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3章漢代風雲人物第三講袁盎與士(3)
那麼男孩子長到20歲,女孩子長到15歲,就不能再總角、再是丫頭了,這個時候就要把頭往當中梳,當中盤起來,給他戴上一個帽子,再插上一根桿,這個男孩子的禮儀就叫做「冠禮」,女孩子不戴冠,插一根簪子,叫「笄禮」,這個時候,表示你加入社會,表示成人了,正式加入社會,可以有社交活動了。***但是在周代,秦代,漢代,它有一個等級,就是只有貴族的男孩子才能夠行冠禮,就是只有貴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只能戴頭巾,只能把頭盤起來,弄一個頭巾把它蓋在上面,把它一捆,你沒有資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隨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資格的。
這樣一來「士」我們就明白了,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那麼前三級貴族和「士」又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在於天子、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以外,還可以加冕,冕是什麼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時候戴的那個禮帽。冕,它的上部有一塊板,這塊板叫延,延的前後要垂著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來垂在前面後面,這個東西叫旒,但是我們可能有一個細節不一定有,就是除了前後要垂旒以外,在這個地方,也要垂兩顆玉,在耳朵旁邊也要垂兩顆玉,這兩顆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說,正確的話你就聽,不正確的話你就不要聽,什麼讒,惡語,污穢之,不要聽,叫做「充耳不聞」,「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那麼前面的這個旒是什麼意思呢,視而不見,就是不該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你不要聽,這是冕的作用。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王」字,來看一下,「王」字實際上是「士」這個字上面再加一個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哪一級的貴族,都是加冠的,加冠呢一共三次,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可以看到這個鏡頭,漢武帝15歲的時候,還是太子,漢景帝來給他加冠,舉行冠禮,一共加三次,第一次加的叫緇冠,就是一個黑的帽子,加了緇冠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有治權,就是有統治權,第二次加的呢叫皮弁,皮弁是什麼呢,皮弁是軍帽,也是獵裝,加了皮弁以後呢,意味著有兵權,所以加皮弁的同時往往配劍,所以我們去看《漢武大帝》的電視連續劇,你會現那些皇帝一天到晚劍不離身,走到哪兒都是把劍帶著的,因為劍是當時貴族男子的特權,也是他身份的象徵,你必須有一把劍配在這裡。第三次加的呢,叫做爵弁,爵弁是宗廟之冠,就是有祭祀權,就是有資格參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動,我們知道當時國家大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爭,「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那麼一個貴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緇冠,有了統治權,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軍事權,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權,那他就是一個非常有身份的男人了。所以我們看,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我們看到,漢景帝那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但是掙扎著也要起來給他的兒子劉徹加冠,而且不到年齡。(漢景帝)他知道他不久人世,國家要交給這個太子,必須讓他立即成人,所以強行地給他加冠。這個歷史上這種事是很多的,不光是生過這一件事,歷史上的記載就叫做「搶冠制」,不到年齡,因為他要擔當一個國家的責任,一定要給他把冠加上去,所以對於貴族的男子來說到死這個冠都是不能脫下來的。所以有一次內亂的時候,孔子的學生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在戰鬥中被敵人用戈把系冠的這個帶子砍斷了,子路馬上放下武器說「君子死不免冠」,作為一個君子我死了以後這個冠都不能沒有的,於是他就去系帶子,不打仗了,這個時候士兵們一擁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醬,孔子聽說這個消息以後立即吩咐廚房,把已經做好的肉醬倒掉,從此不吃肉醬了,吃肉醬他就想起他的學生子路來,他很傷心。所以加冠不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