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寧教我負天下人」(4)
有的人認為對曹操的讚譽偏高。***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後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他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
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好色,雖然聖人有「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綉時霸佔其嬸母,打呂布時強佔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
最後,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琰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
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作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政治上的壓力與內部矛盾的激化程度是其他如同劉備、孫權等諸侯無法想象的。曹操在特定的環境下作出的決定既有殘忍的一面又有無奈的一面。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麼,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損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武帝紀》注又引《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繫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悽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
從當時實際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乘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作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
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兗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擒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託,並無背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