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講 玄齡一生惟謹慎(4)
李世民是很忌諱人們深入了解玄武門事變細節的,後來他那麼熱衷於篡改史書,就是想洗白自己。***在太上皇李淵去世之後不久他就立即著手進行這件事,他先後三次提出觀看史書,第一次是貞觀九年(635)十月,大臣們不答應,沒搞成。第二次是貞觀十三年(639),這次太宗向主管《起居注》的褚遂良提出要求,褚遂良沒答應。
最後這事還是靠房玄齡才成功,時間是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直接向房玄齡提要求,房玄齡不敢拗著他,找了大批人匆忙修改刪減史書,編成《實錄》進呈給他,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關玄武門事變的史料多半都經過了房玄齡的修改。不知您意識到沒有,前面向褚遂良等人提要求,褚遂良為啥可以不答應?因為褚遂良和玄武門事變沒有直接關係,他在這裡面沒有自己的利益。房玄齡不一樣,修改史書為李世民洗白的過程也是洗白自己的過程,所以他才答應李世民。經過他修改的史書將李世民集團描寫成光明磊落、被逼無奈,這樣就把很多他們謀划的細節刪除掉了。以至於我們現在看玄武門事變仍然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地方,秘密已經被房玄齡永遠帶走了。
李世民駕馭才華很高的房玄齡,除了疑而用之。
第二,就是給予極高禮遇。
李世民登基后,犒賞有功之臣時,將房玄齡排在了第一等,有人不服,宗室淮安王李神通說:「臣舉兵關西,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資治通鑒》)太原舉兵我可是先響應的,房玄齡等人是搖筆桿的,怎麼功勞居於我之上?不服!唐太宗回答:「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資治通鑒》)你不要看房玄齡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功勞遠在你們這些武將之前。
在唐太宗主持下,房玄齡和他成了兒女親家,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之女高陽公主,房玄齡的女兒嫁給了韓王李元嘉,李元嘉是高祖之子,太宗的兄弟。
整個貞觀朝在文臣當中房玄齡的地位僅次於長孫無忌,位高權重。貞觀十七年圖畫凌煙閣,這是房玄齡榮譽的頂峰。
第三,超常規信任。
此時再有人說房玄齡不忠,李世民是很難相信的了。比如,大臣蕭瑀深受太宗信賴,但是此人有個毛病——傲,性格尖酸刻薄,與同事常常不和。他曾經在唐太宗面前告房玄齡說:「房玄齡與中書門下眾臣,朋黨不忠,執權膠固,陛下不詳知,但未反耳。」意思是房玄齡他們在搞朋黨營私,也就是還沒反,你不知道而已。李世民聽了很生氣,把蕭瑀數落了一
頓:「卿得無太甚!人君選賢才以為股肱心膂,當推誠任之。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朕雖不能聰明,何至頓迷臧否,乃至於是!」(《資治通鑒》卷一九八)你太過分了,我對房玄齡他們以誠相待,看人要看長處,別老盯著人家短處,我至於那麼糊塗嗎?
這也就是蕭瑀,換了別人就沒那麼客氣了。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駕親征遼東,留下房玄齡主持朝政。這時有人來告密,說有人要謀反。房玄齡問誰謀反?來人回答道:「公則是也。」(《資治通鑒》)我告的就是你。這人也夠坦誠。房玄齡更坦誠,你告我是吧,那好,我得迴避,於是他命令用官方的驛站將告密者送到前線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的舉動很特別,聽說有人告密,他讓人手持長刀立於身旁,然後讓把告密者帶來,劈頭就問:「告者為誰?」那人回答:「房玄齡。」太宗一聽來了一句:「果然!」我就知道你告房玄齡!案不問,舉報材料不看,命人把告密者帶出帳外腰斬處死。然後寫一封璽書責怪房玄齡:你咋那麼不自信呢?以後再遇到這號貨色,我給你先斬後奏的權力!這就是顯示我對你的信賴。
但這種信任,其實有些超常規了,告密者的話不聽,信不看,上來就殺,其實說明什麼,唐太宗是在強調對房玄齡的信任,這是一種姿態。但這種誇張姿態的背後,恰恰透露出了不信任的痕迹,這是古代帝王的馭人術。唐太宗對待房玄齡,用的也是這種馭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