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講 玄齡一生惟謹慎(2)

2.第四講 玄齡一生惟謹慎(2)

位,為啥,就是為了不「資敵」。***誰是敵?李建成啊。這個時間是武德四年(621),距離玄武門事變還有五年,但是他已經開始將李建成視為敵人了,甚至可以說他下這個決心比李世民還要早。

房玄齡這個人為人也很大度,一點都不嫉賢妒能,《資治通鑒》記載說:「玄齡明達政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他工作起來盡心儘力,小心翼翼,執法也很寬鬆公平,看到別人的優點就高興,就好像是自己的優點一樣。不以完人的標準去苛求他人,不以自己的長處為資本而去

糾正、強求他人。試問一下,古往今來能有幾人做到這一點?

第三,手高。

通常況下,眼高的人,往往手低,這樣的人,很難成大事。但房玄齡恰恰是眼高手也高。

李世民在晚年曾經如此總結自己的前半生:「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四)房玄齡對於李世民的作用,就相當於蕭何對於劉邦的作用。《舊唐書》說:「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途中起草書信文稿從來不打草稿,一氣呵成,唐高祖李淵很欣賞他,曾對身邊人說:「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這人替我兒李世民起草的信件文稿寫得太好了,以至於千里傳書,我都覺得像是在和兒子面對面會談。

「(當時秦王府里最主要的謀臣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雖然是李

世民最最信賴的人,但是他在謀略方面還是稍遜一籌。房玄齡善於謀划,杜如晦善於決斷,《資治通鑒》記載說:「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唐朝賢相推房、杜二人,由此也留下了一個成語「房謀杜斷」。

在李世民當皇帝之後,法規、禮制、史書都由房玄齡、杜如晦等主持制定撰寫。《冊府元龜》說:「台閣規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代之譽。」可以這麼說:唐代規章制度的基本結構就是在貞觀年間奠定的,而貢獻最大的就是房、杜二人。而杜如晦去世比較早,所以房玄齡對歷史的影響更大。

咱們這裡順便說一下房玄齡創造的一個政壇奇迹。《資治通鑒》記載說李世民要求房玄齡實行精兵簡政,他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於是房玄齡主持機構改革,中央政府保留文武官員六百四十三名,當然這指的是有品級的官,不包括小吏,但即便如此也是一個十分精簡的小朝廷,就是這個六百多人的小朝廷在房玄齡帶領下創造了貞觀之治,領導著一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帝國走向繁榮,並使得東亞各國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房玄齡有很強的能力,李世民又是如何駕馭他的呢?

第一,疑而用之。

成語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我說用人也可存疑,關鍵是怎麼「存」,怎麼「用」。兩人又不是一人,有點間隙和矛盾是很正常的,心裡本來對對方有猜忌和提防,卻硬要說「用人不疑」,那不是「裝」嗎?你和你身邊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做到利益的完全同步,難免有「疑」,那麼怎麼辦?誰都不用了嗎?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糾結於疑或不疑,而要思考在「疑」的況下怎麼用人,怎麼為人所用。

李世民對房玄齡的使用就是疑而用之的典型。李世民為什麼要對房玄齡疑而用之呢?說到底,對李世民來說,房玄齡是一個「兩無」人員。

一、無出身優勢。房玄齡是山東人,不是李世民所處的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好比一個團隊里,他不是初創的元老,而是後期招聘來的。後期招聘的人員,和元老比起來,在利益分配上往往就會吃點虧。這是因為領導也是有感的人,初創的元老和領導一起創業,吃過苦,受過累,那關係不一般,是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鄉的關係。房玄齡沒這個優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2.第四講 玄齡一生惟謹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