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1)
第一篇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小說之名,昔者見於莊周之雲「飾小說以干縣令」[1](《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桓譚「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2](李善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后之小說近似,然《莊子》雲堯問孔子,《淮南子》雲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則此小說者,仍謂寓異記,不本經傳,背於儒術者矣。後世眾說,彌復紛紜,今不具論,而征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3],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
[1]。語見《莊子·雜篇·外物》。
[2]。桓譚(前?—56),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詩《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3]。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
·002·
復先後使劉向及其子歆[1]校書秘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漢書》[2],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可觀者九家」[3],小說則不與,然尚存於末,得十五家。班固於志自有注,其有某曰云雲者,唐顏師古[4]注也。
《伊尹說》[5]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6]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7]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8]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9]六篇。(見《春秋》,其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1]。劉向(約前77—前6),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於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別錄》。劉歆(?—23),劉向之子,官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受詔與父領校秘書,撰成《七略》。《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
[2]。班固(32—92),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官蘭台令史。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
[3]。「可觀者九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
[4]。顏師古(581—645),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侍郎、秘書少監。精於訓詁,以注《漢書》著稱。
[5]。《伊尹說》,已散佚。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6]。《鬻子說》,已散佚。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後裔熊繹於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7]。《周考》,已散佚。
[8]。《青史子》,周青史子撰,已散佚。青史子,青史系複姓,古代史官。
[9]。《師曠》,已散佚。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
《務成子》[1]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宋子》[2]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黃老意。」)《天乙》[3]三篇。(天乙謂湯,其殷時者,皆依託也。)《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
「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
未央之術。)《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
黃車使者。應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