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20)

36.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20)

(二)滇黔漢族的展

自南北朝之世隨著遷入滇黔漢族移民的夷化,此後,雖仍有批量或零星的漢族移民戶陸續進入這一地區且歷代絡繹不絕,然同樣是由於諸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以漢族夷化為主流的族群互助融合歷史趨勢所致,使得滇黔地區長期處於「有漢人而無漢族」的狀態之中並延續了數百年之久,直到元明時期才又伴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遷入,而使漢族移民開始在滇黔展為一個穩定的族群。

漢族在滇黔的展,濫觴於13世紀中葉的「元世祖平雲南」。史載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為完成對宋王朝的戰略包圍,後來成為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的蒙古帝國統帥忽必烈親率10萬大軍從甘肅臨洮出,取道川西高原迂迴南下攻入雲南擊滅大理國,並征服了區內土著族群諸部而將滇黔地區納入了蒙元帝國的版圖之內。稍後,又在消滅南宋前夕的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即南宋咸淳十年)設置了「雲南行中書省」,進而將滇黔一帶牢牢掌握在封建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最終結束了自唐中葉以來持續了500多年的割據局面,為滇黔漢族的重新展提供了政治基礎。

根據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元代較大規模的漢族徙居滇黔,在今雲南境內見於記錄的主要有兩批:其一是據《元史·兵志·屯田》說,元代曾在雲南各地廣置軍民屯田,屯戶除駐滇蒙古軍外,多為僉當地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組成「爨白軍」、「羅羅軍」等立屯,但其中有一名為「梁千戶翼軍屯」者為「漢軍」。其由來,據記載為:「梁千戶翼軍屯,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梁王遣使諸雲南行省,以漢軍一千人置立屯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三百人備鎮戍巡邏,止存七百人,於烏蒙(今滇東北昭通)屯田。后遷於新興州(今玉溪),為田三千七百八十九頃。」其二亦見於《元史·兵志·屯田》所載,云:「烏蒙等處屯田總管府軍屯,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立烏蒙軍屯。先是雲南省臣,烏蒙乃雲南咽喉之地,別無屯戍軍馬。其地廣闊,土脈膏腴,皆有古昔屯田之跡,乞畏吾兒及新附漢軍屯田鎮遏,至是從之。為軍戶五千人,為田一千二百五十頃。」

上舉兩批「漢軍」和「新附漢軍」屯兵,合計三四千人,加上隨軍家屬當可達萬人以上,儘管在當時眾多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和蒙古、畏吾兒(即維吾爾)、色目等外來民族中有如鳳毛麟角而不足為道,且元朝時期的「漢人」、「漢軍」在概念上除了北方漢族以外,還包括原金朝統治下的契丹、女真、渤海等古代民族,但在滇黔漢族2000餘年的展史上,卻佔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地位。因為這些以漢族為主體的軍屯戶的遷入,既不同於隋唐之世進入滇黔一帶遊宦、戍邊、征戰的漢族流動人口和「劍南逋逃」、「京師亡命」之類的烏合之眾,又不同於南詔時因被俘被掠而來,分隸於各地奴隸主手下被肆意驅使奴役乃至輾轉倒賣的漢族戰俘和民戶,同時較之大理國時期自流入區內廣大山區的零星漢族農戶也不可相提並論。從理論上講,這是一批以軍事化的形式組織起來,擁有一定規模的人口數量,且長期穩定在一定的空間範疇內(即聚居區內)而世代傳衍不息的移民群,因而可以將其視為已具備了所謂「世居民族」基本特徵的民族集體。如果以上看法不誤,那麼漢民族集體在滇黔地區的重新形成,便理當以此作為開端,時間在十三四世紀之交。

當然,在肯定滇黔漢族重新形成於元代的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當時區內剛剛出現的漢民族集體,還僅僅只是非漢民族汪洋大海中的幾個孤島而已,不僅無法與兩漢之世的滇黔漢族相比,較之明清以後更是望塵莫及。有記載表明,即便是在當時的雲南行省省會昆明城內,漢族人口亦寥寥無幾。例如,在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中,作者便曾說道:「押赤城(昆明),大而名貴,商工頗眾。人有數種,有回教徒、偶像教徒及若干聶斯脫里派基督教徒。」在這裡,「偶像教徒」主要是指篤信佛教的今白族先民「白蠻」,「回教徒」、「基督教徒」則與漢族無緣,說明是時昆明城裡「頗眾」的各民族人口中,漢族尚居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不過,這種狀況並未持續得太久,便隨著「洪武開滇」和移民大潮的來臨而成為過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6.第三節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