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1)
第一節知行合一
什麼是與人為善?舜在年輕時,在雷澤湖邊,看到很多打魚的年輕人,都選擇好的地方捕魚;而老弱之人無法與他們相爭,只好到急流淺灘之處捕魚。
舜生憐憫之心,也去捕魚,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人看。他看到互相爭執,不相禮讓,不說他們的過失;偶爾見有互相謙讓,他就大加讚揚。
這樣過了一年,由於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禮讓。舜有大智慧,為什麼不用教開導大眾,而以身作則?因為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自己做不到,沒有人相信。
稻盛和夫先生是如何在自己的企業中傳身教,知行合一,如何讓全體員工都明白並踐行「業精於勤荒於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何遠離偽私放奢之患,克己復禮存仁,這一章將為其逐一揭開神秘面紗。
稻盛和夫先生在企業中推行的「稻盛哲學」,其實道理都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對大多數人而,這些內容和詞句早在少年時代就耳熟能詳,但對今天的學習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我們看到這些東西,第一反應往往是輕視、不以為然。
這個世界上的學問分兩種:一種是知的學問;一種是行的學問。所謂知的學問,就是知難行易的問題,比如小偷開保險柜的箱子,知道密碼很困難,但是一旦知道了密碼,開箱就很容易。所謂行的學問,就是知易行難的問題,比如稻盛先生所講的六項精進,大凡涉及個人修養方面,通常都屬於這一類型。
正因如此,稻盛先生才會說:「重要的不是把名名訓裝裱在鏡框之中,高懸於家壁之上,而是落實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他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堅持在生活、工作中踐行那些理念。
稻盛哲學本質上不是知的學問,而是行的學問。稻盛和夫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知行合一。稻盛和夫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實踐的,而且是提高心智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就是「精進」——竭盡全力拚命工作。
而在六項精進當中,稻盛和夫又特別把「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放在第一條。他說:「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換句話說,就是要不遺餘力地投身於工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取得企業經營的成功或人生的成功。」「不願勤奮工作,只想輕鬆舒服,那麼企業當然經營不好,美好的人生也無法實現。」
在稻盛和夫眼裡,拚命工作不僅是事業成功與人生美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自然界所有生物被賦予的義務。比如,在環境嚴酷的沙漠里,一年僅會下幾場雨。有些植物乘著下雨的時候,迅速地芽、長葉、開花、結果,然後枯萎,生命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周。它們把種子留在地表,以待來年下雨時再次芽,儘管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周,但能不斷繁衍下來。
稻盛和夫不僅是這樣認為的,更是這樣做的。他27歲創辦京瓷,雖然一開始對經營一竅不通,但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不能讓公司倒閉,不能讓支持他的貴人蒙受損失。
因此,他拚命地工作,常常從凌晨干到深夜12點,甚至到次日凌晨。剛開始的時候更是身兼銷售與技術的重擔,經常是白天出去跑業務,晚上回來做研。他不僅要求自己這樣,也要求公司的員工們如此。
由於長期加班加點,員工中傳出這樣的聲音:「照這樣拚命,身體能吃得消嗎?」
於是,他召集幹部開會,說道:「我雖不太懂企業經營是怎麼回事,但可以把經營比作馬拉松,是長距離、長時間的競賽。我們是初次參賽的非專業團隊,而且起步已晚,包括大企業在內的先頭部隊已跑完了全程的一半。反正我們是無經驗、無技術的新手,出又晚,倒不如一上場就全力疾馳。」
接著又說:「大家會說,這樣蠻幹,身體會跨。說得沒錯,要用百米賽跑的速度,一口氣跑完馬拉松全程,當然不可能。但新手遲又慢跑,就更加毫無勝算,我們至少得儘力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