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投資要把握好進與退的分寸

1.第1章 投資要把握好進與退的分寸

要想在風雲多變的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於把握好投資的分寸。何時該勇往直前、甩出你的大手筆,何時該痛下決心、斷然收手,火候往往在分寸之間。把握好了這種分寸,商海進退也就可以遊刃有餘了。

趁機買低要堅決迅速

買東西誰都想價格低些再低些,可如果整個市場一片低迷,人蔘吆喝成蘿蔔價,這時的人蔘你還敢不敢買?做生意跟做其他事一樣,人們喜歡隨大流,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清醒:人蔘再便宜也是參,這時候敢出手准能獲大利。

華人富李嘉誠在把握進退分寸這樣的投資細節方面做得非常位。李嘉誠曾說過:「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事實上,當別人把事看得很壞時,他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不會被一時世局之變所迷惑。

20世紀70年代,香港爆大股災,地產業也被拉下水。深諳香港經濟興衰規律的李嘉誠認定,低潮過後,肯定又是新一輪**。因此,股市地產低潮,正是大展宏圖的有利時機。

拓展就需要資金。於是,李嘉誠就想到行新股集資。1974年,長實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的股權。實際上,是換取其勵精大廈和環球大廈。兩幢商業大廈,租金收入每年達800萬~900萬港元。

由於地產低潮,都市地產生財政危機。李嘉誠正是抓住這個有時機,逆市而動,從而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1974年5月,長實與實力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李嘉誠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為長實引進外資和拓展海外業務開了一扇門。

1974年到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行新股集資約1.8億港元。另外,李嘉誠在個人持有的長實股份中,撥出2000萬股售予獲多利公司,套取6800萬港元現金。

這樣,李嘉誠積聚了充裕的現金,使他得以在地產低潮、地價偏低時,大量購入地盤。

李嘉誠的預見果然沒有錯,到了1976年,香港地產市場時來運轉。

人們這才驚奇地現,在整個地產界沉睡的時候,李嘉誠一刻也沒有懈怠,他那個小小的地產公司已經壯大成一個地產王國。1972年,長實上市時,擁有物業為3.25萬平方米,而經過低潮期大量的購地建樓,到復甦1976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面積迅速增至59萬平方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緊接著長實再行新股5500萬股,集資1.1億港元,繼續大舉擴充物業和地盤面積。1977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面積一下子躍至94.8萬平方米。

曾幾何時,被視為痴人說夢、天方夜譚般「趕超置地」(置地當時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的目標,由遙不可及變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觸。李嘉誠在地產業界的眼光和氣魄及其驚人的業績,開始顯示出他「超人」風範。

我們來分析一下李嘉誠在這個故事裡的精明之處,他熟悉市場興衰規律,從衰退中看到希望,抓住契機,具體來說就是他先在地產低潮中看到了地產的新**一定會到來,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棄我取,大力拓展。

我們都知道,李嘉誠是靠地產從一個小商人成為大富豪的,而趁低買進正是他實現超速擴張「綠色通道」,這使他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在別人為地產界的低迷而搖頭嘆息時,造就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傳奇。

認識到商機在前、該大膽出手時,哪怕條件不是很成熟也應想盡法、創造條件把商機握於掌心。進與退的分寸的把握固然是在細微處,但進與退的行動更需要拿出超人的膽略和氣魄。

對想要得到的投資目標下足細功夫

做生意雖不求志在必得,但對於如果拿到手就能極大推動自身展的投資目標,也是沾個邊就走,那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李嘉誠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會下大力氣,不過他下力氣的方式是和風細雨,促使事水到渠成地向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步步地邁進。一「細」字,體現了李氏功夫的特點。

和黃集團是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大部分組成。和黃不僅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團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記洋行於1860年成立,黃埔船塢則可追溯到1843年。經過100多年的展壯大,和記黃埔已變成資產雄厚、規模龐大的商業巨無霸。

但是,和記黃埔在1973年受到了股市大災和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香港地產大滑坡的嚴重影響,加上和黃主人祈德尊家族經營不善,陷了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因此,兩年後,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滙豐便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脫離和記集團。1977年9月,和記又一次與黃埔合併,定名後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就在這時滙豐表示,等和黃經濟轉好,將會出讓大部分股份。

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和黃的展。與九龍倉一樣,他通過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確定這是一家極具展潛力只是目前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

另外,李嘉誠也覺滙豐要出讓和黃股份。因為滙豐不想作為香港金融至尊而背「銀行操作企業」的壞名聲。這一點對李嘉誠來說極為有利。

行動前密切關注,縝密研究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一。

事實上,李嘉誠知道滙豐一直在等待適當機會和合適人選出售和黃股權。在1978年的九龍倉大戰中,當滙豐總裁沈弼出面規勸李嘉誠時,李嘉誠果斷地放棄了九龍倉控制權的爭奪,藉以與滙豐增進友誼,為下一步收購和黃埋下伏筆。這不能不說李嘉誠考慮問題的長遠和縝密。

欲取先予,先賣順水人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二。

之後,李嘉誠又頻頻與沈弼接觸,二人交日深。李嘉誠又進一步知道滙豐急需擴大自己的實力,增強儲備資金,也就是說,滙豐有可能急於拋出和黃股。滙豐出售和黃股權,不是單純地賣出股票套利,而很希望和黃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風。就在一段交往中沈弼現了李嘉誠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及其如日中天的業績,這就不能不說緣分和運氣了。沈弼慧眼識珠,認定李嘉誠堪託大任,可以重振和黃。

所以,雖然當時對滙豐的和黃股垂涎者甚眾,但沈弼及滙豐根本沒有考慮讓別人參與競爭。

傾力結交,建立人脈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三。

這樣,滙豐銀行於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其手持有佔22.4%9000萬和黃普通股售予長江實業。

滙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只有市價的一半,並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對李嘉誠是優惠之極。這就是滙豐對李嘉誠的真誠回報。

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乘勝追擊,繼續在股市大量吸納和黃股票。經過一年的全面吸納,198011月,李嘉誠成功地擁有39.6%的和記黃埔股權,控股權這時已十分牢固。

1981年初,李嘉誠正式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同時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這時和黃集團也成為長江集團的旗下子公司。

在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產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李嘉誠以小博大,以弱勝強,成功控制巨型集團,難怪外界一致稱之為「蛇吞大象」。

儘管這次收購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然而這又是不爭的現實。難怪,李嘉誠被冠以「超人」之譽。

李嘉誠收購和黃,心術之精,讓人嘆為觀止。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收購成功后,並沒有像許多新進老闆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儘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徵得股東議通過。

如果收購未遂,李嘉誠從不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唯其如此,李嘉誠的形象才有口皆碑,別人從來不用擔心他會惡意收購。

生意做到這個份上,李嘉誠就像掌握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種功夫——「凌波微步」,舉手投足順勢而行又毫不費力,自然可以形隨意動,所以雖「微步」,是周旋於足尖毫釐間的細功夫,但確實已臻武學的至高境界。

李嘉誠就是一位靠細功夫成名立腕的大師級的高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給生意人的49個高招(絕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給生意人的49個高招(絕招)
上一章下一章

1.第1章 投資要把握好進與退的分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