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在公益中享受成功(8)
走進汕頭大學,有兩點會給所有來訪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是在整個校園裡,你幾乎找不到李嘉誠的痕迹;另一個就是李嘉誠如果來到汕頭大學,學生對他的愛戴程度,看了會讓任何一個人感動。***當學生們搶著和他握手的時候,能把他一隻胳膊都握滿了。
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你五分鐘,五分鐘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一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是只給兒子5分鐘,這就是大富之後的李嘉誠。
李嘉誠的確放了不少心血在家鄉,沒有任何一個生意比汕頭大學更佔用他的時間,最初10年他每次到汕頭大學都工作直至凌晨兩三點。
李嘉誠回憶說:「幾年前,我去汕頭大學開校董會,市領導安排在飯後會見大群記者,被問及『潮州人以你為榮,你又會否以身為潮州人為榮呢?』回答這個問題不可猶豫,我在兩秒內便回答道:我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會說潮州話也不會有特別好處。潮州人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潮州人『二戰』前多從事米鋪、木材、煤炭、苦力、拉車等工作,近幾十年潮州家庭也著重第二代教育。但是必須記著,身為中國人,事業有成當然應該對家鄉有貢獻,更要有遠大思想,不只中國,甚至放眼世界。」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醫學院及附屬的兩所醫院和一個眼科中心。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中國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
「第三個兒子」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父親因為沒有錢買葯而失去生命的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賺一些錢,去幫助那些被病魔纏身的人,去不斷地展人類的醫療事業。
——李嘉誠
有人說,李嘉誠有兩個事業。一個是拚命賺錢的事業,名下企業業務遍布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僱員人數約22萬名;另一個是不斷花錢的事業,他的投入也足以讓他成為亞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公益慈善家。在接受香港的《亞洲周刊》雜誌的採訪時,李嘉誠甚至將自己一手創立的李嘉誠基金會稱做是心中的第三個兒子。與財富的這兩種打交道的方式和態度就這樣奇妙地統一在了李嘉誠的身上。
體會「花錢」的意義
說起李嘉誠,他的大兒子李澤鉅感慨萬分:「爸爸很懂得用錢,懂得用錢是指他知道生命中,那些事對他重要。他覺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幫助那些較不幸的人,不論在醫療或教育也好,他覺得這樣做可使他感覺得更富有。」
《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而李嘉誠正是通過「花錢」的方式踐行著這一句話,他說:「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於是,他熱心支持內地及香港的教育與醫療事業,多年來各項捐款達30億港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震動了世界,凝聚了中華。汶川大地震后,李嘉誠立刻決定向災區捐款人民幣3000萬元。接著再捐1億元,為所有受災學生支付全部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讓他們儘快復學。與此同時,他名下的基金會迅速派遣近千名受過訓練的義肢技師前往四川,計劃為四川災區受傷的災民全部免費安裝義肢及提供輪椅,預計在兩個月內全部完成。李嘉誠還表示,若災區再有實際需要,他會進行第四輪捐助,只要有最實際和見效的項目,就會立刻去做。
記者問李嘉誠:「您對教育和醫療這些慈善公益的事業投入這麼大,與您幼年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李嘉誠回答道:「童年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戰爭期間,我們一家人來到香港,當時日本人已經佔領了香港了,於是我媽媽帶著我弟弟、妹妹回到家鄉去,香港只有我跟我爸爸。那時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咳嗽。因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我心裡都很難過,但他也根本沒有看過醫生,等到他自己知道嚴重了,才聯繫公立醫院。半年後,在醫藥不夠、經濟困難的況下,他去世了。所以這一段的經歷給我非常深刻的影響,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業可以達到某種程度,我就要為醫療事業做一點事。要牢牢記住,教育、醫療都是最重要的。教育來講,我認為自己也幸運,怎麼樣幸運呢?因為在那一段最困難的時期,我一路都是盡量求進步、盡量搶到多一點學問,到今天這麼多年來,是沒有一天停過的。甚至旅行,我還是帶著要看的書。……我一生中有兩個關鍵時刻。一個是我12歲的時候,一個天真、充滿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見到一個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轉眼之間就變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滿責任感。第二個應該是我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可以說『貧窮,我永遠不會再見你了』,也就是說以後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驟然間你現,財富在一路給你增加,可你有什麼特別快樂的地方?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