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華爾街是學習型人才的天堂(3)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每次練完書法之後,都會在院門前的一個池子里洗筆。***起初,筆上的墨滴進池子里就不見了蹤影,不留下一點痕迹。但隨著王羲之持之以恆的練習,他最後競把池子里的水洗成黑色的了,而他自己也練成了鼎鼎大名的書法家。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尤其是他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雜文至今仍充滿\"戰鬥力\"。為此,有人給他冠以\"天才\"和\"中國的高爾基\"等多項\"榮譽稱號\",但他卻毫不遮掩自己的\"短處\"。他說:\"哪裡有什麼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曾對羨慕他文章寫得好的人說:\"老實告訴你,我的學問並不好,我寫的文章,常常挨人罵。誰說我有本事,又能幹?我常常上別人的當,吃別人的虧!\"
當然這可以理解為是魯迅先生一貫的謙遜與幽默之詞。但有一次他卻親口對他弟弟周建人說,他離開了書報就寫不出東西了。所以他畢生重視讀書學習與資料收集工作,並每每以此為樂。他說:我伏在書桌前寫作時是工作,坐在躺椅上看書讀報就是休息。他認為積累資料就應該像蜜蜂采蜜,不辭勞苦,點滴積累,集少成多。據說他當年為了寫《中國小說史略》
一書,就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勞動,從浩瀚的書海中一點一滴地進行摘錄和收集,從不厭煩;他所寫的《小說舊聞鈔》一書,就是從90餘種1500餘卷書中用蠅頭小楷一筆一畫抄錄出來的,真可謂是\"廢寢忘食,銳意窮搜\"了。
還有一個故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有一天一個水滴從房檐上滴下來,掉在了一塊石頭上。石頭大笑道:\"小水滴呀,小水滴呀,就憑你那微小的力量還能滴穿我?\"小水滴一不只顧往下滴。一年、兩年……十年過去了,小水滴終於滴穿了大石頭。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成功不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呢?李時珍嘗遍百草才寫出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司馬遷十年如一日,才寫出了史學巨著《史記》;愛迪生通過上萬次的實驗,明了造福全人類的電燈。無論成功的路有多遠,只要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總會成功。
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要想成功先要學會積累。
積累知識先要達到積累的深度和廣度。使用沙堆模型來形容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比較恰當。沙堆能夠堆多高代表知識的深度,沙堆底面占的面積則代表知識的廣度。
術業有專攻,真正能夠代表核心競爭力和創造效益的是沙堆的高度,即知識的深度。因此當我們準備達到一個高度時,先要準備夠知識的廣度或者說沙堆的底面的基礎。在一定的沙堆底面積下,沙堆堆積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難再堆高了,這個時候必須先要把沙堆的底面積擴大,即進一步拓展知識的廣度,當廣度擴大后才能夠在廣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朝高度展。
有了廣度后,即沙堆底面積累到一定面積后,就需要有意識地將這種廣度朝深度轉換,因為只有將廣度轉換為深度,才能夠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和創造效益。如果一味地追求廣度,將無法將價值最大化。
所以,孩子在學校學習階段,重點是積累基礎知識,鋪開沙堆的底面積為廣度做準備。學習積累的知識越多,視野越寬,在工作后更容易比別人的沙堆堆得更高。
知識的積累應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僅讓孩子讀課本、做練習、考試,還應要求孩子多讀課外書,經典名著、報紙雜誌,順手拿來就讀,儘管很雜,但這正是獲取知識和積累知識的好途徑。同時,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仔細觀察和了解,不斷補充新知識,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識的積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