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篇五輪書(1)
(日本)宮本武藏
自序
「二天一流」兵法是我數年研究之成果,現將其整理於此書之中。***我登上了九州島肥辰的岩戶山,向蒼天頂禮膜拜,長跪於佛祖、觀音跟前祈禱,從而寫下了這本書。我的名字叫宮本武藏,今年六十歲,我是熊本藩細川越中守忠利大人的一名武士。
我從小就痴迷於劍技,以劍道為畢生追求。在我十三歲時第一次參加決鬥,對手是「新當流」的兵法家有馬喜兵衛,我勝了。在我十六歲時,一位從但馬國來的名叫秋山的兵法家敗於我的劍下。在我二十一歲時,我到京都去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兵法家決鬥,但求一敗而不可得。
從此以後,我遊歷各地,向我所能找到的每一個流派挑戰。自十三歲第一次參加決鬥到二十九歲最有一次參加決鬥,前後六十餘戰,未嘗一敗。
我時常思索我不敗的原因,到了三十歲以後終小有收穫,我開始明白我不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的劍技已經達到最高境界,那到底是因為我對劍技的執著追求,並在實戰中學習劍技,始終沒有偏離劍技的法理呢?還是其他的流派的兵法存在不足呢?於是乎我夜以繼日地努力探求兵法的真諦,到了五十歲時,終於大徹大悟。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把時間花費在對修行之道的探求上,而是採用演繹的方法舉一反三,把從兵法中悟到的心得運用到對各種技藝的學習上。一通百通,就憑著這一點,我對其他技藝的學習一日千里,無師自通了。
今天,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書中,沒有什麼佛學、儒學的警句,也沒有引用一些什麼古代的戰例、兵法書。而是以純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把本流派的經驗和心得記述下來。
寬永二十年十月十日深夜記
地之卷
兵法是武士安身立命道。尤其那些作為主將的武士,更需要熟悉兵法、按兵法行事,而作為一般士兵的武士,也要對兵法有所了解。在現在這個時代里,已經很少有武士懂得真正的兵法之道了。
先,我要闡述一下生存之道的含義。佛教講究的是救贖之道,儒學講究的是文化改革之道,而對於從事醫生這個職業的人來說,治病救人就是他的生活之道;而對於詩人來說,教人詩藝就是他的道。其他一些人則從事占卜、弓箭等各種各樣的技藝。人們都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由地選擇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通常很多人都不會喜歡把「武士」作為自己的生存之道。
先,作為武士必須要精通文武二道。就算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但只要你願意努力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兵法修養,你就能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武士。
人們以為,沒有視死如歸之勇氣的人是不能被稱為武士的。其實不然,視死如歸併不是武士的專利。就算是賤如乞丐也會明白自己的責任,也同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以此觀之,他們和武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勝人一籌,這是武士為人處世之道的起點。兵法的價值在於,在決鬥中獲勝,打贏一場戰爭,為主公贏得榮譽,為自己贏得利益,聲名遠揚等等。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就算是精通兵法,也很難保證它能在現實中揮什麼作用。其實,真正的兵法要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適合於任何人,只有這樣的兵法才是真正的兵法。
兵法之道
在中國、日本乃至整個東亞,以武為生存之道的人叫兵法家,亦可以稱為武士。兵法是武士的基本之學。
近年以來,有許多人自稱或被別人稱為兵法家,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劍道高手而已。最近一段時間,常陸國kashima和kantori寺院的僧侶們建立了一些道場,他們自稱道場所傳授的知識均來自於神,是神的教誨,並四處宣揚他們的教義,但這也是最近才出現的新現象。
從古至今,文武諸般技藝都被人們稱為「藝能」,視為一種技能。因而,在我們討論「藝能」之時,就不能把討論只局限在劍術的範圍之內。就算是劍法本身,假如僅把它理解為一種劍技,那就很難真正理解劍法的真義了,更別說什麼理解兵法的真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