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如狗啃骨
「而且咸豐年間時候,英國商人又在大清販賣鴉片,殘害百姓,民不聊生,最讓人震驚就是咸豐皇帝自己也開始抽鴉片。」
「老子戒了,兒子又抽,這鴉片在大清那些朝廷命官,還有皇親國戚,後宮佳麗都沒斷過,道光帝因為《南京條約》的事,根本就管不了鴉片。」
「清朝因為鴉片,發生了兩次戰爭,導致國體日益衰敗。」
「咸豐的老爹道光皇帝對鴉片是恨之入骨,屢次銷毀煙草,而他選的好兒子咸豐繼位以後,卻帶頭吸食鴉片,他不但自己抽,還慫恿身邊的人抽,還美其名曰「益壽如意」,恐怕他爹的棺材板都蓋不住了吧,還能護佑他嗎?」
「這不正是英吉利商人喜歡看到的畫面嗎?」
咸豐帝還和李承乾有個愛好一樣,好南風。
咸豐帝:朕沒有,這是污衊,這種東西怎麼能亂寫!
胡亥:你激動啥!沒有,你激動啥!大兄弟你玩的真花。
秦始皇:胡亥!
胡亥:我就問問,誰不想聽啊!
朱由檢:咸豐帝你這麼激動,更讓我們覺得有此事了。
程咬金:好傢夥,你這是女人也要,男人也要啊!
「據記載咸豐帝喜歡的男人是個戲子。」
李世民:這怎麼和我兒差不多,這戲子是不是該取消了。
劉邦:這完全是自己管不住下半身的事,本來我們的樂趣就少,聽聽曲也是陶冶情操,取消啥取消。
趙構:別說,這戲子還真是細皮嫩肉的,比女人還女人。
趙匡胤:趙構你給我老實點,別想不該想的!
「一天,太監送來一份摺子,咸豐無精打采地打開,還沒看完,立馬跳了起來:「捷報,捷報呀!」
「原來是清軍在懷慶打了勝仗,重創太平軍,還斬殺了一員重要將領。」
「這對於已丟掉半壁江山的大清國,也確是個好消息。」
「當日,正好圓明園的同樂園裡來了一個民間戲班。」
「沉浸於勝利喜悅的咸豐也給自己找了個享樂的由頭,帶著太監、妃子們前去觀看,一邊飲酒,一邊聽戲,悠哉樂哉。」
「這時,戲台上有一戲子,長相俊美、身段纖細、腔調溫婉,性情嫵媚,著實把咸豐給迷住了,於是叫來身邊太監:「快去打探,此何許人也?」」
「太監慌忙前去打探,不一會就回來稟報咸豐說:「此人名叫朱蓮芬,年方15,蘇州人氏。」
「好,甚好!」
「正當咸豐暗自竊喜時,太監苦笑著補充了一句:「不過是個男的」。
咸豐只是驚訝了片刻,便吩咐太監將朱蓮芬召入宮中。」
「朱蓮芬原名朱福壽,生於蘇州,是著名昆旦朱福喜的胞弟,精於崑曲,後來名列「同光十三絕」。」
「他實為男兒身,因生得肌膚白膩、神態風流,戲也唱得好,被不少達官富人召做「相公」,說白了就是男伎。」
「喜歡聽戲的咸豐,每有興緻,便召朱蓮芬入宮,為他唱上幾段,以逃避鋪天蓋地的奏摺和處理不完的煩心事。」
「一個月後,咸豐接到了—份奏摺,上奏的是一名叫陸懋宗的御史。」
「這位御史以「憂國憂民」之心,勸諫咸豐帝要以江山社稷為重,重整朝綱,懲治腐敗,解內憂,除外患,而不應迷戀女色,並要求遣散伶人,節減開支。」
「他還引經據典,列舉了歷代歷朝君主因沉溺女色而亡國的教訓,要咸豐引以為戒。」
「這份奏摺短短几百字,雖沒用一個髒字,卻把咸豐罵的體無完膚,簡直就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亡國之君。」
「咸豐帝看完奏摺,暴跳如雷:「好一個陸懋宗,就不怕我活剮了他」
身邊一個太監,見狀也來了個火上澆油:「奴才聽說,朱蓮芬原為陸懋宗所寵,定是他知道后,吃醋了。」
咸豐帝得知是有人和他吃醋,怒氣反而消了一半說:「真有這樣的事,給我好好查查」。
「後來得知,果真如太監所說。」
「這個陸懋宗也好聽戲這口,據說還頗通音律,與朱蓮芬來往甚密。」
「得知朱蓮芬被召入宮后,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整日在空虛、鬱悶中度過。」
「為了能讓朱蓮芬早日回到身旁,他冒死上書,表面上勸皇上遠離酒色,一心救國,實則是含沙射影,想讓皇上放了朱蓮芬。」
「咸豐帝獲悉真相后,無奈地笑了笑,提筆在奏摺上批了14個字:「如狗啃骨,被人奪去,豈不恨哉!欽此。」
儘管這個陸懋宗色膽包天,敢與皇帝爭風吃醋,但咸豐批了這幾句話后,並沒有治他的罪,陸懋宗還是照樣當著他的御史。」
「堂堂大清國皇帝,竟與臣子爭風吃醋,還是個男人,屬實荒唐。」
「更荒唐的是,英法聯軍攻入BJ,咸豐在逃跑時不忘下令「攜鹿同行」,保證自己有充足的鹿血飲用,以供縱慾所需。」
「八國聯軍我想有不少人看過他們在我們國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還火燒圓明園,投影石有這段戰爭的,麻煩大家互傳一下看看,我就不在多說了,主要在於咸豐帝。」
「咸豐帝在八國聯軍到來的時候,逃跑了,堂堂一個皇帝,居然還沒打就已經逃跑了,逃跑的時候還沒忘了自己要靠鹿補身體,把鹿也帶上了。」
「其實這場仗真的不好說,別說我看不起大清,就左宗棠、馮子材都取得了對敵戰爭的勝利,帝國主義本身就是紙老虎,你越示弱,它就越欺負你!」
「俗語有云: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草原上落單的雄獅,也怕成群的鬣狗。」
「可是這場仗在我眼裡是打不過對方的,但是我厭惡咸豐帝的逃跑。」
在咸豐跑之前,不是沒有和英法聯軍打過,張家灣、通州先後失陷,英法聯軍繼續西犯,於咸豐九月二十一日自郎家墳分3路進攻八里橋一帶。」
「遭駐守當地的3萬清軍抗擊,死傷千餘。」
「后因大學士瑞麟等臨陣先逃,勝保受傷清軍潰散西撤,八里橋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