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有兄弟,天地寬(3)
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閑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后,大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后,垂頭喪氣地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屈。惠帝聽了之後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那麼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上不斷叩頭謝罪。
漢惠帝叫他起來后,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
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
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
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
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
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
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后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他死後,百姓們編了一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漢書》在寫到蕭何、曹參的故事時,班固這樣感嘆道,蕭何和曹參,二人都不過是秦朝的小小刀筆吏罷了,在當時都是碌碌無為的,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後來跟隨劉邦,才建立了不朽功勛。誰能看出,兩個小小的地方幹部,竟有這等見識和本事!在旁人看來,劉邦雖然一副無賴相,卻於眾生中識得蕭何、曹參,並且大膽使用,真是不簡單。
劉邦識人用人的過人之處還不僅僅在此。且不說他對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的重用,他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上不得檯面的常人、庸人、小人、閑人的同鄉朋友的使用,就常出人意料,又盡得其宜。他得天下,難道僅僅是天意?
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後來遷到了沛縣。他原來靠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還經常給辦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也參加過軍隊,做拉強弓的武士。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建漢后,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後封為絳侯。他先後俘虜相國一人,丞相兩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兩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功赫赫。
《漢書》說周勃還是百姓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很樸實,甚至都有點木訥的人,誰能看出他是國之重臣呢?但劉邦可能正是看中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這一點,對他很信任,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託他去辦,並預「安劉氏者必勃也」。後來的事實也正印證了劉邦的預,所以說劉邦真知人也!不過周勃一點也不喜愛文學,對儒生也不講什麼禮節,每次找儒生說客來談事,總是朝他們大聲喊:「有什麼話就直說!」
周勃後來病死,謚號為武侯。一年後,文帝又封他的兒子周亞夫為條侯,以示繼承周勃的爵位。周勃之子周亞夫也是一位威震三軍的名領,歷史上有名的「細柳慰軍」,就是讚揚他治軍嚴明,連皇帝慰問時也不讓隨便進軍營。所以文帝臨終時告誡太子劉啟,如有緊急之事,可以讓周亞夫領兵出征。這可謂子繼父志、兩代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