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資本主義也是文化體系(2)
我們目前的經濟分析方法掩蓋了經濟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結。專業的經濟學家總是利用數學精度來分析資本主義。他們構建數學模型解釋了市場行為,卻往往忽略了社會關係集結勢必產生的混亂。所有經濟學家精準預測的前提假設都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況下——其他一切保持恆常——這種況很少生。哲學家用「物化」這個詞表示要把某個概念具體化,而不只是談論方式方法。經濟學家的課題總是在說單一的事物,而不是作為整體的風俗、習慣和體系。我認為這存在危險,也希望自己不要靠得太近。我用「資本主義」作句子的主語時,始終把資本家看成企業經營者,他們利用自己的資源開辦企業,組織業務集群,一心想通過生產獲得回報。
你們23讀了這麼多定義一定覺得昏昏欲睡,可是為了鋪墊後文,這一段的枯燥其實很值得。我還想進一步區分資本主義推進和隨著舊制度出現的不同現象。人們指責資本主義帶來了社會弊病,長久以來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說到這些,「《啟示錄》四騎士」——戰爭、飢餓、瘟疫、死亡——會立即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毫無吸引力的個人動機以及貪婪冷漠的性格往往投射在資本家的身上。貪婪幾乎和《漢謨拉比法典》一樣古老。資本主義是第一個依賴貪婪的經濟制度——至少亞當·斯密說過,資本主義取決於人們改善自身條件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資本主義真是該死的誠實。不過貪婪也可以讓企業家處於劣勢。資本家一直很貪婪,但是資本主義的顯著特點是其驚人的創富能力。這些財富的力量改變了傳統社會,並持續使人類社會取得番茄的成就。
資本主義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驚人的是它對女性的影響。資本主義利用兩波浪潮顛覆了女性的生活,第一波是虐待,第二波是解放。每個國家工業化的初期,女性都會被帶出村舍和村莊,被扔進工廠車間完成每天12~14個小時令人肌肉酸痛的乏味工作。以前,這種長時間的勞動對她們來說既不必要也不需要。
第二波浪潮是始於19世紀的避孕技術。高生活水平和低生育率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婦女因此受益。今天,在資本主義家園裡,夫妻生育的孩子甚至不能支撐國家的人口結構。女性幾乎和男性一樣,也進入了每個行業細分的勞動力市場。出生率仍在下降,為了適應父母都在外工作的家庭,婚姻的角色也在慢慢調整。
資本主義的特點不是剝削,而是創富。只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剝削可以算是它鮮明的特徵。這個創富的制度給損失慘重的冒險和人類的歹毒行為創造了環境,而且有時還鼓勵它們,如果沒考慮這些冒險和惡行,我們也不會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好處。資本家和政府主持了資本24主義事業,卻無法一肩挑起《啟示錄》預的人類災難的責任,當今的許多弊病在歷史上也一直隱隱作痛,尤其是那些成功背後固有的頑疾。引工業革命的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化石燃料,開始是煤,後來是石油。這極大地擴展了生產範圍,打破了經濟的局限性,使土地不再只用來種植糧食和生產木材。時移世易,無的革命加大了自然資源的利用,伴隨而來的是環境不可避免的退化。「地球還能維持這些資本主義的成功嗎?」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資本主義自16世紀開始,持續製造了一些緊張局勢。稀缺處處存在的社會通常可以容忍極端財富的存在,而資本主義的創富能力過於突出,經濟和政治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又太過明顯,因此飽受批評。如果社會存在不能解決溫飽的風險,政府干預不難接受,但如果參與者擁有了最大自由度,制度可以很好地揮作用,那麼政府干預就不會再受歡迎。缺乏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致使繁榮與蕭條周期性出現,這一點現在家喻戶曉。這些問題不斷浮出資本主義歷史的水面。為此找到公正的解決方案仍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資本主義的大多數決策是資本家的權利。企業需要僱人,所以資本家需要依賴他人的勞動。反過來,工人也依靠僱主的工資養家糊口。普通人一旦脫離了土地和工具,就失去了謀生的資源,因此不得不走出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但我們談論工作形式時,並不是總能說清楚僱主和工人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自由企業」里,「自由」這個形容詞只是資本主義威逼利誘的遮羞布,達成了粉飾意識形態的目的。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工作,但他們只要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就不能擺脫工作。而僱主自身不存在這樣的約束。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自由」25——貿易、企業、市場——都滿是修辭色彩,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重複「資本主義」,我會謹慎地使用這些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