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小羅斯福
1933年的上半年,各國都在默默的關注著美國,以羅斯福上任為分界點,前3個月的銀行危機是美國的又1輪恐怖的折磨,連帶著世界各國也遭了罪。
其中最倒霉的莫過於法日俄3國,法國前腳金融爆雷,後腳又受到美國的衝擊,政府再次倒台,不過想來法國人也不大在乎了。
日本「受災」更嚴重,在經濟上,日本經濟主要受中英美3國影響,美國也是重要1環,再加上米騷動引發的各種暴動久久不息,儘管從中國得到了穩定貸款,但政府財政依然不容樂觀。
俄國則是被法國波及,盧布與法郎掛鉤固然幫助俄國走到了現在,並在與布爾什維克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但在大蕭條中,俄國的應對能力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再加上烏克蘭大飢荒,剛剛有希望摧毀蘇俄政權的俄國又有的忙了——
1933年2月,蘇軍發動突襲,成功奪回車裡雅賓斯克,戰局又僵持了下來,但無論是人力物力,蘇軍都到了極限,只能試圖在歐洲掀起新的革命,否則根據地也難以存在。
而在羅斯福上任之後,其對內積極推行以救濟、改革和復興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新政」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實行赤字財政,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來刺激經濟。
相比於胡佛,羅斯福在國會擁有更多的支持者,羅斯福更能博得議員們的信任;
在施政方面,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將1批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律師、專家與學者組成智囊團,徵詢方針政策問題,確保政策的可靠;
而對於國家最基礎的力量,通過「爐邊談話「方式,密切與群眾的聯繫,避免了大規模的恐慌發生;
最後,他還與反對新政的最高法院進行堅決的鬥爭,並成功地改組最高法院。
而在對外關係上,羅斯福很清楚合作的必要性,「睦鄰」政策在羅斯福手中進1步發展,並推行了新的「友好」政策。
前者起於威爾遜,但將其真正落實的是羅斯福,該政策主要針對的是美洲各國,這個政策的實質是在「平等」、「不干涉」等虛偽的幌子下對拉丁美洲進行侵略和控制。
如今,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亟需向外擴展市場。但由於前1時期執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結果,美國同拉丁美洲國家間的關係緊張,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情緒異常強烈,美國對這些國家的留易額也大幅度下降。
在此過程中,英國又因為歐戰而未能抓住這個機會重新佔領美洲市場,最終使得這塊蛋糕落到了中國的口袋中。
南美各國,尤其是智利、阿根廷、秘魯等太平洋沿岸國家與中國關係密切。
南美洲是中國最重要的是銅礦石供應區,智利、秘魯、墨西哥和阿根廷包攬了中國80%的銅礦石進口量。
南美洲也是中國最重要的鐵礦石供應區,巴西、智利的政府也很樂意與中國進行貿易,以此來制衡美國,抵抗美國的鐵礦掠奪。
因為此時西澳洲大鐵礦尚未被發現,澳洲如今的鐵礦預估量僅2.5億噸,探明量不足1億噸,是1個貧鐵國,所以澳大利亞政府是禁止鐵礦出口的。
除此之外,南美各國的農林產出、稀有金屬礦物、硝石等也都是中國所需要的原料,雙方之間的貿易情況自然是非常的好。
但是,左念微很清楚,羅斯福是1個難纏的對手,他如今將美國的美洲外交政策帶回了「門羅主義」的道路,將會大大加深對美洲各國的控制。
在「睦鄰政策」的指導下,羅斯福決定利用「泛美會議」來加深對各國的影響。
19世紀早期,在南美政治家西蒙·玻利瓦爾的倡議下,美洲各獨立共和國於1826年在巴拿馬的巴拿馬城召開了第1次美洲大6會議,又稱巴拿馬大會,這也就是泛美會議的前身。
1880~1914年,美國鼓吹整個西半球地區具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利益,試圖在整個西半球範圍內組建1個國家聯盟。
而在美國國務卿詹姆斯·布萊恩的倡議下,第1屆泛美會議於1889年在華盛頓舉行,1901年在墨西哥召開第2次泛美會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4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上,建立了泛美聯盟,成為1個常設機構,並由美國國務卿擔任常任主_席。
但由於美國在這1時期在拉美採取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拉丁美洲各國對美國的動機抱有懷疑與擔心,所以在20世紀的前30年對美國的建立國家聯盟的想法不太熱心。
又由於歷史文化上拉丁美洲與歐洲大6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拉美國家甚至出現了想通過國聯實行聯歐抗美的趨勢。
1933年12月,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第7次泛美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赫爾代表羅斯福政府首次簽字同意美洲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表示要放棄對美洲各國的「干涉權」,正式宣布了其「睦鄰政策」后,泛美主義在美洲大6重新抬頭。
1934年5月29日,羅斯福簽署了1項條約,廢除了1903年簽訂的允許美國干預古巴事務的「普拉特修正案」,而美國將保留對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的支配權;在墨西哥放棄駐軍的權利;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國佔領軍;在巴拿馬放棄其干涉內政的權利。
當然,不干涉他國內政,這不過就是笑話,這位羅斯福總統倡導「睦鄰」的同時,派了3十艘軍艦前往古巴干涉1933年的古巴革命,1934年美國又通過其訓練的尼加拉瓜國防軍謀殺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諾將軍,大4在支持與扶植拉美地區反動獨裁政府。
在開展外交活動的同時,美國與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增加對拉美各國的「經濟援助」,通過1系列的手段,美國壟斷組織控制了拉丁美洲的鐵礦、銅礦、金銀、鋅及石油的開採,攫取了超額的利潤。
而在對外政策上,美國奉行「友好政策」,旨在追求與各國的合作,保持世界和平,以保證每個能夠獲得安全的恢復環境和貿易。
羅斯福提議與英國和中國改善關係,加深與歐洲的聯繫,並謀求與蘇維埃國家建交。
但是,當面對各國提出的貿易合作時,羅斯福依然保持了沉默,事實上,羅斯福在他1933年的就職演說中就已經告訴了所有人:「我將不遺餘力,通過國際經濟重整來恢復世界貿易,但是我們自家門前的危急狀況不能排在世界貿易狀況之後」,直接了當地讓經濟會議的與會者知道,若他國擬定的經濟復甦計劃不利於美國,他將全面抗拒。
相比於胡佛,羅斯福顯然更難糊弄,儘管代表赫爾1再強調協議是暫時性的,並且充滿允許美國日後反悔的有利條文但他們的努力嘗試最終還是沒有改變羅斯福的決定。
美國不願意簽署任何有關貨幣的短期或長期協定——
1933年6月,正在北大西洋的遊艇中度假的羅斯福發表了聲明:「考慮到1931年和1932年的情況,我認為任何1項不明確的協定都會在我國引起不必要的擔憂,這樣的風險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什麼叫不明確呢?
難道要在你美國開會,然後簽署你美國提出的協議才「明確」嗎?
羅斯福否決協議的決定引發了與會各國的廣泛的批評聲浪,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表示擔心「羅斯福的決定將破壞經濟會議的成果」。
1933年6月22日,在倫敦的正式會議上,法國幣制調查委員會特派報告員喬治·博內則直接「氣炸了」,在會場內大聲痛罵羅斯福和美國代表,稱這是對世界的犯罪。
即便是涵養比較好的中國和德國代表也面色難看,美國代表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也只能向在場的眾人不斷的解釋,但羅斯福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目前的會議成果與美國國內脆弱的情緒相比,孰輕孰重,羅斯福顯然是能夠分得清的。
但是,羅斯福依然與各國做了1個君子協定,約定了將在不久的將來召開關稅會議,但由於此前的兩次經濟會議的失敗,各國對於美國的信心實在有限。
但是,羅斯福推行的「友好政策」在1定程度上改變了各國的看法,新的信任正在構築。
在拒絕了該協議之後,羅斯福仍專心於自己的新政,結束度假后,羅斯福回到了政府,此時,《緊急銀行法》、《聯邦緊急救濟法》、《農業調整法》、《全國工業復興法》等1大批法案的實行開始阻止美國的衰落。
維持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對外貿易,限制農業生產以維持農產品價格,避免農場主破產,規定協定價格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競爭,制止企業倒閉......
1系列法案和應對措施的通過和推行的過程充分的展現了羅斯福的魄力、政治手腕以及其所領導的政府的效率。
「強權是手段,不是目的」,強人能夠創造奇迹,前提是這個強人本就明白這句話,並能夠做到言行如1,而羅斯福正是1個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