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王保保歸來
第683章王保保歸來
王保保邁著沉穩的步伐從船艙中走出,他微微仰頭,目光越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投向了這片有些陌生卻港口。
他轉過身,向著船上的水手問道:「這是到哪裡了?」
水手們忙碌的身影頓時停下,紛紛轉過頭來,眼中露出恭敬的神色。
其中一人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回大人的話,這裡是應天府的瀏家港,我們需要在這裡補充物資以及珍貴的淡水,以確保船只能夠繼續遠航。」
王保保一聽是應天,那原本平靜的眼眸中瞬間閃過一抹耀眼的光芒,一股強烈期待之情油然而生。他再次問道:「停靠多久?」
水手們相互對視一眼,思索片刻后,其中一人說道:「大概三個時辰左右吧,大人。這段時間足夠我們完成物資和淡水的補給工作。」
王保保心中暗自思忖,還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不能就這樣白白浪費掉。
於是,他一揮手,帶著身後的護衛上了岸。王保保帶著護衛走向港口管理處。
到達管理處后,王保保毫不遲疑地拿出自己的官碟,那泛黃的紙張上記錄著他的身份。他輕聲對管理人員說道:「麻煩借幾匹馬給我和我的護衛,我們有急事要辦。」
管理人員看后,隨即迅速安排人手準備馬匹。
很快,幾匹矯健的駿馬被牽了出來,王保保翻身上馬,率領著護衛們疾馳而出,直奔應天城而去。
瀏家港距離應天城並不算太遠,但對於此刻的王保保來說,每一刻都顯得格外珍貴。
他們騎著馬,風馳電掣般地向前奔去,馬蹄揚起的塵土在空中飛揚。
半個時辰后,他們終於抵達了應天城外。
儘管大明國都已經搬到了北平,但應天這座曾經的都城依然保持著它的繁華與熱鬧。
城門處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如同一個巨大的集市。商販們的叫賣聲、行人的交談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獨特的交響樂。
王保保勒住韁繩,靜靜地站在城外,目光透過城門,望向城內那一片鱗次櫛比的建築和川流不息的人流。他的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情感,既有對過去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的期待。
應天城,這裡是王保保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王保保離開了那繁華的應天城已然過去了漫長的十幾個春秋歲月。
如今再度踏上這片土地,他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陌生之感。
這一路之上,他不斷向路人打聽著昔日的蹤跡,歷經波折,終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曾經屬於自己的興明侯府。
彼時,那扇厚重的大門上原本熠熠生輝的匾額早已不見蹤影,彷彿時間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妹妹敏敏在遷都前,將這座宅邸歸還給了朝廷。
在遙遠的北平,朝廷重新為王保保分到了一套嶄新的侯府。
而此次王保保前來應天的目的,就是心中始終惦記著當初住在隔壁的那位寡婦。
她的身影時常浮現在他的腦海之中,那份牽挂如同藤蔓般在他心間蔓延。
此刻,當他站在曾經的寡婦門前,望著旁邊那片早已被拆除得面目全非的府邸時,心中滿是失落。
曾經的那座府邸已化作一條寬闊的馬路,車水馬龍,喧囂不已,而那位曾經熟悉的寡婦,彷彿如煙霧般消散在了時光的長河裡,再也無從找尋。
王保保深深地嘆息一聲,那聲音中夾雜著無奈與感慨。他明白,有些緣分或許就是如此短暫而脆弱,不經意間便消逝得無影無蹤。
但那些曾經的記憶,卻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永遠鑲嵌在他心靈的天空之上,熠熠生輝,永不磨滅……
調轉那匹矯健的馬頭,目光緩緩掃過秦淮河上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眾多船隻。這些船隻形態各異,有的裝飾華麗,彷彿在展示著主人的富貴;有的則較為樸素,卻也承載著無數人的生計。
王保保站在橋頭,靜靜地凝視著這一番景象,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當初自己與朱樉一同經歷的那些充滿趣味的往事。想起那些點點滴滴,他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愉悅,嘴角漸漸上揚,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
這突如其來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引得路過的行人紛紛停下腳步,用詫異和異樣的眼光看著這位身著華服、舉止不凡的王保保。
身後的親衛見狀,心中暗覺不妥,連忙輕聲提醒道:「大人,咱們剛才為了詢問前往目的地的道路,已經耽誤了不少寶貴的時間啦。如今咱們還得趕緊趕回船上,準備啟程!」
王保保聽聞此言,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微微皺起眉頭,回頭看了一眼那熱鬧的秦淮河畔,眼中閃過一絲不舍。
然而,他深知時間的緊迫,不能在此處過多停留。
於是,他深吸一口氣,雙腳用力一夾馬腹,發出一聲清脆的吆喝:「駕~~~!」
那匹馬似乎感受到主人的急切心情,四蹄翻飛,如離弦之箭般向前奔去。
緊隨其後的幾個親衛也不敢怠慢,紛紛催馬跟上,一行人就這樣縱馬疾馳,向著瀏家港的方向飛速趕去。
馬蹄聲噠噠作響,在街道上迴響......
之所以將王保保調回來,乃是因為朱標親自下旨,明確賦予太子朱雄英以全權來處理此地事務,而且就連駐守在此處的大將定遠侯王弼也一併被調了回來。
現如今,可以確切地說,德里這片區域已然完全落入了朱雄英的掌控之中,而朱守謙則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德里的全部軍隊。
王保保在交接工作完成後,就動身返回大明,而王弼還要過些日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也是因為軍中正在進行著諸多交接事宜,過程頗為繁瑣複雜,正因如此,他才決定讓王保保先行一步趕回德里。
然而,即便如此,德里此地畢竟目前仍有著幾十萬之眾的阿三以及三四十萬的崑崙奴存在,與之相對比的是,大明軍隊卻僅僅只有區區的十五萬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