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什麼人留下個走西口――「走西口」的歷史成因(3)

19.什麼人留下個走西口――「走西口」的歷史成因(3)

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張居正入閣參與機務。***其時,徐階大權在握,高拱因與徐階不和,遂於隆慶元年五月離開內閣。九月,蒙古族俺答汗大舉從大同南侵,很快就攻陷了石州(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在交城、文水等縣燒殺搶掠,直搗山西中部。外族大兵壓境,北京的大明朝野又陷入了對戰爭的恐懼之中。

徐階的門生工科給事中吳時來上疏推薦譚綸、戚繼光練兵薊州,加強北部邊防,這一建議得到輔徐階的支持。霍冀剛剛接任兵部尚書,對況並不熟悉,大學士李春芳、陳以勤都不願過問邊防事務,而張居正與吳時來、譚綸、戚繼光又都是徐階重用的人。這樣,在內閣中主持整頓薊、遼、宣、大邊防的重任就落到了張居正身上。張居正也就從整飭邊防入手,開始了他的改革事業。

張居正是個很能幹的官員,史稱其為最有手腕的改革家。在他的主持下,整飭邊防事務在緊鑼密鼓在進行。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扭轉了長期以來邊防敗壞的局面。戰守力量,日益增強;蒙古犯邊,逐年減少。

以務實著稱且具雄才大略的張居正深深明白,要想使北部邊境長治久安,就得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即改善與北部強鄰的關係,實現睦鄰友好。於是,在加強防禦力量的同時,張居正也積極尋求改善蒙漢關係的途徑。他命令沿邊將帥,要抓住有利時機,展同蒙古的友好往來。

其時總督山西的王崇古,是張居正的嫡系。他不折不扣地執行張居正的邊防戰略,在張居正的授意下,屢次派遣同蒙古有關係的人,深入蒙古內部,表文告:番漢軍民凡由蒙古投奔漢族地區者,一律以禮相待,接納安置。這類文告在蒙古地區果然引起很大反響,投奔人口越來越多。

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張居正運籌帷幄,大得蒙古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幹得很漂亮。

隆慶四年(1570年),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由於種種原因,也來投奔大明。

要不要接納把漢那吉,在朝廷里出現了嚴重分歧。張居正積極主張接納,認為接納把漢那吉是改善蒙漢關係、同俺答汗展友好往來的絕好契機。而很多大臣則反對接納,御史葉夢熊認為,接納把漢那吉必將招來大禍。也有人主張乾脆殺掉把漢那吉,以絕後患。在「朝議紛然」的況下,張居正囑咐王崇古說,接納把漢那吉一事,至關重大,一定要慎重行事,切勿簡單處置,坐失良機。同時,張居正又將事原委以及應採取的對策,報告了穆宗。後來,張居正以皇帝的名義,懾服了反對派,接納的主張佔了上風。

接納把漢那吉后,俺答汗果然親率重兵前來索要,致使朝野震動,許多人都惶惶不可終日。不僅反對派認為是接納把漢那吉引來了禍患,就是一般人也都認為是張居正的建議捅下了亂子。

這時,張居正一面要王崇古堅持初議,審定計謀,勿為眾左右;一面又給王崇古出主意、想辦法,要他開展攻心戰術。

按照張居正的部署,王崇古立即派遣鮑崇德為使臣出使俺答汗軍中,告訴俺答汗說他的孫子把漢那吉生活得很好,明朝待他甚厚。接著又說明,把漢那吉不是我們引誘來的,而是他本人仰慕中原文化自動投奔來的。明廷對把漢那吉待之以禮,俺答汗反而興師問罪,豈不恩將仇報!如若迫使明廷走上戰爭道路,則把漢那吉的生死難以預測。

俺答汗聽了之成理,復派使臣至明。俺答汗的使臣到明廷后,王崇古讓把漢那吉穿上紅袍、戴上玉帶與之會晤。隨後,王崇古又以明朝皇帝的名義表示願禮送把漢那吉返回蒙古。把漢那吉十分感動,遂與王崇古灑淚告別。

俺答汗見到把漢那吉在明軍的護衛下安全歸來后,歡喜若狂,立即決定退兵,並上表稱謝,表示今後永不犯境。

從此,明廷與俺答汗果真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對峙狀態和戰爭關係,揭開了和平友好的新篇章。

在蒙漢關係改善的基礎上,張居正又積極主張對俺答汗實行「封貢通市」。即明廷敕封俺答汗一定的官爵,定期朝貢、互市,和睦相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什麼人留下個走西口――「走西口」的歷史成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