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
第189章遷鶯出谷,重整旗鼓
萬曆七年,十月十一,下午。
文華殿,暖閣。
……
「施堯臣、林燫其實都不差,這一去,實在可惜了。」
暖閣中燒著炭火,張居正素服角帶,坐在矮墩上遺憾道。
張居正今日是入宮請辭的——雖然只致仕三個月,但給流程一點不能少。
當然,臨行前談論正事,給同事兼弟子交代一二,都是應有之義。
朱翊鈞聞言,翻閱奏疏的頭並未抬起:「縱有撫世宰物之才,不能為新政所用,也只能引以為憾了。」
他將一本奏疏劃了個圈,放到一邊,又拿起一本:「再者說,此番逼著他們表明立場,不就是欺他們還要臉么?」
「像那些不要臉的,還在朝中藏得好好的。」
分辨敵我,從來都是最艱難的事情。
南郊這番動靜,看似輕而易舉,實則已經放任醞釀數月,才能一擊奏效。
即便如此,也只能分辨些跳得厲害藏不住的,要臉不願意藏的。
至於某些抱著卧薪嘗膽心思的朝臣就只能往後硬來,沒得取巧了——在做事的時候,總會慢慢暴露態度。
張居正伸手放在炭火上方取暖,提醒道:「此次去位朝臣一百九十餘,已然傷筋動骨,不能再擴大事態了。」
一百九十京官是什麼概念。
各部司的中堅,至少缺了三成!若非萬曆二年、五年兩科,各增錄了二百進士,各部司的日常公務,恐怕都要受到影響。
朱翊鈞聞言,忍不住笑了笑:「多乎哉?不多矣。」
這點人算什麼?歷史上龍椅上那位,二十年缺官不補,日子不是照樣過?
他這提前增補了進士,又立刻著手補官,準備充分,必然是不能鬧出亂子的。
當然,擴大事態的心思,朱翊鈞暫時還是沒有的。
張居正伸手烤火,靜靜看著御案后的皇帝。
皇帝稜角分明的面容下,依稀還能看到當初稚氣而早熟的影子。
卻是在一晃眼間,已經能為他張居正遮風擋雨了。
他將那份處理奏疏的從容看在眼裡,感慨萬千。
皇帝果真是長大了。
張居正略微收攝心神,開口問道:「欽天監守制這事,陛下準備如何收尾?」
這事認真來說,還是有些不厚道。
縱然是合乎禮法與規制,但在動機上仍舊飽為詬病。
當然,現在坊間的說法,並不是皇帝不能這樣做,而是他張居正,沒資格讓皇帝這樣做——平白壞了皇帝的名聲。
朱翊鈞緩緩放下手中的硃筆,抬頭看向張居正。
他瞥了一眼首輔先生迅速稀疏的頭髮,沉吟道:「朕是打算下旨,令殿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御史,欽天監進修,結業后領一份差遣,並定為永例。」
「畢竟,讓申時行他們像元輔這樣,正兒八經去參考也不現實。」
倒不是說申時行不夠聰慧,而是內閣輔臣參考,本身就顯得輕佻。
現在靠著海瑞監考,用其聲望背書,士林官場也不好說什麼。
但之後肯定不能再如法炮製了,不妨形成定製。
就當是給內閣與二品衙門一個特權了。
張居正無意識地摸了摸頭頂,開口道:「現在辦這事倒是不會有什麼阻力了。」
朱翊鈞搖了搖頭沒說話。
也是他威望比不得太祖高皇帝,沒資格輕飄飄一句話便單獨開闢祖制,否則,又怎會像如今這般,只能利用這位的祖制。
不過……想必不會太遠了。
他批完最後一份奏疏,放下筆伸了個懶腰:「走吧,朕送先生到午門。」
張居正見狀,也跟著起身:「臣自去便可,不敢勞動陛下。」
朱翊鈞笑了笑:「先生也客氣起來了,當初的幾位閣臣,朕能送到午門的也不多了,昨日還是攙著馬公走的,他不也坦然受之?」
說罷,轉身便走了出去。
張居正無奈地跟上,分辯道:「臣與馬公情形不同,臣此去,三月便回來了。」
受制是三個月,但額外又給了趕路的假期,所以是三月回返。
朱翊鈞推開暖閣的房門,一陣冷風吹來,一老一少齊齊縮了縮脖子。
門外的內臣連忙上前,給皇帝披上大氅,又遞了一件在首輔手中。
朱翊鈞搓了搓臉:「元輔去看過高先生與呂公了么?」
他沒問馬自強,因為後者去看過張居正了。
張居正自力更生披上大氅:「臣早上去過了,子象還是老樣子,神志清醒,就是下不了地,倒是和卿的痰疾略有好轉。」
朱翊鈞聞言,嘆了一口氣,似自言自語一般:「等朕這幾日忙完,便去看看他們。」
兩人說著話的功夫,一前一後,從文華殿屋檐下走了出去。
張居正跟在皇帝右側,落後半步,見內臣跟的遠遠地,才繼續方才的話題:「陛下當增補閣臣了。」
先前有意放任也就罷了,現在再不補閣臣,申時行一個幹活得忙出病來。
說到這裡,朱翊鈞不免有些可惜:「本意是想讓余有丁辦完山東鹽政后入閣差遣,可惜,如今被束在山東巡撫之位上了。」
說罷,他轉頭看向張居正,意味難明:「先生,你說,王希烈是正寢么?」
他不記得王希烈歷史什麼時候去世的。
但其人年近五十歲,上任不過兩月余,就心衰而死,很難不讓人多想。
張居正沉默片刻,正色回道:「陛下,沒由來的事,便不要多想了。」
朱翊鈞啞然。
天空中並沒有下雪,只有冬風來回席捲。
朱翊鈞用手緊住身上的大氅,略過了方才的話題,繼續談論起增補閣臣的事:「朕屬意王錫爵任吏部尚書,待先生回來,便讓他交還吏部,入閣辦事。」
張居正聞言並不意外,畢竟皇帝年初就準備讓此人入京了。
但他還是忍不住評價了一句:「王錫爵這些年任南京刑部侍郎、禮部左侍郎、應天巡撫,考成從來都是上佳,出身、資歷都合適,就是……」
「就是性情暴躁,頗類定安伯。」
當初高拱掌吏部的時候,三天兩頭就被彈劾,與其行事風格自然有關係。
這王錫爵,也不遑多讓。
朱翊鈞笑道:「朕會注意的。」
要的就是王錫爵脾氣不好。
否則這小半年,單靠申時行怎麼壓制六部,甚至於王崇古?申時行與王錫爵兩人既然號稱「蘇州絕戀」,正適合用在這段內閣與吏部分治的空窗期內。
張居正見皇帝有了決意,也沒再說什麼,而是緊接著道:「六部堂官呢?」
南郊這一遭過去,六部堂官一半都去了位,不補自然是不行的。
兩人一路從文華殿出來,走到御道上。
朱翊鈞沉吟片刻:「正好還有些拿不準,先生替朕參謀參謀。」
張居正跟在皇帝身後,並不出言推脫——這幾年向來如此。
朱翊鈞湊得張居正近些,免得老人家年紀大了耳朵不好使:「如今禮部尚書馬自強告老,左侍郎趙錦致仕,只剩右侍郎林士章。」
「左侍郎朕有意讓國子監祭酒何洛文接了,至於尚書之位,尚在猶疑之中。」
也不是無人可用,問題就在於誰更合適些。
張居正聞言,有些意外:「林士章進補尚書不妥么?」
林士章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探花郎,資歷可比許國老多了,位在許國之下反而才有些不當。
朱翊鈞無奈回道:「朕也想過,但科道查考之後,吏科說林士章通番私稅,御史劾他不堪祀典。」
「加之在任兩年,目睹趙錦上躥下跳,也未與朕交心,朕不太放心。」
張居正欲言又止。
科道彈劾林士章,只是小節。
至於放任趙錦,也並非什麼罪大惡極的事,誰也說不準這位林侍郎是不是想來一出「鄭伯克段於鄢」,畢竟,是皇帝先放任趙錦的。
不過,皇帝既然說放心不下,那也沒什麼好說的。
張居正棄了勸告的心思,在腦海中搜刮合適的人選,片刻后開口道:「汪宗伊如何?」
朱翊鈞聽得這個名字,一時沒有答話,而是認真盤算起來。
汪宗伊是嘉靖十七年進士,一度有「位躋八座,望著三朝」的美名,資歷上肯定是夠的。甚至於,還因為有拒絕嚴嵩父子的拉攏,在士林聲望上,也極為合適任這個禮部尚書。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在於,其人有些過於實幹了,無論是做縣令,還是做堂官,都可謂清慎勤敏,釐正積弊。
連百姓都說他「為國為民,任勞任怨」,這種人物適合做實事,反而不適合在禮部。
尤其這位若是坐到禮部尚書的位置上……恐怕朱翊鈞這幾年隨意使喚馬自強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但朱翊鈞權衡再三,也找不到比汪宗伊更合適的人選。
最終皇帝還是緩緩頷首:「善。」
說到這裡了,朱翊鈞也不停,乾脆將六部的安排陸續說了出來:「兵部這次空出一個右侍郎,朕屬意陳經邦。」
「陳炌致仕空出來的吏部侍郎暫時便不補了,讓姚弘謨一人佐王錫爵,他老實本分,兩人正好磨合一番。」
「至於刑部左侍郎,朕屬意許國。」
「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朕一時還沒有人選。」
張居正靜靜聽著皇帝如數家珍。
等皇帝說到戶部,張居正當即有了回應:「范應期如何?」
朱翊鈞腳步頓時一緩。
范應期……朱翊鈞不免猶豫起來。
小范人倒是沒什麼問題,狀元郎出身,如今的光祿寺卿,資歷和履歷上正好合適。
就是好像家風不太好——家族搞兼并田地,不慎鬧出群體性事件,最後被逼自殺的狀元郎,成分實在複雜。
思索半晌后,朱翊鈞還是決定給他一個機會:「那便如先生所言吧,朕稍後讓申時行廷推。」
這就是掌權與否的區別。
六部堂官的任用,提名權在廷議。
若是皇帝不掌權,別說想用誰,那必然是連名字都看不到。
至於現在嘛……那當然是體貼申時行,讓其在舒適區里做個三旨相公了。
三言兩語間,便決定了新一屆六部堂官的人選,看似輕鬆,實則朱翊鈞已經感覺到人才匱乏了。
在張居正、申時行這些熟面孔被發掘一空后,其他人,就要進行一遍又一遍的能力與信任的篩查了——林士章就屬於過不了關了。
而這,又必然會耗費朱翊鈞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一如方才所議論的各部堂官,河洛文、陳經邦、許國、范應期,都是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日講官出身,萬曆元年以來,歷經地方與南北兩京,直到如今,才完成能力的磨鍊與信任的篩選。
但同樣也說了,那是得益於日講官出身。
在此之後,朱翊鈞不可能像之前那樣,有大把的時間耗費在日講和經筵上。
只能說……中書舍人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正想著事情,張居正的聲音又將朱翊鈞的聲音拉了回來。
「陛下,臣此去之後,陛下萬事三思而後行。」
午門遙遙在望,張居正已經開始說起道別的話了。
朱翊鈞將手從大氅里拿了出來,抓住張居正:「先生方才還說小半年時間不長。」
張居正無奈,任由皇帝將自己手抓出大氅,飽受寒風。
口中繼續說著正事:「陛下,度田清戶一經開始,形勢愈演愈烈,中樞此事過後,尚且能消停一段時間,但地方上,恐怕也會不甘寂寞,陛下切記徐徐推進。」
朱翊鈞點了點頭。
對於張居正的提醒,他早有心理準備,更不會掉以輕心。
歷史上張居正度田是什麼場面?是巡撫鳳陽江一麟奏,江北地方,軍民雜處,盜賊起伏。
是兩廣總督奏,邇來賊盜繁興。
是四川撫按王廷贍奏,為照、建昌等縣慘遭燒劫。
嗯,這還是一個月里冒出來的。
此外浙江的倭寇,山東的綠林,湖廣的礦賊,河南的白蓮,趕趟一樣,一股腦就冒了出來。
尊重客觀規律的話,這些事情,之後應該同樣會擺在朱翊鈞的御案上。
這就叫不甘寂寞。
但同樣的,中樞也不能被這些事牽著鼻子走。
無論多麼激烈,度田都不能停,田度完了,匪情慢慢就消退了。
朱翊鈞抓住張居正的手,神情誠摯:「先生放心,朕省得。」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戶部近年考取的稅務官,年後會隨錦衣衛一同灑出去,督促地方。」
「力求三年內完成度田清戶之事。」
度田是用開方法,以徑圍乘除,畸零截補。
沒有通數算的小吏,也做不了這事。
所以,中樞派些數算人才增援地方,是很合理的事情。
至於錦衣衛,不過防身耳,更是合理不過。
張居正好奇道:「誰來提督此事?」
朱翊鈞早有腹稿:「沈鯉。」
張居正沉默了片刻,心中回憶起沈鯉其人。
說實話,他對此人印象不算太好。
只因這位是高拱的河南老鄉,當初拒絕了定安伯的招攬。
張居正的耳朵,不可避免地聽了不少關於沈鯉的辱罵之詞。
現在靜下心來審視一番后,突然又覺得,這種老古板似乎正適合做這事。
張居正緩緩點頭:「陛下自有主張。」
說完這句,他猶豫片刻,又忍不住告誡一句:「陛下,務必約束稅官與錦衣衛,免得無事生非。」
朱翊鈞聞言,並不介懷,反而笑道:「所以朕會派御史與內臣同行監督。」
稅警的架子想搭起來沒這麼容易,但特事特辦度田,卻沒什麼難度,也算是打底了。
兩人走到午門前時,張居正只覺得還有太多事沒交代完,一時站定在了午門前。
張居正隱晦地打量了一番皇帝的身形,進言道:「陛下,今年正旦之後,或可校閱京營了。」
這事皇帝登基之後,張居正便提過,可惜被皇帝以身形不足以震懾兵丁給否了。
七年後的如今,時機卻是已經成熟。
朱翊鈞這次仍舊沒有一口應下來,而是在思索片刻后,謹慎回道:「朕稍後與王閣老、顧總督商議一番。」
雖然沒答應下來,不過他心中卻是意動了。
得益於他肉蛋奶均衡的良好飲食習慣,以及晨練、小跑、御射的綜合發展,步入十七歲之後,差不多有了個一米七出頭的樣子。
形體上不用顧慮太多,唯一要考慮的就是政治影響了。
只要王崇古支持,兵部石茂華反應不是太激烈,那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張居正解下大氅,交還給內侍,而後看著皇帝,支吾道:「陛下,若是申時行掌控不住局面,陛下或可向臣去信。」
支吾自然是因為這話有些僭越。
但他還是忍不住說了出來。
朱翊鈞聽了這話,忍不住咧嘴一笑:「好了,八年以來,朕可沒做過什麼蠢事,先生且安心返鄉。」
他說著,又將大氅拿了過了,披回了張居正身上。
張居正自己也覺得有些失態,不由得相視一笑。
他收起心緒,後退半步,朝皇帝一拜倒底:「臣去了,陛下萬事小心。」
朱翊鈞頷首:「朕上城樓目送先生。」
說罷,一者轉身出了午門,一者拾階上了城樓。
張居正走遠,朱翊鈞站在城樓上,憑欄遠眺。
等張居正背影消失在千步御道之後,朱翊鈞才悠悠開口:「大伴,朕還有什麼事未辦?」
張宏這四年間也老態了些許,他站在皇帝身後,聞言上前一步,躬身答道:「萬歲爺,您月初的時候說,待南郊事了,便要親巡順天府。」
朱翊鈞突然想起這事,倒是忘記點順天府尹的人選了。
他偏頭看向張宏:「大伴,你再遣人去給申時行與王崇古各遞一張條子。」
「明日廷議,廷推順天府尹,隨朕親巡順天府。」
「另,議正旦閱兵諸事。」
最近睡不著有點焦躁,發現一個特別治癒的旅遊博主,就像一隻旅行牛蛙一樣,叫什麼藍戰非(僅代表目前視頻觀看下來的個人短暫感受,對其日後可能出現的任何失當言論不負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