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順其自然莫妄為(5)
這件事被後人傳誦下來,於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此外,「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的故事,講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學好問,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計地弄明白。孔子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參也魯」,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質樸、憨厚。孔子曾問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樣能做到「一以貫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非常滿意,認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傳。
作為後入門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學說比孔門其他弟子的學說成熟得晚,但他沉穩的性與不懈的堅持,又使得孔子的學說得到了豐富與展,比如「孝」與「禮」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時期揚光大的。他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除了主張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外,曾子還十分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他認為個人的修養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提出了「修齊、治平、省身、慎獨」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他說:「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盡心力去幫助別人了?是否對朋友真誠相待了?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溫習了?」
和孔子一樣,曾子也是主張積极參与政治的。他認為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所以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為官。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樣,充滿坎坷。
此時,他想起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把自己的主張應用於政治,也就是參與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於是,他退居故里,專心講學,晚年仍堅持踐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書、病中教徒、守禮至終三件頗具影響的事。
曾子離世前對弟子說:「君子愛人,是要成全別人的美德,而小人愛人,則是沒有原則的寬容,我能夠合合理地死去,還能有什麼奢望呢?這就足夠了。」
一代「宗聖」曾子,在留下他對老師的敬仰和《大學》《孝經》等儒家傳世經典后,就這樣故去了。
到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儒家學派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世儒家將他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並稱為「五大聖人」。
◎《大學》《中庸》里的生存智慧
《大學》和《中庸》都是《禮記》中的文章,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
《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
《中庸》同《易經》相似,但是沒有《易經》影響大、涵蓋面廣。宋朝以後,它逐漸成為儒家學者的研讀重點,很多儒學、理學的概念和命題都出自《中庸》。許多思想家也都堅持「中庸」的信條,開始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問題。
這以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為主要代表。他們兩兄弟竭力尊崇《大學》《中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加之後來,南宋哲學家朱熹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直至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後人將《大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之道」的總綱,意思就是,做治國安邦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於,提倡和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為奮鬥目標。
「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有關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是一步步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