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順其自然莫妄為(6)

9.順其自然莫妄為(6)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完善了,才能讓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國家安定繁榮;推而廣之,達到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說《大學》是指導人實現政治理想的啟蒙書,那麼《中庸》便是指導人實現完美修養的啟蒙書。《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現在「中庸」和「誠」這兩個範疇上。

何謂「中庸」?「中庸」並不是「中立、平庸」,而是「執中、中和」的意思。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緒為「中」,表現出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展,其主旨在於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功夫。

在儒家思想體系里,政治和倫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是,從論述的角度出,兩者卻有不同的著重點。

《大學》比較通俗平易,強調各種倫理規範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意義,實踐性很強;《中庸》比較高深微妙,把這些倫理規範提升到了天人關係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強。

《大學》和《中庸》都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代表著作,長處都在於方法明白、條理清楚。數千年來,這兩部著作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初窺儒家之門的必讀書目。

◎大學(一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1]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養自己的身心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獲取知識。

[4]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國家四分五裂,諸侯爭霸。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母守節沒有改嫁,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便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有模有樣。孟母聽說后,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了。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人們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響了孟子。因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張被動和逼迫的教育。他認為,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這本來的善性充分揮,因此提倡自覺自的教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順其自然莫妄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