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意識隨想篇(4)
不同的信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及群眾所具備的素質差異,對一個地區、一個村落,一個家庭乃至一個人的人生影響是何等的觸目驚心,現實中活生生的事實,給人以啟迪,耐人尋味,教人深思。
「娘娘廟」棄舊更名「新華村」
古廟會雖過被賦新內容
經濟較達的安村鄉新華村,地處安孟公路中段,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全村五個小組分佈在兩個自然村,共有1600口人,2000畝耕地,30多名黨員,群眾思想文化素質高,不聽邪說,不信歪理,民風淳樸,秩序良好。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密切團結,躬身務實,帶領全村群眾扎紮實實抓生產,轟轟烈烈搞經濟,人均收入直線上升。1996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成為安村鄉批小康村。黨支部村委會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組織,黨支部1997年被西安市委命名為基層先進黨支部。
新華村原名娘娘廟,每年古歷二月十五日的古廟會,方圓數十里善男信女數萬人朝會叩拜,燒香敬神,祈求風調雨順,世態平安,生活美滿。但無奈天不作美,神不靈驗,新中國成立前生活的饑寒交迫尚且不說,新中國成立后至生產責任制前農民群眾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但經濟生活仍受饑寒之苦,有道是「戶口關係在藍田,糧油關係涇(涇陽)、高(高陵)、三(三原)」拉櫞販檁,拆房賣家產換糧糊口司空見慣,攜老扶幼外出討飯沒人笑話。60年代「革命」口號高於一切之時,「娘娘廟」與時代主調格格不入,相去甚遠,隨更名「新華村」,喻示新中華革命之村,但苦於計劃經濟時代,不信神鬼,缺吃依舊。群眾迫於生計做門窗、箱櫃賣錢換糧,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長個「疤疤」,被挖個「痂痂」,生活清貧困苦依然,老人婦女們迫於生活,求神拜佛燒香祈禱活動不曾間斷。
1982年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猶如強勁的東風,給新華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計劃經濟時期迫於生活所學的手藝特長得到充分施展揮,土地潛力得以充分挖掘,農民不僅可以自主生產,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勞動力,口糧問題徹底解決,生產力充分解放。青壯年農民三人一撥,五人一夥利用各人一技之長走南闖北,割沙、做傢具、搞販運,掙錢創業打天下。自責任制實行以來,聰明勤勞的新華村人如魚得水,經濟蒸蒸日上,人人有手藝,家家有生意,戶戶有存款,十萬元以上存款戶不下半數,新樓房鱗次櫛比,摩托彩電大為普及,冰箱電話不算稀奇。生活現代氣息濃厚,住房要寬敞,飲食論營養,穿戴講漂亮,生活趕時尚,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名副其實的「新華村」。
新華村作為小康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也走在前列。老太婆們仍然有少數燒香的,但村上46歲年輕的支書王買良及其一班人及時給予勸導、教育,使燒香敬神的人明顯減少。
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還賦予本村千年古會以健康向上的新內容。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村上利用古會之機,印橫幅、貼標語、做廣告,鼓勵群眾做生意,展經濟且年年有成績。每隔一年有一次更大的活動,所需的兩萬元以上的費用主要靠本村在外做生意的大戶籌措,唱大戲、開大會,用以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傳遞經濟信息,表彰村裡致富帶頭戶、示範戶、勞動能手、五好家庭、好人好事等,並對為古廟盛會捐款多的私營個體企業做廣告、搞宣傳。這樣不僅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而且推動了本村及周圍村的經濟展。隨著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年輕人的思想境界、認識水平也在提高,他們不信神,不信邪,崇尚知識,熱愛科學,他們深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不能平地起。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栽植蘋果400畝,現有300多畝已受益,且效益顯著,村裡有手藝的男勞外出打工做生意,沒一技之長的婦女則成群結隊利用農閑之機去韓城縣摘花椒。到禮泉縣卸蘋果。全村上下一派爭先恐後、勤勞致富的喜人景象,正如支書王買良所概括的,新華村現在是:「村裡經濟蒸蒸日上,物質生活比較富裕,精神生活相對充實,居住條件逐年改善,健康程度日益提高,公益事業逐步展,社會治安一貫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