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定義(1)
先,由於人們普遍對術語的使用混淆不清、模稜兩可,因此關於本題的討論就變得十分複雜。***
用於描述金融、工業以及商業混亂的名詞包括恐慌(panic)、危機(crisis)和蕭條(depression)。多數況下,以上每個詞都可以適當地用於描述另一個名詞所代表的經濟現象。在實際提及金融及工商業時,這些詞通常會以對應的形容詞形態出現。
名詞
恐慌(panic)
恐慌是指「突性的驚恐,尤其是指莫名的突性驚恐」[出自《韋氏大詞典》(webster)。],也指「一種突性、非理性且不可抗拒的恐懼,尤其在大批人同時受到其影響的時候」。[出自《標準詞典》(standarddictionary)。]
談到貿易或金融行業時,恐慌是指「一種誇大的恐懼,如某個具有影響力的銀行經營失敗,或一起嚴重的商業詐騙被公開而引金融危機時,這種恐懼佔據了該交易圈,從而激起普遍的不信任感,促使人們採取緊急而極端的措施來確保不受到潛在的損失,通常會引廣泛的金融災難,儘管最初只是恐懼而已」。[出自《世紀詞典》(centurydictionary)、《伍斯特大詞典(worcester)、克萊伯《英語同義詞詞典》(crabb』senglishsynonyms)。]
「恐慌」一詞確切地描述了一種在短期內盛行的趨勢:在該時期,也許真實況的確嚴重,但普遍的緒激動和擔憂使這種況變得更糟。在信息和組織技術與日俱進的況下,我們卻不能不說,社會在較長的時期里更容易受到「突性驚恐」或「誇大的恐懼」的打擊。
危機(crisis)
危機通常是某個「決定性的點或時刻,是一個轉折點、關鍵時刻,會帶來決定性的轉變」。[出自《伍斯特大詞典》。]
在危機中「任何事件的高度緊張狀態,隨後會產生突變」。[出自克萊伯《英語同義詞詞典》。]
「事件生的狀態,在該時刻會產生決定性的變化,無論是好轉或是惡化,都會立即逼近;現在多用於描述政治和商業領域中的困境、危機感和不確定性。」[出自默雷的《新英語詞典》。(murray『snewenglishdictionary)。]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stuartmill)對商業危機的定義為:
「商業危機是指當大量商人和交易人員立即遇到或現他們將會遇到達成約定交易的困難。」[出自《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第三卷,第十二章。]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這個詞的派生詞,或是語的精確性,都沒有為其可用於描述長期況提供依據。
因此,「恐慌」和「危機」這兩個詞都應指可能會迎來長期混亂的短期況。這兩個詞用起來通常都沒有差別,但一般人喜歡用「恐慌」,而書上更多用「危機」。很難找出書面用語和口頭用語在使用這兩個詞時所指對象的區別,然而,兩者確有不同。用恐慌來描述精神狀態更為確切,而危機則用來描述實際存在的況。經分析后,恐慌也許會消失,但危機會繼續存在。社會若屈從於恐慌則是非理性的,同樣,試圖無視危機也不理智。當危機生時,恐慌會大大加重危機的嚴重性。關於兩者的區別,薩姆納教授(professorsumner)在談到1857年的經濟危機時提出:
「危機和恐慌這兩個詞有著絕對的區別。當商業經營受到了之前的行為或事件的某些影響時,其後果一定會隨之而來。」
「這些後果可能會共同產生影響或是繼續展到一定程度,進而引危機。」
「恐慌是描述心理的確切辭彙,是指感、憂慮、以及驚慌等緒上的波動。」
「恐慌多少有些缺乏理性。它由危機產生,真實且不可避免,但它過於誇大,會使人們聯想到各種可能生的況,奪走人們的勇氣和力量。要說服危機讓其離開絕非可能,因為危機就是事實,是無法擺脫的。它必須按照自己的規律展,所有應該生的都要生。頭腦最為冷靜的人最能現事實的真相,而在能夠激起懷疑和警醒的事實面前鼓吹信心,是毫無用處的。恐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理性思考、現事實和權衡事實來消除。」[《各國銀行業史》(ahistoryofbankinginallnations),第一卷,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