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第八章撥開重重迷霧探究軍事內幕(2)
當時牧野之地也是武丁始都朝歌郊外的農畜牧業基地之一。***那麼據《括地誌》記載:「衛州城,故老雲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這說明今天的河南省衛輝市轄區屬古牧野之地。《荀子·儒效》記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旦壓於牧之野。」說明了今天的河南省輝縣市的百泉是武王伐紂之師在戰爭前夜的休整宿營地。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有記載說「自朝歌南至清水」的文字。專家認為古牧野之地與今天新鄉下轄的四區八縣大體相當。
從種種資料顯示,牧野之戰確實生在今天河南省新鄉城區之內。
第二節孫武到底有沒有著《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總共13篇,基本上是以權謀為經線,以戰爭的一般進程為緯線來謀篇布局,內容涉及戰爭中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布局,享有「東方兵學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經」等美譽。
它是一個智慧的寶庫,這裡面有著華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它超越了戰爭和有限的空間對抗形式,拓展了人類智慧的領域,其哲學意蘊早已超越了軍事的範疇,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歷來都受到兵家的重視,據說拿破崙戰敗后還曾為沒有早日得到此書而後悔。宋朝以後被列入了《武經七書》之,在唐初傳入日本,近代以來又傳入歐美,翻譯成多種文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點軍校將《孫子兵法》列為教學參考書,美國教授戰略學、軍事學課程的大學,特別是軍事大學,都將《孫子兵法》列為必讀教材和必修課。美國國防大學將《孫子兵法》列為主修戰略學的第一課。在中國現今,《孫子兵法》被廣泛地運用到政商兩屆,甚至人人都能背誦兩句《孫子兵法》的名,可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孫子兵法》從漢代開始一直認為是孫武所著,但在宋朝以後,陸續開始有人提出異議,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孫臏所作說」,那麼《孫子兵法》到底是何人所做呢?是孫武還是孫臏?還是另有其人?
歷史追蹤
少年的孫武曾在齊國生活,而那時齊國內部矛盾重重。齊國新舊勢力的鬥爭和孫書的軍功貴族出身,這給孫武接受軍事素養方面的教育創造了機會,使他有機會學習積累了廣泛的軍事理論知識,為他後來的兵法研究、著述兵書,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前532年夏,齊國新舊勢力之間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裝鬥爭。此事史稱齊國「四姓之亂」。之後,孫武離開了齊國,到南方新興的吳國居住。從此孫武一生的事業就在吳國展開了。
孫武來到吳國后,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著成兵書13篇;一方面結交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因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兩人結識后,十分投機,結為密友。不久伍子胥與吳公子光結為好友。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闔閭即位,他勵精圖治,決心使吳國擺脫長期以來受楚國欺凌的處境,成為一個與中原各國平等的強國,因此闔閭求賢若渴。因為闔閭制定了一系列體恤百姓的政策,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伍子胥深知吳王闔閭對人才的渴望,於是向吳王多次舉薦孫武。吳王決定召見孫武。經過與孫武交談和對他的考驗,吳王最終決定重用孫武,任命其為上將軍。孫武的軍事生涯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解讀真相
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北宋時期註釋《孫子兵法》的名家梅堯臣。南宋的葉適也推測《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所為,其得用於吳者,其徒誇大之說也」。在梅堯臣和葉適等人的影響下,陸續又出現了不少懷疑之說,影響較大的是「孫臏所作說」,主要是近代的一些中國和日本學者,他們認為,漢代人所說的孫武不見於先秦古書,疑點很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關於《孫子兵法》的成書年代和作者也有爭論,通行的看法認為,《孫子兵法》為孫武草創,但最後整理成書的是孫臏。終於在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它證實了《史記》關於《吳孫子》和《齊孫子》從漢初就各有其書的記載,澄清了歷史上這一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