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第五輯◎友情之譽◎(3)
2003年3月13日於安康
文濤兄和他的《創業巴山》
杜文娟
1986年作者三兄弟杜文波、杜文濤、杜文凱和父母親合影(後排右為作者)
2010年春節作者和家人在一起
我的書桌擺放著兩本友人出版的書籍,一本是杜文濤的報告文學集《創業巴山》,一本是杜文娟的散文集《杜鵑聲聲》。***讀著這兩本書,如同讀到了作者那顆滾燙的心,看到了作者所走過的漫漫路。
文濤、文娟是兄妹倆,我認識他們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時文濤在嵐皋縣廣播站當編輯,文娟在省團校上學。在缺少電視的年代,廣播和收音機是唯一的信息傳播工具,人們可以在茶餘飯後和納涼取暖時,收聽到省內外的重大新聞。作為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的文濤,不僅要從大量的來稿中篩選優秀的稿件,而且要將寫作功底參差不齊的文稿進行修改、雕飾,以使觀眾能入耳入心。許多時間,他將一組新聞稿件編完之後,還要深入到生產生活第一線採訪,用記者的眼光去捕捉平凡生活的閃光點。他主辦的「嵐河之聲」節目,吸引了不少不同年齡層次的聽眾,他們會從那個大喇叭的「嘴裡」聽到本縣各條戰線的人和事,從這一篇篇的通訊中,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力量。
後來,文濤雖然從政但沒有擱筆。在忙完「公差」之後,他又拿起了筆,寫散文,寫小說,寫民間文學,寫報告文學。《創業巴山》中的文稿,都是文濤從政時閑暇之餘的傑作。基層的「官」雖
不大,但是,責任重如泰山;尤其是像今年遇上「**」那樣的突事件,一點馬虎不得。總之,縣上只要有中心工作,你都得聽從黨的召喚。我不知道,文濤在「案牘之勞形」的政界中,還如何能保持那樣一顆平靜的心,去采寫他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和事,去潛心寫出他們思想的光輝。正如省作協馮積歧老師在《創業巴山》的序中寫的那樣:「他用一支筆把他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如同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了紙上。他手下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雖然沒有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可是這些人物的精神上都有閃光的一面。」
文濤是陝西省作家協會的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作為業餘作家,他用執著與追求,記錄著時代的強音,他用博愛和寬容謳歌著時代的英模,他尊崇正義、正直和人的犧牲精神,因此,他的每一篇報告文學都能給人以不竭的精神力量。
在我的印象中,文娟始終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姑娘——小巧玲瓏,她的散文也如其人一樣,透著靈秀和青春。寫黃河:「我所見的那是我的愛人,是我眷戀已久的親人,是一條蜿蜒在青藏高原深山峽谷中的清流,窄窄的,終年與雪山氂牛相伴,藍瑩瑩鑲嵌在溝壑千里的褐色高原……」,著筆之處無不映襯著女孩子的細膩;寫地名極富想象力:「哈爾濱像條江,上海像個島,廣州像條船……西安像什麼,我想到了靴子和碑,陝西的確像只中年藏族男人的靴子,厚重結實,而西安像塊碑,正正規規,灰黑油亮。」多麼鮮活、多麼生動、多麼準確的描寫;寫親,令人蕩氣迴腸:「獨自流浪的時候,獨自上山的時候,一眼一眼地回望,一眼一眼地向前,尋找父親,父親的影子總在眼前,父親的聲音總在耳畔:文娟,文娟……」這是所有失去親人的人的共同感受,有誰讀了不傷心落淚?
文濤與文娟既是兄妹又是朋友更是文友,他倆經常在一起切磋寫作技巧,文濤還為文娟的散文集《杜鵑聲聲》作了後記。在我的記憶中,文壇上夫妻兩人成為作家的並不鮮見,而兄妹都成為業餘
作家並結集出書的並不多,特別是像他們兄妹倆都成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的更是寥寥無幾。他們成功了,靠的是對生活的滿腔熱愛和對文學事業的不懈追求。
當然,他們兄妹倆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們的家庭算不上是書香門第,但知書達理的父母給了他們正確的人生坐標,他們的耳濡目染,練就了一種不屈的性格,使他們對文學才那樣的一往深,那樣的執著和雋永。還有,他們的成功,更離不開培育他們的文學根基的沃土,當年嵐皋縣文化館主辦的《嵐水》是他們文學作品的起根苗之地,後來《安康日報》的周末版,更使他們的文學作品逐步走向成熟,更確切地說,是《安康日報》的香溪文學版把他們推出了安康,走向了省級乃至全國文學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