學家柯尼希展開了爭論。在爭論中,腓特烈站在莫佩爾蒂一邊,伏爾泰站在柯尼希一邊。伏爾泰致信他的外甥女德尼夫人:「不幸得很,我也是一個作家,置身於同國王對峙的境況之中。我手中雖無半點權柄,可我卻手握一支筆。」國王對這些文人墨客之間的爭論往往是把它當作熱鬧來看。伏爾泰揮毫寫就了《嚴斥阿卡甲博士》,是一篇駁斥莫佩爾蒂的名作。伏爾泰把這篇文章讀給腓特烈聽,腓特烈聽了以後,一個晚上都笑個不停,但是,他要求伏爾泰不要公開發表出去。伏爾泰表面上聽進去了,卻把文章送交印刷廠開機付印了。文章一公佈於眾,腓特烈便怒火萬丈,而伏爾泰卻早就逃走了,遠離了這場災難。然而腓特烈的間諜還是追上了他,伏爾泰被扣留住,並被告知,除非他把腓特烈大帝的詩《帕拉斯神像》交出來才肯放他走。這是一次徹底的決裂,交出信物,從此再無瓜葛。可惜伏爾泰的箱子中途丟失了,而那首詩也在箱子里。找那隻箱子花費了兩個星期的時間,這兩個星期,伏爾泰可以說基本上失去了人身自由。箱子找到后,詩稿被返還,伏爾泰才被放行。當他踏入法國領土時,卻又傳來了法國政府決定放逐伏爾泰的消息。最後,他只得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賓夕法尼亞購置了一處莊園,暫時隱居下來。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他才回到自己的故鄉法國。

伏爾泰與腓特烈的反目不是因為個人之間的恩怨,而是他的思想與專制統治之間的衝突。一個思想的君王與一個權力的君王註定是要分道揚鑣的。

大哲學家盧梭絕不是你喜歡的正常人

中國人了解盧梭,大多數是從歷史課本上的啟蒙運動開始的。我們都知道他是與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並駕齊驅的大哲學家。他的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愛讀書的人都比較了解。這樣的盧梭,在我們眼裡,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有另外一本書叫《懺悔錄》,在這本書里,你會看到另一面的、不那麼討人喜歡的盧梭,那是一個浪蕩子、小偷、裸露狂和受虐狂。

盧梭全名為讓-雅克·盧梭,1712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10天後,母親因為產後失調去世。10歲時,父親因受迫害從日內瓦逃亡。他還有一個哥哥,在他很小時也離家出走了。少年的盧梭是個孤苦無依的孩子。生活的不幸,讓盧梭從小就變得孤僻、敏感、怯弱、易衝動。然而他也非常聰明,3歲識字,7歲便讀完了家中的藏書,還從鄰居家借書來看。

在他8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一個牧師家裡學習古典語文、繪圖和數學。在那裡,他被牧師的女兒——30歲的朗貝爾小姐所吸引,從她那裡體會到了一種深深的母愛。他曾在《懺悔錄》里寫道:「這就是親切,甚至是肉慾產生的親切,而這種親切始終在我心中支配著我的肉慾。」父親出走後,他就一直寄養在朗貝爾小姐家裡。朗貝爾小姐會因為他淘氣而鞭打他,然而,鞭打不但不令盧梭感到痛苦,反而使他興奮。正如盧梭在書中自述,這種處罰讓他對朗貝爾小姐更加熱愛,他發現在被抽打的疼痛乃至恥辱之中竟然摻雜著一種隱秘的快感。

盧梭在11歲時就成了22歲的維爾賽里斯伯爵夫人的情人,與此同時,他還與一位小學女教師幽會(這有點讓人瞠目結舌)。盧梭不但早熟,而且還有一個獨特的癖好。當他與他的這些情人親熱時,盧梭最喜歡的是讓情人一邊與他發生關係,一邊用鞭子抽打他。如果找不到願意鞭打他的女人,盧梭就會在暗夜的街上,對著過路的女子露出他的屁股,以獲得一種隱秘的快感。他在《懺悔錄》中寫道:「我不知為什麼會經常用一雙貪婪的眼睛注視著漂亮的女人,我不時地回想她們,但僅僅是為了讓她們像我幻想的那樣一個個活動起來,讓她們一個個都變成朗貝爾小姐……甚至在我到了結婚年齡以後,這種一貫頑強並且發展到墮落乃至瘋狂地步的嗜好,也沒有喪失。」

13歲時,盧梭到一個鐘錶匠那裡當學徒。在此期間,他沾染上了偷竊的惡習,常常因為手腳不幹凈而遭到師傅的責打。3年之後,因為忍受不了師傅的管束,他從鐘錶作坊逃離。

離開鐘錶作坊后,被好心的德·彭維爾神父收留,神父還建議他到法國的安納西接受一個叫作華倫夫人的貴婦的幫助。關於他和華倫夫人的見面,盧梭在《懺悔錄》中這樣描述:「我本來以為她一定是個面目可憎、老態龍鐘的丑老婆子,我認為德·彭維爾先生說的善心的太太只能是這個樣子。然而,我現在所見到的卻是一個風采十足的面龐,一雙柔情美麗的大藍眼睛,光彩閃耀的膚色,動人心魄的胸部輪廓,我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我立刻被她俘虜了。」他還感慨:「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地方。此後我曾多少次把我的眼淚灑在這個地方,用我的熱吻吻這個地方啊。唉!我真想用金欄杆把這塊幸福的地方圍起來,使全世界的人都來瞻仰它!」

華倫夫人很賞識盧梭,與他共進午餐,還熱情地詢問盧梭的家庭和他個人的情況。她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才,需要接受更為系統的教育。在華倫夫人的建議下,盧梭離開了安納西,前往義大利的都靈教養院。華倫夫人在他離開時,慷慨地贈予他不少錢物。華倫夫人親切地稱盧梭為「孩子」,而盧梭情不自禁地稱華倫夫人為「媽媽」。

過了幾年,華倫夫人因故離開了安納西,盧梭也為了生計四處漂泊。在他21歲時,盧梭在法國南部的小城再次遇到了華倫夫人。

盧梭便住進了華倫夫人的家裡。由於盧梭相貌英俊,那些經常來往於華倫夫人家裡的貴婦、小姐,甚至廚娘們都想方設法地挑逗勾引他。華倫夫人為了讓「少不更事」的盧梭不會滑向邪路,便親自做了盧梭的性啟蒙老師。兩人突破了「母子」界限,發生了肉體關係。當時,華倫夫人還有另一個情人——管家阿奈,但華倫夫人、盧梭、阿奈竟相處融洽。

在成為華倫夫人的情人後,盧梭總感覺「有一種難以克服的憂傷毒化了它的魅力」「好像犯下了亂倫罪似的」。所以,為了發泄自己的慾望,他在與華倫夫人相愛期間,還與很多女人交往,儘管事過之後,他會覺得有愧於華倫夫人。

不久,管家阿奈病逝,盧梭因病前往蒙培里埃治病。當他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時,華倫夫人告訴盧梭,他的位置已被另一位熱心而勤快的年輕人所取代。華倫夫人同時還向盧梭表示,今後她和盧梭仍保持像以前一樣的關係,只要她活在世上,她對盧梭的愛既不會減少,也不會終止。盧梭很生氣,最終與華倫夫人分手。

盧梭與旅館女僕瓦瑟保持著長期的肉體關係。瓦瑟在與盧梭同居期間,一共生了5個孩子,盧梭都把他們送到了孤兒院。對於這件事,盧梭在《懺悔錄》中曾這樣解釋:「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們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這已經讓人匪夷所思了,然而更讓人不齒的是,他還允許自己的朋友共同佔有並玩弄瓦瑟,但他還是在56歲時與瓦瑟結婚了。

盧梭還是一個非常難相處的人,是朋友眼中忘恩負義的傢伙。

哲學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狄德羅曾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不斷地幫助他,還把他引薦給大哲學家伏爾泰,但最後還是被他視作「敵人」,他們的友誼因此而斷絕。達朗貝爾侯爵曾與他是好友,然而最後也跟他斷絕了關係。他投奔過的哲學家霍爾巴赫,最終也與其斷絕了關係。休謨是個性格溫和寬容的英國哲學家,曾收容過盧梭,後來也不與盧梭往來。伏爾泰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哲學家,很看不上盧梭的為人,兩人因此相互攻擊,是一對冤家。

後世研究盧梭的人認為,盧梭與朋友們交惡,責任基本上在盧梭。大家都覺得他有受迫害妄想症:跟他走得太近,他會肆意輕慢你;疏遠他,他又要懷疑自己受到陰謀排擠。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樣看來,盧梭確實是一個小人。

後人說盧梭有病,是個受虐狂、暴露狂、手淫狂,患有早期妄想狂、疑心病、盜竊癖、幼稚病,缺乏父母人情,有著病態的膽怯、易怒、貪財等缺點。確實,也許盧梭在生活中是一個滿身缺點的人,是一個不值得深交的朋友,但「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我們回過頭來看,盧梭也確實是一代奇才,是法國18世紀啟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是傑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

因此,我們在景仰偉大的哲學家盧梭時,也要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在生活方面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要節制,對他人負責,對朋友大度。這或許是我們讀書的目的之一。

天才的音樂家英年早逝,卻死因不明

莫扎特是18世紀的一位音樂天才,但凡對音樂有所了解的人,肯定都聽說過莫扎特和貝多芬。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薩爾茲堡,父親是宮廷天主教樂團小提琴手,母親也非常熱愛音樂。因為基因強大,莫扎特在4歲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音樂創作天賦,10歲跟隨父親參加了多場巡演,17歲時就能譜寫出一些膾炙人口的樂曲。此後,他創作了眾多流傳後世的名作,然而1791年,在他35歲時,這個偉大的音樂家卻突發高燒,胳膊和腿極度腫脹,疼痛感也一直伴隨著他。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病情持續惡化,幾天之後,莫扎特陷入昏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關於他的死因,史學家們一直未有定論,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一種說法認為他是死於缺乏維生素D。莫扎特的感染癥狀出現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而薩爾茲堡所處的緯度又比較高,人體缺乏光照,無法合成維生素D。這導致莫扎特缺少抗體,無法抵禦疾病。但支持這個說法的人不多。

一種說法認為他死於旋毛蟲病。旋毛蟲病是食用未煮熟的豬肉引發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四肢腫脹、發燒。莫扎特在寫給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說道,他要去吃豬排。在寫完這封信后45天,莫扎特就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關鍵線索。因為有理有據,很多人支持這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認為他死於頭部受傷。1991年,法國人類學家發現莫扎特頭骨左側太陽穴處有一處骨折,這個發現引發了很多人關於莫扎特死於頭部受傷併發症的猜想。但這個猜想的支持者也不多。

再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死於情殺。莫扎特與一個有夫之婦相愛,她是自己的學生。這個學生的丈夫發現他們的私情后,讓莫扎特喝下了毒藥,莫扎特喝完就死了。這種說法支持的人也不多。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被人謀殺的:當年莫扎特在創作《安魂曲》時,身體狀況很糟糕。他的妻子便帶他去郊外散步放鬆。他們正說著話時,莫扎特突然抽泣起來。他的妻子十分驚訝,就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莫扎特說:「多年來我的心裡老壓著一件事,那就是我被人謀害了。」妻子問他是誰,他卻說:「我不會告訴你的。」這個謀殺莫扎特的人,據說就是當時的維也納皇家音樂樂長薩列里。

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是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他與莫扎特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因為莫扎特的才華和名聲都遠高於他,莫扎特的到來,讓他相形見絀。他心生嫉妒,就想方設法謀害了莫扎特。據說,有一次莫扎特演出完后,薩列里異常熱情地請他到自己家中吃飯。據說那天晚上,薩列里勸莫扎特吃了不少,而他自己卻沒怎麼吃。莫扎特回到家后,肚子就開始痛了起來,此後再也沒好過。

莫扎特最後一封信里對妻子說:「我為義大利作曲家薩列里和歌手卡瓦列里夫人雇了馬車,送他們前往《魔笛》演出的包廂……薩列里給予了歌劇極高的評價,從序曲開始,到最後的合唱,沒有一曲不激起他高呼『太好了』或『太棒了』,他們對我的邀請表示感激不盡。」而薩列里請莫扎特,算是禮尚往來。由於他對莫扎特作品的欣賞,以及相互之間的熱情,莫扎特也沒想到防備。然而,此後不到兩個月,莫扎特就死了。布拉格的一份《音樂周刊》曾提到莫扎特屍體腫大,可能是中毒所致!嫌疑逐漸都聚焦在薩列里身上。在一些記載里,說薩列里不但坦承了自己的罪行,還甚為自責,並試圖自殺過。

根據當時和後人的分析,薩列里確實有作案的動機。除了莫扎特,當時沒有人能夠在義大利歌劇創作上威脅到薩列里。而薩列里正是由於得到奧地利大公、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偏愛,才成為宮廷御用樂長的。如果莫扎特在皇帝面前搶他的風頭,他對莫扎特自然會心生嫉妒。薩列里的人品似乎不是很好,莫扎特的搭檔達·彭特就曾聽到過繼任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對薩列里的評價:「我了解他所有的陰謀……他是一個狡猾的利己主義者,只想為他的歌劇和女人而成功……他是所有作曲家、所有歌手、所有義大利人的敵人!」

很多人一直懷疑薩列里,在1824年5月23日維也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出的宣傳冊上,有一幅詩配畫,上面畫著薩列里作為莫扎特的敵人站在他的旁邊,手裡還捧著一杯毒藥。

雖然很多人一直懷疑薩列里,但薩列里與莫扎特的關係,看起來仍是比較友好的。莫扎特的葬禮,除了他的親友,薩列里也參加了,而且還做出極度痛苦的樣子,看上去甚至比莫扎特的妻子還要難過。後來,他還親自教授莫扎特的兒子弗朗茲·澤福爾·沃爾夫岡學習作曲。1807年,他還為小沃爾夫岡寫了親筆推薦信,讓他謀到了音樂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從這些方面看,薩列里似乎不像是謀害莫扎特的兇手。

雖然利奧波德皇帝對薩列里評價不高,但薩列里被人們推崇為維也納的義大利歌劇復興作曲教育大師,他所有的學生喜愛並尊敬他,朋友們也評價他慷慨、熱情、心腸好。說他是兇手,熟悉薩列里的人似乎都很難相信。看前面薩列里對莫扎特兒子的幫助,說他是個熱心、心腸好的人,似乎沒有什麼問題。薩列里的朋友朱塞佩·卡爾帕尼曾公開出面捍衛薩列里的清白。古登內爾博士也認為,莫扎特臨終前,很多人在他身邊,包括醫生,如果他是中毒死的,大家不會一點都覺察不到。奧托·雅恩在他對莫扎特的研究著作里強調,懷疑薩列里有罪是卑鄙的、不可饒恕的!赫爾曼·阿貝特則認為莫扎特有自己被人下毒的幻覺,那完全是精神受損的不正常心理病態。薩列里的學生莫舍勒斯認為薩列里謀害莫扎特這件事,純粹是誣陷,毫無實據。據莫舍勒斯的記載,他曾在薩列里去世前探望過他,薩列里內心備受折磨,飽含眼淚地辯解自己是清白的。「不能否認薩列里曾中傷和陷害莫扎特以求自保,但他絕不是殺人兇手。他對《魔笛》的喜愛很可能是真實的……不然的話,他不會出席莫扎特的葬禮並教他兒子作曲。」

如此看來,說薩列里下毒謀殺了莫扎特,似乎也不是很能站得住腳。

因為這個嫌疑,薩列里名譽掃地,無法安穩地度過餘生,他創作的很多精彩的歌劇和合唱作品無人問津。

除了有薩列里謀殺莫扎特的說法外,還有一種謀殺論。德國的研究者說,莫扎特是被共濟會謀殺的。而這種說法幾乎都是推測,沒有什麼靠得住的證據。

最後一種說法是,他是死於由膿毒性咽喉炎引起的併發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此前關於莫扎特死因研究的證據大多比較牽強,「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莫扎特當時感染了流行性膿毒咽喉炎,在莫扎特去世當月,維也納有很多人得了這種病,有幾人死於其引發的一種致命的腎臟併發症,莫扎特就是其中之一。」這次膿毒性咽喉炎(或稱為鏈球菌咽喉炎)的「小規模流行」可能起源於該市的軍隊醫院。這些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根據目擊者的描述,莫扎特患病時伴有「炎症性高燒」,這與膿毒性咽喉炎的癥狀相符。莫扎特也可能是患上了猩紅熱。猩紅熱和膿毒性咽喉炎一樣,也可能由鏈球菌感染引發。但這種可能性較小,因為目擊者稱莫扎特在最後階段患上了皮疹,如果是猩紅熱,皮疹一般出現於早期。莫扎特的病症最終發展為嚴重水腫,並伴有「酸痛乏力」,背部疼痛以及皮疹,這與鏈球菌感染的癥狀相符,而正是這一感染引發了一種被稱為「腎小球腎炎」的腎部炎症。

荷蘭研究者的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然而歷史久遠,當時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來的研究要麼是根據零星的記載,要麼是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所以,目前莫扎特的死因仍然是一個謎,他的死著實是一種遺憾。縱然遺憾,我們也因為他的經典作品而時時緬懷他,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吧。

被妻子美貌所誤的普希金

普希金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是俄羅斯現代文學與語言的創始人,在俄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榮譽,被後世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等,高爾基稱他為「一切開端的開端」。他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範。如此一位崇高偉大的文學家,卻在1837年1月29日與情敵丹特士的決鬥中死去。

普希金因決鬥而死,似乎是沒什麼疑問了,但後世盛傳,普希金之死是沙皇尼古拉一世蓄意策劃的謀殺事件:沙皇故意聽任丹特士追求普希金的妻子,進而激怒普希金,使其與丹特士決鬥,最終通過丹特士的手除掉了他的眼中釘普希金。

這種說法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這位偉大詩人的生平。

普希金於1799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從小接受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他於1811年進入皇村學校學習,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並接近了後來的十二月黨人禁衛軍軍官,頗受其影響,逐漸產生了反對沙皇專制、追求自由的思想。1816年,普希金加入了文學團體「阿爾扎馬斯社」。1817年從皇村學校畢業后,普希金到外交部供職。1819年,加入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繫的文學團體「綠燈社」。這個時期,他連續寫了歌頌自由、反對暴政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等著名詩篇。這些詩在青年中廣為傳誦,這引起了沙俄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羅斯南部任職,實際上是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普希金又創作《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等詩篇。1824年,他被幽禁在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寫了長詩《茨岡》等作品。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

1828年,普希金在一次舞會上邂逅了有著「莫斯科第一美女」之稱的娜塔麗婭·普希金娜。娜塔麗婭的美貌讓在場的所有貴婦人都黯然失色,當然,也深深打動了這位年輕詩人的心。當時的普希金已經名滿全國,聲望如日中天。1829年,普希金托朋友向娜塔麗婭的父母求婚,結果被拒。1830年,普希金再次求婚,最終得償所願。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娜塔麗婭在尼基茨基門的教堂舉行婚禮。這一年,普希金32歲,而娜塔麗婭19歲。據說在他們舉行婚禮時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預示了將來的悲劇:兩位新人在互相交換戒指時,一枚戒指不慎滑落到地上,普希金陡然變色,就在這時,他手中燃燒著的蠟燭也突然熄滅了。從教堂出來時,詩人憂心忡忡地說了句話:「這是不祥之兆。」

無論從哪國的標準來看,普希金與娜塔麗婭都是非常般配的,確實是郎才女貌。然而,看似完美的開頭,卻以不幸的結局收場。普希金雖然是天才詩人,但他美麗的妻子對文學和詩歌毫無興趣。兩個人在一起時,並沒有多少共同語言。每次普希金把他的新詩朗誦給她聽時,她就大喊:「普希金,拿開你的詩,我已經聽夠了。」有一次,幾位朋友來到普希金家,他們一起朗誦普希金的新作。當時娜塔麗婭也在場,大家問她朗誦是否會影響她時,她客氣地說:「你們朗誦吧,反正我也不聽。」

普希金是個滿懷激情的詩人,同時也是一顆多情的種子。他會同時愛上幾個女人,即便是結婚後,他也能在愛著妻子的同時又迷戀其他女人。尤其讓妻子難以容忍的是,一些外貌平庸而又舉止庸俗的女人,也想誘惑她的丈夫。

即使是天才詩人和絕色美女,在婚前風花雪月,結婚之後也要歸於柴米油鹽中來。普希金雖然是個偉大詩人,卻並不善於謀生養家。嬌美娘要養在黃金屋裡,博得美貌妻子的歡心也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普希金只能靠借貸度日。他當時已經欠了一圈人的債——木柴商人、賣牛奶的、賣麵包的、修馬車的,還有自己僕人的。他還欠酒賬777盧布,裁縫450盧布,欠為妻子製作服裝的女時裝師3364盧布,欠書商3364盧布。在結婚的頭四年,普希金已欠了6萬盧布的債。到他臨死前,欠債的數額已達12萬盧布。沉重的債務壓得普希金喘不過氣來,他在給好友納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寫道:「對生活的操持使我沒時間感到寂寞,我已經沒有做單身漢時可以自由自在的寫作時間了。我的妻子非常時髦,這一切都需要錢。而錢,我只能通過寫作來獲得。寫作需要幽靜,單獨一人……」作為妻子,娜塔麗婭不為生計操心,也懶得過問,她只希望享受奢華的生活。普希金還曾對朋友抱怨道:「您(他妻子)是怎樣的一位幫手和工作者呢?您的工作只是在舞會上跳跳舞,幫助男人們揮霍而已!」普希金的天性風流和自由不羈讓他註定不適合成家立業,而娜塔麗婭所受的傳統教育讓她註定不適合與性情如此狂放的詩人共同生活。

娜塔麗婭雖然不能從普希金那裡獲得安慰,卻可以流連於上層社會的燈紅酒綠。普希金憑藉自己天才詩人的名聲,將自己的妻子帶入上流社會,甚至能把她引見給皇后和沙皇。娜塔麗婭那出眾的美貌很快便引起了所有見過她的男人的注意力。普希金的好友索洛古博曾說道:「我一生中見過許多漂亮的女人,遇到過比普希金娜更迷人的女人。但從未見過像她那樣將古典端莊的臉型與勻稱的身段如此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女人。高挑的身材,神話般纖細的腰……這是真正的美人。無怪乎,甚至是從最靚麗的女人中挑選出來的女人也要在她的面前黯然失色。我第一次看見她時,就神魂顛倒地愛上了她。必須承認,當時彼得堡沒有一個年輕人不對娜塔麗婭暗暗地戀慕著。她那燦爛的美和魔力般的名字,讓人們陶醉。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非常自信地確定自己愛上了普希金娜。不僅是那些僅與娜塔麗婭見過一面的人,還有那些根本就沒見過娜塔麗婭的年輕人。」這就不得了了,男人們都來追求她,向她大獻殷勤。娜塔麗婭開始陶醉了,她接受所有男人獻來的殷勤,甚至在丈夫面前與其他男人眉來眼去。最後,連沙皇尼古拉斯一世都動了心,他公開追求她,但她對沙皇無感,通過巧妙的周旋,在表面上始終與沙皇保持著距離。

過了一段時間,娜塔麗婭的身邊出現了一位新的追求者。此人名叫喬治·查理·丹特士,是一位年輕英俊的法國貴族,因為國內發生了革命而逃到俄國,成為荷蘭公使的義子。他個子高挑,相貌英俊,非常自信、活潑、幽默、機智,能說會道,善於討女人歡心,在聖彼得堡上流社會深受貴族婦女的青睞。他不但會討好女人,而且還善於逢迎,也很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寵愛。這就更使得他驕狂無度、無所顧忌起來。自從他見到娜塔麗婭后,便對她展開了堅持不懈的追求。娜塔麗婭也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接受了他的追求,兩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他們開始幽會。後來娜塔麗婭與普希金反目成仇,以至於不讓普希金進她的房間。

1836年11月的一個上午,普希金收到了一個紙袋。拆開一看,裡面裝著三封「綠帽子協會」寄給它成員的證書。證書上面這樣寫道:「綠帽子最高勳章獲得者、騎士團長及騎士們會聚勳章局,在尊敬的納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為主席的助手和獎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務書記——波爾赫。就在同一天上午,維婭澤姆斯基、維耶爾戈爾斯基、瓦西里契科瓦等人也收到了同樣的匿名信。很快,普希金就成了上流社會的笑柄。在一次晚會上,一位年輕人在普希金的腦後豎起了兩根手指,作羊角狀,表示「戴綠帽子」的意思。

收到匿名信后,普希金激動起來。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向丹特士提出了決鬥。然而在丹特士的義父、荷蘭公使的調解下,以丹特士與娜塔麗婭的大姐葉卡捷琳娜結婚來讓這段風波暫時告一段落。這讓大家都有了台階下,普希金收回挑戰書。然而,丹特士並沒有與娜塔麗婭斷絕往來,反而利用他們之間的親戚關係與娜塔麗婭打得更加火熱。普希金再也無法忍受,他再次發起決鬥,並確定了極其殘酷的條件:雙方射擊的距離只有十步,並且在第一次都沒有射中對方之後,決鬥再重新開始,直到一方倒地為止。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丹特士在離聖彼堡不遠的黑山決鬥。在決鬥中,普希金被丹特士提前開槍射中。然而普希金掙扎著向丹特士開了一槍,擊中了丹特士。普希金以為丹特士死了,就沒有補上第二槍。不幸的是,普希金只是擊中了丹特士軍服上的一顆金屬紐扣,丹特士實際上安然無恙,以裝死逃過一劫。2月9日,普希金被送回家中,在呻吟了一天一夜之後,於2月10日去世,時年38歲。

丹特士在普希金死後被降為列兵,驅逐出俄羅斯。娜塔麗婭一直被大家唾罵,說她的美色和輕佻害死了普希金。在普希金死後7年,娜塔麗婭改嫁給一位俄國的少將,直到51歲病逝。

雖然有傳言說沙皇尼古拉斯一世有意挑動丹特士與普希金的決鬥,進而借丹特士的手殺掉普希金,但這一點缺乏有力的證據,並不能成立,因為除了一份有點模稜兩可的文件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證據。而且以沙皇的手段,想要暗害普希金,實在是太容易了。更何況普希金與丹特士之間的決鬥,誰勝誰負還不一定,而且其中的過程未必都能按照預先的計劃進行,完全沒有必要做這樣對結局沒有把握的事情。

雖然真相可能不是那麼複雜,但普希金的英年早逝,卻不得不說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的一大損失。因小人的輕佻而取禍,讓一代偉大的文學家隕落,確實是一件令人痛惜不已的事情。

文學大師陀思妥耶夫斯基竟是資深賭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全名為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與列夫·托爾斯泰並稱的俄羅斯文學大師。他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有人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他對後世的尼采、福克納、加繆、卡夫卡、弗洛伊德、喬伊斯、魯迅,甚至對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俄羅斯甚至全世界已經興起了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現象,並形成了一門新的學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學,頗像中國的紅學。中國讀者比較熟悉他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這位大師還寫過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賭徒》,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是一位賭徒,而且還是一個濫賭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傳奇而充滿波折,他有過四個女人、三次狂熱的戀愛、兩次婚姻、三十七部小說,創造出很多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於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雖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並不是很富裕。家裡有七個孩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排行老二。他小時候患有癲癇病,早年經常發作,晚年發作次數則較少。1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去世;17歲時,父親去世,據說是被農奴殺死。他在17歲時和弟弟一起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他不喜歡學校里的生活,畢業后只任職一年就改行寫作了。可能是受他父親的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胸襟比較狹窄、暴虐和易於衝動。因小時比較貧窮、體弱多病,陀思妥耶夫斯基形成了一種敏感和卑怯的性格。他不善於與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因此,在34歲之前他還沒有談過一次戀愛。他還因為暗戀多次,引發了癲癇病。自卑和自虐一直陪伴著他的前半生。後來,他對空想社會主義產生興趣,逐漸參與到革命活動中去。因為一次涉及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他被判處死刑,但在執行死刑前突然遇到沙皇的特赦,死裡逃生。死罪雖免,但活罪難逃,他被判處流放西伯利亞4年。雖然被流放4年,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亞生活了10年。西伯利亞艱苦的生活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亞時,與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瑪利亞結婚了,那年他34歲。由於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以至於夫妻關係破裂,最後分居。在這期間,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一個小他20多歲的女學生蘇斯洛娃追求,他們在一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歐洲染上了賭博的毛病。最後,蘇斯洛娃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妻子離婚,但這一要求沒有被滿足,她便離開了他。他43歲時,妻子死於肺病。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哥也去世了。家裡債務累累,他還要養活妻子同她前夫所生的兒子、大嫂和三個孩子。家裡經濟非常困難,他竟然寄希望於賭博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而賭博也成為了他當時唯一的精神寄託。

自從在歐洲染上賭癮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以為發現了在賭場制勝的秘訣。他在1863年9月寫給親友的信中說:「你問我怎麼賭得一塌糊塗,一個子兒都不剩。在維斯巴登,我發明了一種巧妙的賭法,一下子贏了1萬法郎。第二天,我改換了辦法,讓激情佔了上風,我馬上就輸了。同一天我用自己發明的辦法,按最嚴謹的願望,又贏了,沒費事就贏了300法郎。怎麼可以不信我的辦法能夠發財?我需要錢,為我也為你,為我太太,為了寫我的小說。在那裡可以贏成千上萬像沒事兒似的。並且我還是為了拯救你們,也使我擺脫貧困。有一次在巴登堡,我贏了600法郎,像著魔一樣激動,但忽然就開始輸了。我不可能停下來,欲罷不能,孤注一擲,用4枚拿破崙幣贏了35個回來。半個小時再去賭,35個又全輸了。付了房租,還有6個拿破崙金幣。在日內瓦我贏了一塊表。」

他富有的姨媽曾借給他1萬盧布,可是他寄希望於在賭場上發一筆橫財,結果輸得精光。1865年,在維斯巴登,他輸得精光,連旅館費也付不起。

那時,俄羅斯《信使》雜誌開始登載他的小說,每印張250盧布(托爾斯泰是500盧布),先支付了2000盧布。他用這筆錢逃到外國躲債,結果在外國的賭場里把這筆錢輸得一個子兒都不剩!在逃債時,他遇到一個騙子出版商。這個出版商願意給他3000盧布,但要求他26天寫出一本長篇小說,如果到時寫不出來,出版商有權將作家今後9年的全部作品免費出版,而陀思妥耶夫斯基連一毛錢也得不到。

這26天陀思妥耶夫斯基還真的寫出了一部驚世之作——《賭徒》。可以說,《賭徒》就是根據作者自己的經歷寫成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把20美元押在偶數,贏了,於是我把所有賭注都押在同一地方。啊!又贏了!連贏數局后,手上已有400多美元。『該回去了!』我想。然而,一股奇妙的慾望湧起,像要挑戰命運。我把身上所有能輸掉的錢拿出來,一共800美元。我下注,輸了。也許心有不甘,我把身上僅有的也押下,很不幸,我又輸了。身無分文,才茫然地離開……」對賭徒心理的描述,何其形象。

在這26天里,他的朋友找了一個19歲的速記員安娜為他記述。在交稿的最後一天,他把《賭徒》的稿件交給了警察局,破解了出版商設置的圈套,還拿到了3000盧布。

速記員安娜在與陀思妥耶夫斯基26天的交往中,逐漸愛上他,儘管他比她大了25歲。他們在1866年夏天認識,1867年2月便結婚了。與安娜結婚後的4年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賭博最瘋狂的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他可以通過賭博改善生活,還說服了安娜,安娜竟然同意了。當然,賭博不可能賺錢,而且十賭九輸。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輸得精光是不肯罷休的,最後,安娜把自己的嫁妝和結婚禮物都典當了,家裡揭不開鍋。他只好向屠格涅夫等旅居作家,還有安娜的媽媽求救。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此痛恨自己,跪下來求饒,哭泣,自責,絕望。當安娜寬恕了他之後,他便安靜地坐下來創作,奮筆疾書,思如泉湧。沒過多久,他又開始萎靡不振,兩眼發直,出現了羊癲風發作的徵兆。安娜再次鼓勵他去賭。前面的場景又重複出現。

好在安娜作出的巨大犧牲沒有白費。到了1871年春天,陀思妥耶夫斯基竟然奇迹般地徹底戒賭了。此後,他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並躋身於上流社會。

從陀思妥耶夫斯基令人咂舌的賭博事迹中,我們了解到了這個「病態」天才的另一面。他的妻子安娜在處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賭的問題上,表現了極高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徹底戒賭,是非常令人意外的,這可能跟他本人是個天才,還有一個足以支撐他精神生活的事業和社交圈子有關,普通人切不可隨意模仿。

喝酸奶能延年益壽是個謊言?

1899年9月,俄羅斯微生物學家及免疫學家梅契尼科夫在法國的《晨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他在保加利亞發現了一個長壽村,村子裡面的人都喜歡飲用一種叫作「酸奶」的神秘飲料。這個村落每20個人當中就有一位百歲老人,長壽的概率大大高於其他地區。其後,梅契尼科夫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在保加利亞人愛喝的酸奶中,他發現了一種被他稱作「保加利亞乳酸菌」的神奇菌類,每天食用這種乳酸菌,可以大大增加長壽的概率。

1907年,梅契尼科夫把他關於「衰老」與乳酸菌關係方面的研究寫成了一本書,名為《壽命的延長》。書中,梅契尼科夫認為人的衰老是因為腸道中的有害菌產生有毒物質引起的,而保加利亞桿菌這類有益菌可以殺死腸道內的這些有害菌,這樣的話,就能夠達到延年益壽抗衰老的效果。

因此,乳酸對人體健康有益,可以延長人類壽命的理論,確實是他提出來的。

網路上曾有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喝酸奶能長壽?全世界被他騙了100年,諾獎得主的驚世謊言造就萬億產業》,頗為吸引眼球。這篇文章聲稱,相信酸奶能讓人長壽的人都被騙了100年。別說長壽了,酸奶連基本的健康作用都沒有;而「酸奶長壽論」的提出者——俄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梅契尼科夫不過是個想盡辦法撈錢的黑心商人。為了賺錢,他在推廣這個理論后,勾結食品廠商在巴黎開設了4家「乳酸菌工廠」,通過他的指導生產固體狀乳酸菌藥片。乳酸菌藥片一經上市,立刻遭到哄搶,供不應求。梅契尼科夫從中抽成,賺得盆滿缽滿。

這篇文章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甚至引發了很多人對梅契尼科夫的口誅筆伐。不久,就有很多人發文駁斥這一觀點,說這是一篇為了贏得點擊量而不負責任的謠言。

那麼,梅契尼科夫究竟是何許人也,喝酸奶究竟能不能延年益壽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梅契尼科夫。

梅契尼科夫於1845年5月16日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哈爾科夫附近的一個村莊。小時候便對博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他進入哈爾科夫大學學習,兩年間便學完了四年的課程。大學畢業后,他又進入吉森大學、哥廷根大學和慕尼黑學會進一步深造。1867年,梅契尼科夫回到俄羅斯,先後在聖彼得堡大學和敖德薩大學任教。

雖然梅契尼科夫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但婚姻生活卻相當的不幸。他的兩任妻子都因病早逝,他自己曾兩度自殺未遂。在他第二任妻子死後,梅契尼科夫便開始了對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關於免疫系統的研究。

1882年,梅契尼科夫辭去敖德薩大學的教職,在義大利建立了一所私人研究室。正是在那裡,他發現了「吞噬作用」,然而這個理論並不被當時的主流科學家所認可。

後來,法國的微生物學泰斗巴斯德邀請他到巴斯德研究院擔任一個職位。巴斯德研究院是當時研究微生物最權威的機構,梅契尼科夫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並在這個職位上工作到去世。「吞噬作用」最終被認可,梅契尼科夫因此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梅契尼科夫在保加利亞旅行時,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落發現了很多百歲老人。於是,便有了乳酸菌的故事。

為了證明乳酸菌對人體有益的理論是成立的,梅契尼科夫每天都堅持喝酸奶。他於1916去世,享年71歲,雖然沒有長命百歲,但比當時的平均壽命仍高出了不少。

梅契尼科夫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也因發現乳酸菌對人體的益處,被人們稱為「乳酸菌之父」。

梅契尼科夫死後,他的乳酸菌可以延長壽命的理論啟發了日本科學家代田稔。1930年,代田稔將乳酸桿菌成功地分離出來,並在1935年生產出特殊菌種——代田菌,這種細菌能夠抵抗胃中的胃液所造成的酸性環境,直接進入腸道中。他將這些菌種製成乳酸飲料,並投入生產,此後,這種飲料風靡全球,它就是「養樂多」。

這就是梅契尼科夫的生平,他是一位很有威望、很嚴謹的科學家,並非名利之徒。他沒有為自己註冊專利,也沒有把酸奶商品化,更沒有因為與食品廠勾結而賺得盆滿缽滿。

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清譽不容詆毀。

然而,喝乳酸菌真的能夠延年益壽嗎?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喝酸奶與延年益壽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

酸奶裡面確實有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它可以抑制有害菌在腸內的繁殖,促進腸道運動,從而提高腸道機能,促進營養吸收。益生菌常駐於人體腸道內,可抵擋有害菌的入侵,促進營養吸收。但益生菌在人體內發揮作用要求的條件很高,靠喝酸奶那點攝入量,還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多大的保健作用。

後來,人們又到梅契尼科夫提到的保加利亞村落去調查,那裡的長壽老人確實很多,也有釀造和食用酸奶的習俗。但是,人們在研究與當地人長壽相關的因素時,發現「綠色植物」「空氣中負離子高」「四季氣候落差不大」「步行」「熱愛歌舞」「快樂」「均衡飲食」等因素與「餐餐飲酸奶」都是同樣重要的因素,並非只有酸奶能夠讓人延年益壽。

現在看來,喝酸奶與人的長壽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一個嚴謹的、享有巨大聲望的科學家卻提出一個令人質疑的理論,有點讓人費解。細細想來,這與當時觀測手段和檢測技術的落後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能有今天的觀測手段和檢測技術,我相信梅契尼科夫必將會得到一個更科學、客觀的結論。

然而,這也給人以啟示:沒有哪件美好的事物,不靠努力,光靠享受就能獲得。我們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任何時候都不要心存僥倖。

愛因斯坦從小數學成績差是以訛傳訛

中國過去的教科書中曾講到愛因斯坦小時候比較笨,數學很差,6分制的成績他只能得1分。因為這個緣故,在大家的印象中,這個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實在是很笨,因為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這樣的故事固然很勵志,然而並不符合事實。

確實,愛因斯坦開口說話很晚,2歲多才開始說一些簡單的單詞,父母還曾帶他去看醫生。而且他從小很不合群,幾乎不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嬉戲打鬧,總是專註於安靜地想事情,家庭教師還給他起了個「沉悶神父」的綽號。所有這些,都充分地表明,愛因斯坦確實給人以沉悶笨拙的感覺。

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外表沉悶的愛因斯坦卻是非常聰明的。他對科學有著天生的熱情。他小學的成績很不錯,一直是班級前幾名。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小時候就喜歡數學,頗具數學天賦,愛因斯坦得到他的遺傳,在數學上也頗有天賦。到了12歲時,愛因斯坦就特別喜歡解決算術中的複雜問題了。他13歲時,就已經開始閱讀康德、休謨和馬赫的著作。在愛因斯坦過50歲生日時,有很多傳言說他在中學時代的成績很爛,時任盧伊特波爾特高級中學的校長還發表了一封信進行闢謠。

之所以有愛因斯坦數學成績差的傳言,是因為傳言者不了解當時的成績評定製度造成的。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總是1分不假,但是當時德國的教學評分系統與其他國家不同,雖然也是1-6的分檔,但1分是最優秀的。而在愛因斯坦離開學校后不久,評分制度就改變了,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愛因斯坦本人對這個傳言也曾作出過回應:「我的數學從來沒有不及格過,15歲時就已經掌握了微積分。」

而且,針對愛因斯坦數學成績不好的傳言,諾貝爾獎官方曾發布了一張愛因斯坦17歲時(1896年)的成績單,這張成績單顯示:

德語5分

法語3分

英語-

義大利語5分

歷史6分

地理4分

代數6分

幾何6分

畫法幾何6分

物理6分

化學5分

自然史5分

素描4分

工程圖4分

6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由這張成績單我們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的代數、幾何、物理都是滿分。

我們都知道,牛頓之所以能在天體物理學上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無與倫比的數學天分。愛因斯坦作為百年不遇、能提出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的科學天才,數學不好,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實際上,數學一直是愛因斯坦成績最好的學科之一。

成功確實需要努力,但要取得過人的成就,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天分才行。人只有認準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才會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青霉素,一個意外導致的偉大發明

青霉素,是現在一種非常常見的抗生素藥物,但在它剛剛被發明時,黃金都不如它珍貴。因為在二戰期間它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青霉素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發明之一」——另外兩大發明是原子彈和雷達。

青霉素擁有如此巨大的價值,而它的發明卻來自於一個意外。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的細菌學家弗萊明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實驗室。當時他正在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細菌培養皿的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當時培養基被污染的情況很常見,大部分研究者都會把異常的培養基丟掉。然而弗萊明卻覺得很有趣,沒有丟掉被污染的培養基,而是仔細觀察。讓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球菌都消失不見了。這一無心的舉動導致了青霉素被發明。

弗萊明沒有放過這個細微的發現,他繼續深入研究下去。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經過多次試驗,最終證實青霉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因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霉素。

他試著提純青霉素,但是沒有成功,因為青霉素的提取物里含有太多的雜質,不能用於醫學上的疾病治療。多次的失敗讓弗萊明最終放棄了實現青霉素治療價值的想法。1929年,他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青黴菌的抗菌行為——特別參考它們在分離流行性感冒B病菌中的應用》的醫學論文,作為他對青黴菌研究的終結。

令人遺憾的是,這篇論文在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但弗萊明仍然將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他雖然覺得希望渺茫,但仍未放棄希望。1939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試驗。弗萊明知道后,將自己培養的菌株提供給錢恩以及他的同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研究。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霉素。這離臨床應用還很遠,但也是一個重大突破。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1941年開始的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霉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1943年10月,弗洛里與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霉素生產合同。青霉素在二戰末期大規模地投入應用,挽救了大量傷員的生命,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戰後,青霉素得到了更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這項偉大的發明,讓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獲得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青霉素的發明看似意外,然而卻是科學家們經過長期努力后不經意間產生的結果。真可謂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愛迪生的陰暗面

提起愛迪生,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在教室牆壁上看到過他的肖像以及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大多數人都知道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家、科學家,有2000多項發明和1500多個專利,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自動發報機等,都可謂是驚世駭俗的發明。然而,愛迪生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與發明家、科學家比起來,「成功商人」這個頭銜似乎更適合愛迪生。

我們都認為愛迪生是天才發明家,是在實驗室耕耘不輟的科學偉人,然而,我們翻開這位偉大發明家背後的真實歷史,就會發現,愛迪生雖然作過不少貢獻,但與他所享受的盛譽相比,有些名不副實;他不但不偉大,而且還有些卑鄙、冷酷、唯利是圖。

愛迪生最為人所知的發明,就是電燈泡。然而,經過後人的考證,愛迪生並不是電燈泡的發明者,他充其量是電燈泡的改良者。

早在1801年,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利用鉑絲通電發光。後來,他又在1810年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的光線太強了,只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他的發明在今天看來,應該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可持續照明400小時,但是他並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到了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1878年,斯旺以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得到英國的專利,並開始在英國建立公司,在各個家庭安裝電燈。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他們在玻璃泡之中充入氦氣,利用通電的碳桿發光,由於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繼續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下專利后,嘗試改良燈絲。然後,愛迪生經過了1600次試驗,終於在1880年「發明」了碳化竹絲燈泡,這種燈泡曾成功在實驗室亮了1200小時。但是英國的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了他的專利權,並獲得了勝訴。愛迪生在英國的電燈公司被迫讓斯旺加入為合伙人,但後來斯旺把他的權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戈培爾去世后,愛迪生從戈培爾的遺孀手上連蒙帶騙地買到專利。可以這麼說,他並沒有發明電燈,但他擁有電燈的專利權。愛迪生利用別人的發明,獲得了最為後人所認可的名聲。

而且,他1500多項專利、2000多項發明,並非全是他個人的成就,大多數都是他下面的團隊貢獻出來的。愛迪生提供金錢和實驗室資源供團隊開發人員使用,團隊的發明成果當然都是掛愛迪生的名字,因此當時就有人戲稱他為奸商。

在美國,有一個叫戴維·伯克斯的暢銷書作家寫了一本名為《創造力的神話》的書,書中認為大家最喜歡的關於創新的故事,其實是大量媒體宣傳的結果。像愛迪生,就是如此。愛迪生在新澤西一個叫門羅公園的小鎮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因在短短6年時間內誕生超過400項發明而著稱。這樣的速度極其驚人,門羅公園實驗室因此贏得了「發明工廠」的稱號,愛迪生也因此樹立了絕世天才以及拚命工作的形象。然而作者聲稱,公眾所不知道的是,愛迪生是和一個由工程師、機械師、物理學家等大約14人組成的隊伍一起工作。這些人都被他稱為「野蠻人」,負責最主要的創造性工作,而愛迪生則把時間花在發明、與客戶及投資商打交道,以及與媒體對話上。伯克斯說:「門羅公園的這些人也是發明和想法的來源,可是很奇怪,從沒有任何故事提到過他們。但是這不是巧合,而是故意為之。」「隨著他們的工作取得進展,這些人很快意識到愛迪生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他們發現當他們向潛在客戶表示他們的想法或者兜售自己時,他們的聽眾似乎更喜歡單一的個體的觀念,特別是當這個人是愛迪生時。」

這樣說來,發明家「愛迪生」其實不是愛迪生一個人,而是他在門羅公園實驗室的小團隊。這群人創造了愛迪生這個發明家,而愛迪生通過自己的運作讓「愛迪生」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品牌,然後再通過這個品牌來神化自己。

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教授馬克·萊姆利教授的《孤獨發明家神話》一文中曾對愛迪生髮明的故事提出質疑,他認為愛迪生並沒有發明電燈,他的功績在於商業化了這項發明。所以,我們才在前面說,「成功的商人」比「發明家」或「科學家」的頭銜更適合愛迪生。由此,我們知道,愛迪生「天才發明家」這個頭銜是注了很多水的,是名不副實的。不但如此,他還是一個唯利是圖,靠壓榨員工和打壓優秀人才乃至天才來增添其名譽的卑鄙小人。

現在,大家都公認「交流電之父」特斯拉是一個被嚴重埋沒的天才,他身後的聲譽與他的天才和貢獻極不相稱。而在這件事負有很大責任的,就是我們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為什麼這麼說呢?

特斯拉是一個塞爾維亞裔的美國科學家,沒有完成大學的學業,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傑出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對電力學和磁力學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專利和理論工作為現代交變電流電力系統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其中多相電力分配系統和交流電發電機幫助他帶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1880年,愛迪生髮明了直流電;兩年後,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發電機,創立了多相電力傳輸技術。他於1884年來到美國紐約,開始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愛迪生把特斯拉安排在愛迪生機械公司工作,讓他負責簡單的電器設計。特斯拉進步很快,不久就可以解決公司一些非常難的問題了。愛迪生曾對特斯拉說,如果他能完成馬達和發電機的改進工作,他將會得到5萬美元的獎金(相當於現在的100多萬美元)。在特斯拉將近一年的持續努力下,終於完成了發電機的改進,幾乎是將愛迪生公司的直流電機做了重新設計。愛迪生的公司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和新的專利所有權。當特斯拉向愛迪生索要自己該得的5萬美元時,據說愛迪生這樣回答他:「特斯拉,你不懂我們美國人的幽默。」並拒絕支付這筆獎金。特斯拉當時每周只拿18美元的薪水,後來特斯拉要求周薪加到25美元時,遭到了愛迪生的拒絕。特斯拉憤而辭職。愛迪生在特斯拉離職時還坑了他一把,把他在公司期間產生的24項專利都掛在了自己名下。

特斯拉在為愛迪生工作時,曾向他提出,交流電才是人類的未來。而愛迪生因為在直流電上付出了巨大投資,一旦改用交流電,則損失巨大;而且這還相當於自曝其短,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特斯拉的建議。特斯拉在離職之後,還想繼續普及交流電。愛迪生知道交流電是個巨大的威脅,便一直排擠打壓特斯拉。愛迪生的做法是,首先讓人們相信「交流電是危險的」。特斯拉為了拉投資,就會開一些發布會,向有錢的商人們介紹自己發明的交流電。只要一開發布會,愛迪生就會帶上一堆人和小貓小狗緊隨而至。他先派人到特斯拉的會場里喊:「這東西要爆炸啦!」把客人們都引到自己在隔壁開的發布會上。愛迪生在自己的發布會上,拿交流電電那些小貓小狗,以此讓人們產生「使用交流電等於死亡」的假象。為了加深這種印象,他甚至資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交流電製作的電椅行刑。這次行刑簡直是場噩夢,犯人在長達8分鐘里分3次體驗了電椅行刑之後死去。次日《紐約時報》報道當時的情景時說:「行刑室里,開始瀰漫開一股難聞的氣味。接著,這可怕的情景達到了高潮。人們看見,電極下方和周圍的毛髮和皮肉都烤焦了。臭味簡直無法忍受。」見證行刑的法官和記者受不了那個場面,有好幾個人當場就吐了。愛迪生私下還在特斯拉的贊助商摩根面前說特斯拉的壞話,讓摩根停止了對特斯拉的資助。1895年,愛迪生還派人燒毀了特斯拉的實驗室,從而導致其破產。其中對全人類來說,最大的損失是特斯拉多年的研究——X光對生物的傷害、輻射及等離子之類的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幾乎就要公開發表了,結果龐大的資料庫全部被燒毀,從而也導致了後來的倫琴與居里夫人以身體去試驗,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且愛迪生豢養的鎮壓工人的私人軍隊——所謂的「民兵」,還不斷地製造事端,騷擾特斯拉。

飽受愛迪生之苦的,不只有特斯拉,還有世界上第一挺機關槍的發明者馬克沁。馬克沁本來是美國的電氣工程師,曾有一項電燈的專利。在一次市政招標項目中,馬克沁和愛迪生相遇了。愛迪生知道情況后,便開始打壓馬克沁。幾番折騰后,馬克沁把自己的專利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了愛迪生,並賣掉了在美國的公司,遠走歐洲,愛迪生成為馬克沁機槍的發明者。

還有一件事。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曾於1902年在法國拍攝了一部《月球旅行記》的黑白無聲科幻電影。喬治·梅里愛就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梅里愛本想把這部電影拿到美國放映,以求得到更大的商業利益;但是,愛迪生在倫敦看過這部電影后,讓他的助手們秘密地對電影進行拷貝。電影在美國全國上映后賺得的大量錢財全部歸愛迪生所有,梅里愛分文未得,幾年後宣告破產。

可以說,愛迪生曾用盡各種不光彩的手段對付其競爭對手,攫取巨額利益。在發明方面,其才智遠遠不如教科書中描寫的那樣,他只是善於利用他人的才能為自己創造財富。但換句話說,愛迪生同樣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確實改變了人類的發展歷程,推動了科技的進步。

特斯拉,被埋沒的天才

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對尼古拉·特斯拉這個名字不熟悉,雖然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天才,並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他仍是籍籍無名的。可以說,特斯拉是一位被埋沒的天才。

尼古拉·特斯拉是唯一堪比達·芬奇,能夠超越愛因斯坦、霍金的偉大科學家,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發明家。他發明了交流發電和供電系統,這對世界現代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893年展示了無線通信並成為「電流之戰」的贏家后,他就成了美國最偉大的電氣工程師之一。不但如此,他還發明了無線電的基本裝置:熒光燈、遙控制導裝置、可調機械振動裝置、短距離無線電輸電裝置。1943年,美國最高法院承認他為無線電的發明者。(這就相當於說馬可尼盜用了他的發明。)除了他在電磁學和電氣工程上取得的成就,特斯拉還被認為對機器人、彈道學、資訊科學、核子物理學等領域都作出過貢獻。他獨自在科學和工程學領域取得了大約1000項發明專利,這與愛迪生靠他創立的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龐大實驗隊伍獲得的2000多項冠在他頭上的專利相比,愛迪生的個人能力簡直弱爆了。特斯拉的支持者稱他為「創造出20世紀的人」。

不但如此,說特斯拉是天才,還在於他這些裝置的創造並不是根據理論建造的,幾乎都是靠超自然的天才和靈感,憑腦海中的形象所見形成的試驗方法。據說他的感覺特別敏銳,他說他在童年時期有好幾次夜裡被火焰的噼啪聲驚醒,從而將鄰居從遭受火災的房屋裡救了出來。他40多歲在科羅拉多進行閃電研究時,他常說自己能聽到550英里以外的雷聲,而他的年輕助手最多能聽到150英里。他能隔著三個房間聽到錶的嘀嗒聲;一隻蒼蠅落在他房間的桌面上,會在他耳朵里引起一陣轟鳴;馬車在幾英里之外駛過,能使他全身有震動感;火車在20英里以外鳴笛,能使他感到屁股下的椅子劇烈晃動,痛得難以忍受。他腳底下的地面老是不停地顫動。為了得到休息,他需要在床底下墊上橡皮墊子。他寫道:「在漆黑的地方,我有蝙蝠的知覺,憑著前額上一種特殊的毛悚悚的感覺,我能判斷出12英尺以外有什麼東西。」

他不但有超強的感知能力,而且據說還有巫師才有的預言能力。根據記載和他本人的回憶,他幾乎預知了母親和姐姐的死亡;預言了紐約的一次火車事故。更有甚者,還有人說他預言了「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因為他的勸告,他的富豪朋友摩根退了票,幸免於難;而他的另一位朋友不聽勸,結果不幸遇難。

特斯拉的天分被傳得如此神奇,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懷著好奇心來了解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特斯拉於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奧地利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斯米灣村一個塞爾維亞人家庭,家裡有五個孩子,他排行老四。他的父親是一位東正教的神父,母親是一位東正教神父的女兒,是個民間發明家,改良了許多家庭手工工具,還能背許多塞爾維亞史詩——雖然她是個文盲。據說,特斯拉家裡擁有強大的天才基因。特斯拉5歲時就發明了一種沒有葉片的水車,10歲就上了中學。而且據特斯拉自己說,他哥哥比他聰明很多倍,只是不幸早夭。學生時代,特斯拉能在腦中飛快地完成複雜的計算,以至於老師總認為他在作弊。特斯拉還能流利地講8種語言,除了克羅埃西亞語外,他還會捷克語、英語、法語、德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他先後在奧地利的格拉茨科技大學和布拉格大學學習,但都沒有完成學業,他的知識絕大部分靠自學獲得。特斯拉喜歡閱讀各種書籍,能夠記下整本書的內容,他具有照相機一般的記憶力。1881年,他去了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在一家美國的電報公司工作。在1882年,他去了法國巴黎,在歐洲的愛迪生公司做一名工程師,設計改進電器。同年,特斯拉發明了感應馬達並開始開發各種用到旋轉磁場的設備(於1888年取得了專利)。

1884年,特斯拉來到了美國,進入了愛迪生機械公司。他前一個工作的經理曾給愛迪生寫了一封推薦信,信中說:「我知道有兩個偉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就是這個年輕人了。」從前文我們知道,特斯拉為愛迪生公司重新設計了發電機和馬達,為愛迪生公司賺取了巨大的利潤,但愛迪生卻拒絕支付原來承諾給特斯拉的5萬美元獎金,甚至還拒絕給特斯拉漲薪水,特斯拉憤而辭職。

1886年,特斯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負責安裝特斯拉設計的弧光照明系統,並且設計了發電機的電力系統整流器,該設計是特斯拉取得的第一個專利。因投資商不同意他的關於交流電馬達的計劃,最終將他免職。

1888年,特斯拉得到西屋公司的創建者喬治·威斯汀·豪斯(GeorgeWestingHouse)的支持,著手研發已構思了6年的交流電體系。半年後,他研製的交流電發電機取得專利,並應美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的邀請講解和示範交流電體系的研究成果。因為交流電的效能遠比直流電優越,因此交流電開始被廣泛採用,並慢慢取代傳統直流電的地位。因為交流電的應用對直流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愛迪生便大力抨擊、打壓特斯拉,並對他冠以「科學異端」的惡名。

1891年,特斯拉取得了特斯拉線圈的專利。同年7月31日,特斯拉成為美國公民。1892年到1894年之間,特斯拉擔任美國電力工程師協會的副主席。1893年,西屋公司競拍得到了在芝加哥舉行的哥倫比亞博覽會的用交流電照明的工程。在這次展會上,特斯拉展示了用交流電同時點亮9萬盞燈泡的供電能力,震撼全場,因為直流電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事後,特斯拉因此次展示取得了尼亞加拉水電站電力設計的承辦權。從此交流電取代了直流電,成為供電的主力。特斯拉擁有交流電的專利權,在當時每生產1馬力交流電就必須向特斯拉繳納約2.5美元的專利稅。若真如此,特斯拉將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在強大的利益驅動下,當時一股財團勢力要挾特斯拉放棄此項專利權,並意圖獨佔牟利。經過多番交涉后,特斯拉決定放棄交流電的專利權,條件是交流電的專利將永久公開。從此交流電再沒有專利,成為一種免費的發明。特斯拉分文未取,因而非常窮困,並在死後留下了一大筆債務。

到20世紀30年代,特斯拉變得深居簡出,獨居於紐約市的一個旅館里。1943年1月7日,終生未娶的特斯拉在紐約的旅館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6歲。

特斯拉身高1.9米左右,年輕時帥氣英俊,舉止優雅,穿著考究,彬彬有禮。在音樂和詩歌上很有天賦。到美國后,頗受社交名媛的青睞。但他自己並不善於和異性交往,而且一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以至於終身未婚。天才雖然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光輝,但也有一些不太討人喜歡的小怪癖,特斯拉脾氣古怪,喜好奢華,狂妄而自負。他晚年做事頗具神秘色彩,以至於人們把他當作古怪科學家的原型,而且據說,晚年的特斯拉,長得很像傳說中的火星人。

憑藉個人的貢獻和難得的天賦,特斯拉可以媲美古往今來的任何偉大科學家,然而他所得到的榮譽和回報,卻與他的付出不成比例。像愛迪生,放在現在來看,已經是名不副實了,而且他唯利是圖,卑鄙殘酷。然而他不但身前享受榮華富貴,身後還被世界人民傳頌;而特斯拉,可以說是曠世奇才,而且他還免費出讓交流電的專利,造福了全世界,卻落得個窮困潦倒,幾乎淪落到不被後人記住的地步。這樣一對比,不免讓人寒心。

是什麼讓本該與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一樣享譽全世界的科學天才被後世遺忘呢?後人作了一些具體分析。

特斯拉那些另類發明雖然對人類有著重大的貢獻,但同時卻促使很多賺錢的企業瞬間倒閉。加上愛迪生的打壓,讓「偉大發明家」的光環遮住了「有爭議」的特斯拉。還有人認為他的發明創造過於超前,在當時很難被人接受,他本人及其成果成為科學界爭議的對象,這讓他不能像愛迪生那樣聚集聲譽。還有,本該屬於特斯拉的榮譽都被他人竊取,這讓他的光輝大打折扣。因為他的大部分成果都是在美國取得的,在他死後,美國政府人為地秘密刪除了有關他的歷史記載和報道,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被收繳並列入高級機密,刻意不讓他的名聲外露,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數十年來,隨著科學的進步,特斯拉的科學構想和理論逐漸被論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位叫作特斯拉的天才。1943年,美國最高法院承認特斯拉為無線電的發明者;1960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計量大會上,磁感應強度的單位被命名為特斯拉;這讓他奪回了本來屬於自己的榮譽,然而這也只是他本該享有的榮譽中的一小部分。

我們相信,未來的日子裡,特斯拉必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銘記。

歷史相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輕鬆讀歷史合集(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輕鬆讀歷史合集(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歷史不忍細看(世界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