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邊界風雲,蒙古(1)

3.第二章.邊界風雲,蒙古(1)

「一幅巨大的海報、血紅色的列寧像,立在市中心,……不遠處還有斯大林的雕像。」這是英國記者貝克(jasperbecker)曾在《遺失的國度:現蒙古》一書中,提到蒙古都烏蘭巴托1989年的場景,「似乎從斯大林逝世起,蒙古的時間就停止了……成吉思汗的蹤影全無,即使在官方的歷史博物館里,也沒有任何提及他的地方。

「這座城市裡,市場、私人商店、飯館,什麼都沒有。……最奇怪的是,沒有絲毫喚起過去記憶的東西。」

約有70年時間,蒙古一直生活在北方大國蘇聯的陰影下。直到1990年,它才開始向外界開放。

而到了2012年10月,烏蘭巴托拆除了位於市中心的最後一尊列寧(vladimirlenin)銅像,當銅像被裝上平板拖車拉走時,數百圍觀者中有人向塑像丟鞋子。列寧銅像一度是蘇聯在蒙古強有力的象徵。

蒙古國在亞洲所處的地緣政治位勢是一把雙刃劍,它北上可截斷俄羅斯的東西聯繫。俄羅斯東西相距太遠,這使得它的中間部分顯得特別脆弱。在這個脆弱地帶分離出一個小國,猶如在俄羅斯的軟腹下加了一層護墊。

1921年,隨著蘇俄紅軍進入外蒙古,繼而外蒙古宣布「獨立」,從此,蘇聯勢力就穩固地紮下根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談中,蘇、美、英三國同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條件是要求中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筆交易實際是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

由此,被硬切出來的蒙古對中國的北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它在蘇聯將其安全邊界大大向中國方向南推的同時,也壓近了中國北方邊界與中國都北京的距離:由蒙古南下可迅速抵進中國的都重地,威脅中國政治心臟的安全,並由此切斷中國東北與新疆地區的聯繫,強化那裡的分離傾向。

蒙古與大海隔絕,成為一個在內陸且在中俄兩大國「合圍」中存在的國家。由於蒙古境內沒有出海通道,其所能倚仗的大國就不能是遠在天邊的西方國家,而只能是近在眼前的中國或俄國,其外交傾向只能遵循中俄關係及其力量對比的變化。

蒙古國都烏蘭巴托的蘇赫巴托廣場附近,有一幢被鐵絲網圈起來的紅色小樓,稱「大清洗紀念館」,它曾為蒙古國第二任主席、第九位總理根登的住宅。1993年被改造成紀念館,而根登本人則死於30年代的大清洗。

由於蘇聯直接指揮製造的大清洗,留下的檔案文獻很少,蒙古大清洗確切的死亡人數,目前尚無定論,遇難人數有著從3。6萬至10萬人不等的版本。蒙古歷史學家木汗達萊·仁欽為蒙古大清洗調查委員會負責人,仁欽自1992年之後開始調查,根據埋屍坑和直接間接證據的挖掘況,以及對人口檔案的研究,應有10萬人死於大清洗;3。6萬的數字,學者普遍認為被低估。蒙古當時的人口總數不過70餘萬。

蒙古總理根登,是大清洗政策的執行者之一,但他又是大清洗的受害者。他是唯一一個當面反對斯大林的人。1930年代初,根登因在鬥爭中緊跟斯大林而受青睞,政治上平步青雲,1932年被蘇聯指定為總理。1933年大清洗之初,他遵囑照辦斯大林的旨意,但到了1934年以後,斯大林的指令與根登內心深處的宗教信仰、覺醒的良知愈不可調和,最終劍拔弩張。

斯大林多次催逼根登要在1937前全面清除宗教階層,這道命令觸碰到根登的感底線,但他不敢公開違抗,只能對命令陽奉陰違。由於他的消極抵制,致使這一任務被延期兩年。根登很快喪失了的斯大林的寵信地位。

1935年末,根登再度來到莫斯科,斯大林再次指責根登沒有遵照他的指令行事。後來,根登在蒙古使館接待處公開咒罵斯大林,高喊「你這該死的喬治亞人,你已經快成為俄國沙皇了」。據稱,根登奪過斯大林的煙斗,摔碎在地,然後把桌子板登砸個稀爛。在座者全部瞠目結舌,他們都明白,這意味著根登政治生涯的終結,也意味著他的生命也已走到盡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二章.邊界風雲,蒙古(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