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領導延安文藝運動(2)
**同文藝工作者交往的態度是極其認真的,從不敷衍了事。有一次,作家蕭軍向他反映,有幾位作家來延安時間已不短,你是否同他們見見面。**一口答應。第二天傍晚,他來到蕭軍住處,因事先沒打招呼,只有艾青來了,羅烽、舒群外出,沒能見到。**並未就此作罷。翌晨,他派通迅員送去一信:\"蕭軍同志:昨晚未晤羅舒二同志,此刻不知他們二位及兄都有暇否?如有的話,敬請於早飯後惠臨一敘。\"結果,這天上午幾位作家及夫人們都被他請來見面,一直談到中午,並留吃飯。有位作家年輕孤傲,第一次來延安是順路經過,不想驚動大人物。**的秘書前去徵詢會見日程,被他婉謝絕。**獲悉后,毫不在意這種態度,抽空主動登門拜訪,使那位作家十分內疚。由於**不拿架子,誠懇待人,文藝工作者喜歡與他接近,向他反映意見,傾訴衷腸。延安時期,**與文藝界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繫網路,這對於他開展調查研究,掌握有關動態,及時解決文藝隊伍中出現的問題,是極為有利的。
二、親自參與,設立機構。延安文藝隊伍的組織機構建設是在黨中央和**的關心、指導下進行的,**曾在《文藝突擊》、《山脈文學》、《大眾文藝》刊物創刊、改版時親筆題寫刊名,予以鼓勵和支持;曾具體幫助籌建西北戰地服務團、抗戰文藝工作團、民眾劇團等文藝單位。**還親自擔任過文藝團體的起人。1938年4月初,在一次《血祭上海》劇的座談會上,有人建議創辦藝術學院,**當即表示贊同,並聲願意用最大的力量給予幫助。不久,便布了由起人**、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7人聯署的《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一文,闡明了設立\"魯藝\"的原因、宗旨和任務。以後,**多次去\"魯藝\"講話,作報告。\"魯藝\"成立一周年紀念時,**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兩周年紀念時,題寫了\"魯迅藝術學院\"的校名和\"緊張、嚴肅、刻苦、虛心\"八字校訓。在黨中央和**的直接關懷下,魯藝建成延安第一所培養各種高級和中級文藝人才的學院,出色地為各地輸送了大批文藝幹部。
三、鼓勵創作,提供條件。**大力倡導文藝工作者面向生活,進行創作。他不僅作一般號召,而且還想方設法為他們大開綠燈,提供方便,創造有利條件。丁玲剛到陝北,**問她幹什麼,她提出要當紅軍。**立即安排她隨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政治部副主任楊尚昆奔赴前線。丁玲到隴東前線后,跟隨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左權為軍團長)活動,寫下了《記左權同志話山城堡之戰》一文。1937年2月,**又寫信給軍委後方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委派丁玲擔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丁玲說:\"這是多麼難得的好條件啊!我實在應該從這裡開步走,好好當紅軍。**教導我先要認識人,一個個地去認識。我在政治部當了一個月的副主任,那裡的團長、政委、主任同我朝夕相處,我至今仍然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這一個月的經驗,卻在我以後的工作中產生了影響。\"
1937年9月22日,第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從延安出。臨行前,**於9月4日給八路軍太原辦事處主任彭雪楓電,告知:此間組織戰地服務團,丁玲為主任,共50餘人。決定由延安過河,經吉縣、太原到紅軍服務。請交涉沿途通過事宜。9月8日又去一電,說明西北戰地服務團動身時間和行程,要求派人攜通行證到吉縣來接。1938年5月,抗戰文藝工作團組成。**約劉白羽等人談話,並親筆寫信,以他和總政治部主任譚政的名義通令八路軍所屬各政治部: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派去抗戰文藝工作團一組計5人,由劉白羽率領,經榆林、晉西北赴戰區各地考察,搜集材料,建立通訊網。敬希接洽,並予以幫助。西北戰地服務團和抗戰文藝工作團在**的精心周到的安排下,工作順利,收穫甚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