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章.「苦寒」之地,俄羅斯故事(1)
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於彼得堡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曾經在二戰服役,後來在一間生產火車車廂的大型工廠里做工人,母親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一直從事手工勞動。普京一家居住在彼得堡一座五層高沒有電梯的公寓樓里,每天上學走出大樓的時候,他必須踏過成群的老鼠。家族中唯一值得一提的人是他的曾祖父,曾經為列寧和斯大林做過廚師,但是這沒有給這個家族帶來任何特殊地位或者權力。幼年時的艱苦經歷,給普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美國政治家基辛格曾提到,普京的統治完全不依賴個人魅力,他的能力是冷漠、高智商、果斷和俄羅斯民族主義的結合。
普京自2000年以來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后,先當總統后當總理,之後再當總統,並拒絕用西方民主和資本主義市場做「休克」試驗,主要是鑒於20世紀90年代蘇聯崩潰之後,休克療法帶來的混亂差點吞噬了俄羅斯。
普京沒有選擇開放俄羅斯、揮其橫跨歐亞大陸的軟實力潛能,而是走上了先軍之路,幸好俄羅斯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使他有資本這樣做。俄羅斯所擁有的,就是地理。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第二大煤炭儲量和第八大石油儲量,其中大部分在西伯利亞西部,介於烏拉爾山脈和中西伯利亞高原之間。除此之外,西伯利亞東部的山脈、河流、湖泊蘊藏著龐大的水電儲備。在普京第一任總統任期的7年間,俄羅斯能源收入主要用於擴軍,軍事預算特別是空軍翻了兩番,自此俄羅斯軍事預算一直水漲船高。如前所述,俄羅斯除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外沒有明確的地形邊界,因此俄羅斯社會「深層次軍事化」。?
普京上台不久,曾向歐洲示好,表示願意加入歐盟。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評價說:這就像一頭熊跳進浴缸,不僅洗不成澡,而且還會把洗澡水都排擠出來。歐洲這個浴缸再大也容不下俄國,普京後來還提議讓俄國加入北約。而北約正是為了遏制蘇聯而建立的軍事同盟。這些提議很可能是權宜之計,或者是示好的姿態,沒有實質內容。總的趨勢是,雙方的關係越來越不友好。北約東擴、顏色革命、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計劃都是為了制約俄國。2008年8月,俄國與喬治亞的短暫衝突,結束了俄國與西方之間展親密關係的可能。
俄羅斯的地圖在亞洲蔓延,而俄羅斯的人口地圖,卻心向歐洲。在歷史上,俄羅斯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是同一西方文化範疇,是它在歐洲東部的一個分支,但是又有不同。俄羅斯人是歐洲人中氣質和性格相對另類的一路,受東正教和拜占庭文化的地緣政治影響,俄羅斯文化氣質有更注重道德、精神的一面,有理想,強悍,勇於犧牲奮鬥。
古時候,東斯拉夫人處於歐洲大陸北部相對寒冷和封閉地帶,缺少西歐接近東西方商路和接受先進的東方文明輻射的那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地緣條件,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歐洲人開通了一條通向東方貿易的大陸通道,而基輔正處於這條商路上。由於十字軍東征,西歐國家通過地中海同東方建立起直接聯繫,因而使通過基輔的「從瓦藍人到希臘人之路」失去了作用,古羅斯國即而衰落,在12世紀解體。羅斯失去了與東方的貿易聯繫以後,又開闢了諾夫哥羅德作為通向西歐的貿易通道,與此相聯繫,莫斯科作為連接商路的樞紐開始興起,成為近代崛起的政治中心,18世紀才向西遷都彼得堡。
從13世紀30—40年代開始了蒙古人對羅斯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同一時期,西歐正遭遇長達兩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大飢荒和兵連禍結的社會經濟危機。為擺脫這場大危機,西歐國家從15世紀末開始通過動殖民戰爭和大航海進行海外擴張。而羅斯遭受蒙古人的長期統治,也經歷了一場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東西歐幾乎同時通過地緣政治擴張來找到了擺脫危機的出口。
西歐是海洋國家,一開始就能向非洲和美洲擴張,之後轉向東南亞,都得益於海路;俄羅斯是內陸國家,出海口成為地緣政治的生命線,沙皇俄國於是先後向西、東兩個地緣方向擴張。向西是通過動對波蘭、瑞典、立陶宛和克里米亞的戰爭,打開波羅的海的門戶,追趕西方文明,向東則越過烏拉爾山(1581年),一直打到太平洋東岸和黑龍江,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控制東方」),這是從俄國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也稱伊凡雷帝)就開始的事業。由於西歐先於東歐崛起,沙皇俄國向西方的擴張受到限制,並一直承受著西歐資本主義模式帶來的巨大地緣政治壓力。18世紀俄羅斯開始推進「西化」,大力引進西方文明,「上流社會、教育系統都嘲笑自己本民族最健康的東西,貶低自己『落後的』農奴制下的人民。拿破崙的入侵,實際上是他在1812年聯合起來的整個歐洲的入侵,使俄羅斯『文明』社會部分地清醒過來。」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認識到由於俄羅斯規模巨大和強悍,西歐列強無法像對待非洲、印度和中國清政府那樣攫取好處,因此俄羅斯與西歐的地緣政治關係具有對抗性。這種觀點經過20世紀歷史證明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