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劉邦的「流氓」路線(2)
劉邦和秦朝部隊交手多次有勝有負,最後他加入項梁領導的反秦主力軍,成為項梁的部下。***項梁幫助劉邦整編了部隊,並交給劉邦五千人,經過項梁調教的部隊果然不同凡響,和劉邦原來的部隊不可同日而語。在被項梁整編之後,劉邦才真正有實力成為一方諸侯。一方面軍事實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劉邦也獲得了一個正統的「名分」。劉邦在沛縣賺得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在項梁處則是獲得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項梁本人沒有多少私心,他放手讓劉邦去和秦軍作戰,而自己卻率領楚軍牽制著秦軍的主力。有項梁和秦軍主力死扛,劉邦的壓力就小很多。他攻城略地,擴大地盤;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再加上劉邦特有的人格魅力,許多人才都紛紛投向他。這樣,劉邦的實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
可惜英雄氣短,項梁沒多久就被暗算,戰死了。項梁戰死後,項羽秉承他的遺志,繼續和秦軍主力死扛,最後在巨鹿徹底擊敗秦軍。在這個背景下,劉邦才有機會攻破武關,並在霸上迫降秦王子嬰。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里,從一個造反者然後成為西楚霸王最後又自刎在烏江邊上,項羽歷經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而且,項羽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千秋霸氣,垓下和虞姬凄婉纏綿的生離死別,烏江邊上英雄末路的悲壯懷,無一不為項羽的英雄形象加了分。相比較而,劉邦待人傲慢、心腸毒辣、不擇手段、罔顧信義,怎麼最後還是劉邦成為了中國大地的主人呢?
項羽的確是英雄,但是他有很大的缺陷和弱點,劉邦自身的流氓特點,正好反襯項羽所缺乏的王者氣質。
劉邦比秦始皇嬴政小三歲,而比項羽大二十四歲。事實上,項羽在烏江自刎的時候年僅三十一歲,領導巨鹿之戰的時候,項羽只有二十六歲。所以,項羽可以說是少年得志——試問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哪一個人能夠在三十歲之前達到西楚霸王這樣的成就?但是,年輕人畢竟也有年輕人的弱點:項羽很有衝勁,但是缺乏全盤戰略的考慮;項羽很聰明,但是缺乏納諫的睿智和勇氣。最致命的,就是項羽的進退之道遠遠不如劉邦。
想當年,項羽和劉邦一北一南進攻咸陽。項羽打到哪兒屠城屠到哪兒,甚至降兵也全都坑殺。一路生靈塗炭,慘不忍睹。沿途各城軍民皆是全力死守,因為一旦城破,整座城便是雞犬不留。顯然,在對待百姓的問題上,項羽很失敗,沒有弄清楚與他博弈的對象是誰。
而劉邦卻是以懷柔之法,一路收降撫恤,所以雖然項羽軍的人數是劉邦軍的四倍,但先入關中者是劉邦。最後搞得項羽像強盜一樣的進入關中掠奪劉邦的勝利果實。劉邦的軍隊在人數上沒有優勢,那麼怎麼才能在這場博弈戰中生存呢?自此,劉邦開始了為自己以後的進退進行謀算。
劉邦進入咸陽后屯兵霸上,對先秦府庫分毫不取,對百姓約法三章,施以寬政。像這種對百姓好的人,才稱得上是真英雄。那麼,項羽為什麼會那麼的殘暴不仁,劉邦為什麼能對百姓這麼好呢?問題也許就在於他們的出身。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不知百姓為何物;劉邦,從小出入市井,甚至被稱做市井無賴。所以,劉邦從小就能接觸到百姓的疾苦,懂得百姓的需要。
再從兩個人的眼界來說。劉邦自不必,懂取捨、知進退。雖然之前有約定,先入關者為王,但劉邦審時度勢,知道項羽的力量比自己強得多,自己硬要做關中王肯定要被強大的項羽擊敗,所以就對項羽俯稱臣,聽從項羽的分派去了巴蜀漢中當漢王。
相較於劉邦,項羽當時的選擇卻差強人意。封地的不公成了後來各地勢力內訌的由頭,而對都城的選擇更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目光短淺。當時,能做天下之都的所在,不外乎洛陽和咸陽。洛陽,地處當時天下的地理中心,按照一般的說法是,定都於此方便各地朝貢。其實,定都於此,真正的目的是容易向各地諸侯施加中央的影響力。當然,那得在中央集權足夠強大的前提下,不然,中央也可能被諸侯所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