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1)

10.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1)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周王朝及各諸侯國都設置了宦官,《詩經》、《周禮》、《禮記》等古籍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

秦漢建立后,創立了一整套宦官機構,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歷史舞台上,宦官始終是一股活躍的政治力量。其中東漢王朝(25年—220年)、唐王朝(618年—907年)中後期、明王朝(1368年—1644年)是宦官勢力最為猖獗的三個時期。

宦官也是皇帝用以加強皇權的工具。在中國古代皇帝**政體中,宦官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宦官由少府管轄。隨著封建帝王**制度的確立和展,宦官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秦二世時,宦官趙高專權,為害天下,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朝滅亡的教訓,用文人擔任中常侍,以抑制宦官的勢力。

呂后稱制時,宦官張卿出入宮廷內外,宣詔傳命,起了很大的政治作用。

漢初自覺利用宦官加強皇權的是漢武帝。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設置了內朝,開始任用宦官參與政事。

漢元帝以後,更加重用宦官。漢元帝讓宦官史游擔任黃門令,由於他忠心耿耿,因而頗得漢元帝的信任。宦官弘恭、石顯為人巧慧,嫻於政事,善體人主之意,所辦之事,所說之話,無不深合上意,因此深受漢元帝寵重,宮中大小事務全由他們處理。他們以中書之職掌政,權傾朝野,百官畏憚。

從漢武帝開始,宦官在皇權政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東漢,宦官的勢力達到了頂點。

漢光武帝為了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對外戚和功臣嚴加防範,因而重用宦官,許多機密要事都讓他們參決,而外廷三公只負責奏事和行政而已。

西漢時,內宮之官或用宦官,或用士人,並無定製。東漢以後,內宮之官改由宦官擔任,不再任用士人。開始時,內宮由外戚和宦官共同把持。由於外戚掌權,皇帝與外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因而宦官的作用也就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勢力。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擔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左右皇帝視聽,結果往往造成宦官專政的局面。

皇帝之所以願意任用宦官來加強皇權,是認為他們身居宮中,孑然一身,沒有外黨,與外戚不同。而宦官也只有完全依附皇帝,忠心耿耿地為皇帝效力,取得皇帝的信任,才能常保富貴。於是,兩者一拍即合。孰料,宦官貪得無厭,竟走向了皇權**的反面,反過來凌駕於皇權之上。因此,在東漢、唐朝和明朝都出現過宦官之禍。

東漢和帝以後,皇帝大都壽命短,年紀不大就死了。即位的皇帝大都還是孩子,不能執政,只得由皇太后臨朝稱制。在父權時代,太后雖能稱制,但卻不能親自接見大臣,只得委政於娘家,由自己的父兄或子侄領軍,把持政權。小皇帝長大后,都不甘心受外戚挾制,極力想把皇權從外戚手中奪回來,但宮禁內外儘是外戚黨羽,唯一可以信賴的只有身邊的宦官。因此,他們便與宦官密謀動宮廷政變,誅殺外戚。皇帝大權在握之後,自然要報恩,要重用宦官,這就為宦官勢力的急劇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終於釀成了東漢末年的宦官之禍。他們為非作歹,賣官鬻爵,殘害忠良,好多忠臣良將、仁人志士都死在他們手裡。宦黨遍布天下,敲骨吸髓,吸盡了民脂民膏,終於引了黃巾大起義,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唐玄宗時,宦官又多又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將軍銜者也不在少數。

安史之亂后,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手握軍權,在朝中舉足輕重。

唐肅宗時,設觀軍容使,由宦官中擔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

從唐德宗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因為軍政大權被宦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甘拜下風,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了。從唐憲宗到唐昭宗九位皇帝中,有七個皇帝是宦官擁立的,兩個皇帝被他們所弒,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的一大痼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宦官與太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宦官與太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