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第369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第369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012年3月,張一鳴創建的位元組跳動獲得數百萬天使輪投資。

2012年7月1日,位元組跳動獲得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13年9月1日,位元組跳動獲得DSTGlobal、奇虎3601000萬美元B輪融資。

等到2014年6月1日,位元組跳動獲得紅杉資本、新浪微博基金、順為資本1億美元的C輪融資,股份佔比達到20%,短短兩年公司估值直接達到5億美元。

而到了2016年,位元組跳動推出抖音以後,他們就獲得了紅杉資本、建銀國際10億美元的D輪融資,股份佔比達到9%,公司估值達到110億美元。

在這之後,2017年8月1日,位元組跳動獲得GeneralAtlantic(泛大西洋投資)20億美元的E輪融資,股份佔比達到9%,公司估值達到222.22億美元。

2017年12月1日,位元組跳動曾經獲得戰略投資,但是未披露具體金額與投資人。

2018年10月20日,位元組跳動獲得軟銀願景基金、KKR、春華資本、雲峰基金、GeneralAtlantic(泛大西洋投資)40億美元的Pre-IPO融資,股份佔比達到5%,公司估值達到750億美元。

2020年3月30日,位元組跳動獲得TigerGlobalManagement(老虎環球基金)的戰略投資,未披露具體金額與股份佔比,公司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

從百萬華夏幣干到千億美金,位元組跳動僅僅只用了8年的時間!

其公司膨脹的速度,比王皓這個重生者創辦的星河集團還要誇張。

要知道王皓從2005年白手起家開始創業,到如今也快七年了,上個月他才看過自家公司的財報,整個集團公司估值約莫也才千億,而且還不是美元,只是華夏幣。

千億美金,王皓得拍上百部《盜夢空間》才能賺到啊。

不過現如今這位元組跳動能否取得王皓前世的成績,可就不一定了。

畢竟他集團公司旗下的今日頭條APP如今發展的還不錯,相關衍生品也在開發之中,甚至於就連抖音視頻網頁版都已經立項了。

而且相比於位元組跳動,星河集團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擁有大量優質的內容,同時他們集團本身也是個高質量的內容創作者,好製片網更是內容創作的孵化器。

再加上星河集團不缺錢,如今就已經在揮舞著鈔票於上京各大院校和互聯網公司挖人,其發展速度比之位元組跳動那邊還要快,未來究竟如何,還猶未可知呢。

王皓特意打電話關心了一下集團公司【傳媒發行業務群】的發展狀況,叮囑他們一定要重視今日頭條這個項目,同時也要在與樂視合作的時候,多多學習他們運營視頻網站的經驗,為未來自家的視頻APP做準備。

等到分心忙完公司那邊的事情,王皓又繼續投入到了《地心引力》的導演任務中。

時間來到四月份,電影在太空艙內部的戲份都已經拍攝製作完成了,接下來將要拍攝製作的,就是更加困難的太空戲份。

當然,說這部分拍攝製作困難,那是困難在最前期的籌備階段,在這個階段,《地心引力》的視覺特效總監和攝影、美術、燈光、道具等部門,可以說是操心不已,整夜整夜睡不著,就想著該如何解決拍攝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畢竟這還是星河影業第一次拍攝太空電影,而且包括特效在內的幕後班底還全部都是華夏人,沒有一個外國人。

這在國內都算是首次,屬於第一個吃螃蟹,同時也算是完成了華夏娛樂的首個突破。

要知道過往國內拍任何有特效的大製作電影,往往在宣傳時就喜歡標榜自己用的是好萊塢的特效團隊。

像是過去的《蜀山》、《英雄》、《功夫》,近一些的《龍門飛甲》、《畫皮》,還有未來的《大鬧天宮》、《長城》、《西遊伏妖篇》,即便這些電影的部分特效是國內公司做的,在宣傳時也會突出好萊塢特效公司和人員。

特別是某些用來刷金幣的電影,像是那什麼《上海堡壘》,還有陸大佐的《749局》,其演職員表和製作公司裡面,寫的都是好萊塢的特效公司,以及參與過不少好萊塢大片的知名特效人才。

可拍出來的電影,其特效畫面卻是連十年前的電影都不如。

好萊塢特效在國產電影這一塊兒,已經是成為了金字招牌,名氣大於實質。

而星河影業卻偏不如此,他們和國內所有的同行都不一樣,就是要搞特效國產化。

並且他們還偏偏就搞成了。

從王皓第一部具有特效畫面的電影《鯊灘》開始,到現如今,5年的時間裡,星河影業的特效部門可以說是從無到有,一點點搭建並且完善、壯大起來。

到如今,他們集團特效部門的技術實力,在國內來說已經是屬於頂尖層次。

而若是放到國際上,也並不輸好萊塢那些大型特效公司多少。

就比如說上一次拍攝《盜夢空間》,還有這一次拍攝《地心引力》,都給予人不少的驚喜。

像是景恬在第一次拍攝艙外的太空獨角戲時,就吃了一驚。

因為拍攝的現場,竟然是在一個「箱子」里。

當然,按照劇組特效部門的說法,這個「箱子」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立體式光模擬裝置」。

不過劇組中的大家還是更喜歡將其稱之為「光球」,因為其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個空心的大球。

這個空心的大球高7米,有稜有角,細數的話其實是有12個面,算是一個正十二面體。

而組成這十二面體的每一個正五邊形,都是由191個LED面板組成的,每個面板上共設有4096個LED燈。

當這些LED燈亮起來以後,那些個面板就像一個超大的電視屏幕一樣,或者說這本身就和體育館中那種商用的巨大LED屏幕沒什麼兩樣。

遠遠看著,球裡面就像是一個萬花筒,絢爛而多變。

「這是什麼?我們拍特效畫面不是用綠幕嗎?」景恬看著這個巨大的道具,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在她看來,拍攝《地心引力》確實是一件充滿新鮮感的事情,這裡總能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站在她旁邊的張涵宇和劉火華也是同樣的感受,這個片場和其他電影的片場很不一樣,整個攝影棚里就只有那個造型奇怪的燈箱,再加上幾台攝影設備,然後就沒有了。

景恬或許拍攝經歷少,但張涵宇二人也算是待過不少劇組了,像這樣的劇組還真沒見過。以前電影片場需要的那些大卡車和大件道具都不用了,在這裡,他們只需要演員、燈箱、主創、還有一群拿著筆記本電腦的技術人員。

「等你們走進片場,特別是走進那個『光球』里,就會發現新時代的電影製作在設計上有多巧妙了。」

王皓笑著說道,言語間充滿了得意與驕傲。

「這個『光球』里的面板,每一個像素都是一盞LED燈,全都是獨立且受控制的,大概有180萬個,其明暗與顏色都由外面的電腦調控。」

他伸手指了指那些在「光球」邊走動,手裡拿著筆記本電腦的工作人員。

「他們將拍攝現場的場景畫面投射到『光球』內部的LED熒幕上,這樣能協助攝影機打光。

像是一會兒景恬有一個戲份是在太空中旋轉,畫面中會出現地球,而地球的光會照在景恬身上。

這種光源是複雜的,若是採用過去傳統的綠幕模式,拍攝過程中這種光源很難控制,到時候就只能寄希望於後期製作了。

而現在有了這個,無論是想要調整這裡或是那裡的燈光明暗,還是要變一下顏色,我們都不用像以前一樣去把燈搬來搬去了,直接在大屏幕上控制就行了。」

王皓正說著,「光球」內部的那些LED屏幕上,適時出現了地球的影像,配合著其他黑色的屏幕,讓站在這個小球內部的人,彷彿真的身處於宇宙太空中一樣。

「這東西只怕是不便宜吧?」劉火華在一旁有些好奇地問道。

王皓搖了搖頭。

「相比於整部電影的成本來說,製作這玩意的物料費用其實不高。

畢竟這就是個LED屏幕而已,很成熟的技術了,也就LED燈的數量多點。

前年魔都的世博會,我們華夏館裡面不是有個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嗎?這技術其實和那個也沒啥差別。

不過物料成本不貴,不代表這玩意沒有技術含量,它最重要的,還是技術人員對於其光線的模擬調控,和後台畫面素材的合成,這個才是真正要緊的。

當然啦,你們是察覺不到這一點的,這是攝影、燈光和後期特效處理部門需要關心的事情。

對於你們這些使用這個設備的演員來說,它還有另一個更實用的功能。」

王皓將景恬幾位主演領到了「光球」的近處,讓他們能夠更清楚地觀察這個設備。

「除了更好地打光以外,這個設備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能夠讓演員更加容易入戲。

過去拍攝有著大量特效的科幻電影,一般都是採用綠幕的模式。

演員待在全是綠色幕布,或者是綠色道具的拍攝現場,想要把戲拍好,往往就需要有著強大的無實物表演能力。

畢竟沒有外部環境,甚至是對手演員的配合,你得在腦海里想象那一畫面,然後將自己帶入進去,對著空氣說話或是做動作。

這對於很多經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都是很難的,更何況是那些沒經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

聽聞這話的劉火華忍不住點了點頭,他畢業於央戲表演系,也算是科班出身,無實物表演,那是他們平時上表演課的主要內容,對這個的困難之處自然是極為了解。

「而如今有了這個就不同了,『光球』的面板能顯示出諸如太空、宇宙飛船內艙等畫面,演員在光盒裡表演時無需面對綠幕想象畫面,更有身臨其境感。

劇本裡面不是有靠近太空站的戲份嗎?

拍那個戲份,你們人待在『光球』裡面,就能看到太空站離自己越來越近,這個時候需要看著太空站的某一處,或者是伸手去抓一個門把手。

過去用綠幕時,這個鏡頭就只能靠演員自己想象面前有一個空間站,有一個門把手,而現在儘管拍攝現場也沒有這個門把手,但起碼你們作為演員能看到它的樣子了。

另外特效電影的拍攝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導演在現場的時候,因為綠幕的原因,實際上也是不知道演員表演所呈現的最終效果是什麼樣的。

畢竟這電影畫面後期還要再加上特效,有時候即便演員的表演和特效並不怎麼協調,電影都已經拍好了,再重新返工也很麻煩,就只能看得過去就可以了,這就讓國產電影有特效畫面的部分看起來很假。

如今有了這個,我們導演坐在監視器裡面,藉助屏幕播放的事先處理好的特效素材,也能更準確地判斷你們的表演十分合適了。」

王皓對於「光球」的解釋,實際上也只是簡略地說出了它的一部分優點。

真正在拍攝製作電影的過程中,在景恬等人的實際體驗中,才能感覺到這個專門為《地心引力》研發的設備,究竟是有多麼優秀。

果然科技是生產的第一推動力,過去國產電影的拍攝製作,哪裡有這麼高大上的現代化設備。

有了「光球」,星河影業的電影製作部門,也算是鳥槍換炮了。

當然,有優點,自然也就有缺點。

「光球」內壁顯示出來的畫面還是比較粗糙的,這其實也是LED燈本身的缺陷,像素過低,噪點過多。

並且它們會根據角度的不同而突然改變顏色,在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改變還都不一樣,產生的效果還是蠻奇怪的。

相比於傳統的打光模式,有幾次劇組的幕後都必須給LED燈光加柔化才行。

不過劇組的燈光指導和攝影也發現了,很多時候這種奇怪也並非是壞事。

相反,因為燈一多,混在一起,這些LED燈有時候也會呈現更好看的畫面效果,是過往的打光模式所無法做的,這也算是一種意外之喜吧。

反正身為導演的王皓能在監視器上看到演員和太空背景的融合,演員們也因為這個高科技道具更容易入戲。

至於那些問題,「光球」只是輔助,等到電影進行後期製作時,那些LED屏幕所播放的背景,都會通過CG渲染來調整,好讓觀眾看起來會更真實,更像是在太空之中。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娛05,我們的科幻電影宇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華娛05,我們的科幻電影宇宙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9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