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1)
這不是一本歷史普及讀本,我們雖然都是學文史出身,但並不從事歷史研究。我們很想在《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的時代強音的間隙,談談\"大國的衰落\"、\"帝國的傾斜\"。
各位還是先看一張我們根據資料整理出的《1750年~1950年中國的gdp走勢圖》吧(見下頁)雖然說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來源不一、專家立場差異,這份表算不上精確和權威,但以之來呈現一個事實是足夠的——中國從1750年~1949年經濟一直在下滑,一向不願正視\"夷人\"的中華國落後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又站起來了。
有人會認為,落後了是因為被人打了並且打輸了,但戰爭失敗后復國並且不到50年又重新立於排頭兵地位的國家有的是,而我們從1840年以後就一蹶不振,以至於100多年不能抬頭。並且從大量的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中不難得出結論——戰爭失敗不是中國落後的原因,而是帝國衰落的結果。正應了一句平常語\"落後就要挨打\"。
那麼,對於中國這個歷史厚重而數代盛極的文明古國,1750年~1949年經濟步步衰退,原因究竟是什麼?雖然不能迴避人口問題,但經濟總量佔全球之比大踏步下滑又是何道理?以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權威數據分析:中國1820年gdp總量2290億(以1990年國際元為單位,下同),1900年為2180億,1950年為2400億,總量基本持平;但同期世界gdp總量分別為6960億、19730億、53260億,因此中國在這三個時期的比重分別為33%、11%、5%,人均gdp則從600元到545元,再到439元(見伍曉鷹等譯《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列強在展,我們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更可憐的是我們對此毫無感覺,至少視而不見。因此,許多歷史學家把近代中國的落後歸結為\"與世隔絕\"四個字。
與世隔絕的背後更為可怕的是精神的桎梏,更早以前的思想封鎖為以後的社會進步埋下可怕的貽害百年的種子。在英國棉紡織完成從\"珍妮\"紡紗機到\"繆爾\"紡紗機,再展到瓦特蒸汽機的\"三級跳\"以使工業革命由此展開之時,我們雖然也處在康乾盛世,但社會卻日益沉悶,\"文字獄\"一樁接一樁,舉國齊暗。當乾隆這位\"十全老人\"極為鋪張地六度南巡之期,英國國會早已通過了《權力法案》,規定國王無權廢止法律,重大問題由國會決定;法國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制度限制王權,孟德斯鳩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學說,盧梭的一系列著作則極力主張國家權力屬於人民,法國的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宣》更是明確地宣布了自由、平等的原則;美國的獨立戰爭於1755年打響,次年通過了傑弗遜等起草的《獨立宣》,核心是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謀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人們的這些權利才需要建立政府。
\"封建\"這個我們小學就學過的詞語,數百年來,你我又都讀懂了么?
在《呂著中國通史》中,大歷史學家呂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章中作出如下判斷:\"清朝的衰機,可以說是起於乾隆之世。\"美國漢學家史景遷也有類似的判斷:\"乾隆受到太多的讚譽,卻極少省思,在一派繁榮的乾隆中期,已日益顯現了衰退甚至崩潰的徵兆(見黃純艷譯《追尋現代中國-1600~1912年的中國歷史》)。\"所有的\"衰機\"、\"徵兆\",我們理解為思想的禁錮、文化的封鎖。
我們就1750年~1950年這200年的歷史粗略地梳理一遍,從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反思,並且與同時期的西方世界進行了相應的比較,相信讀者一定會生出許多感慨,也許有些同仁會對我們得出的結論微微頜。然而,更要緊的是,你我都得知恥而奮起,中興的機遇並非每一個時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