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節土族研究的相關論著(3)

8.第三節土族研究的相關論著(3)

《群體身份與多元認同——基於三個土族社區的人類學對比研究》,祁進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該書在對「族群」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通過對西北甘、青地區幾個土族聚居農村和兩個城市土族散雜居社區歷時近一年的實地調查研究,並通過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觀察研究以及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對比,進行地域、民族、國家等角度的群體認同意識探討。

《土族民間信仰解讀——地方信仰與儀式的宗教人類學研究》,鄂崇榮著,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該書從信仰與儀式、文化內涵、社會功能、祭祀圈與信仰圈、民間信仰與社會控制等不同角度對土族民間信仰問題進行了審視,不僅在學術視角和材料內容上具有較寬闊的視野和一定的新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學術界在青藏高原民間信仰研究中的不足,回應了歐美和港台學者在相關領域內的一些觀點和結論,根據大陸和土族社會的具體語境對文化人類學進化論、傳播論、功能主義流派和台灣祭祀圈等理論中的個別觀點提出了修正和補充。

除上述著作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產生了一批有關土族語、歷史、民俗、音樂、文學等方面的著述,如:照那斯圖的《土族語簡志》(1981年,中國少數民族語簡志叢書),歌行的《土族風錄》(1983年),李友樓的《祖國大家庭叢書——穿彩虹花袖的人》(1983年),哈斯巴特爾等的《土族語辭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清格爾泰的《土族話語材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土族語和蒙古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李永瑜的《沙陀李晉王及後裔》(1994年),崔永紅的《青海史話——土官與土司》(2004年),馬占山的《土族音樂文化實錄》(2006年),李逢春的《土族女詩人李宜晴詩詞註釋》(2005年)等。

2.博士、碩士論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族及其文化成為許多高校相關專業博士、碩士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之一,產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優秀博士、碩士論文,成為近年來土族研究中的亮點。

博士論文中,祁慧民的《音樂文化交融環境中的個性與共性——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調查與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一文,藉助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青海互助土族民歌的全面調查和研究,從歌唱語環境切入,將土族民歌分列為原生型、混合型和融合型三種類型,並認為原生型、混合型和融合型是土族民歌音樂本體形態方面的個性與共性的序列展現,其根源是土族固有的民族性和現實的地域性——對民族母源文化的堅持和對民族雜居地域內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祁進玉的《不同景中的群體認同意識》(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一文,通過地域、民族、國家等角度探討了土族的群體認同意識,該文後經作者修訂,增補為專著,於2008年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行;文忠祥的《土族民間信仰研究》(蘭州大學,2006年)一文,通過對土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靈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以巫術為基本邏輯的各種祭祀儀式、禁忌、占卜等活動的研究,認為土族民間信仰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是區別於正式宗教的一種較低層次的信仰方式,並在概述土族及其社會環境的基礎上較為深入地論述了土族民間信仰的生空間;裴麗麗的《土族文化傳承與變遷研究》(蘭州大學,2007年)一文,以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一個土族聚居的自然村——辛家莊為考察對象,以互助縣五十鄉五十村的合爾郡自然村以及其他鄰近村莊作為參照,論述了自20世紀起尤其是1949年至今的時段中土族在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和碰撞中,在文化層面生的傳承和變遷的過程中,探討了土族文化展變化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未來走向;白曉霞的《性別語境中的土族民間敘事研究》(蘭州大學,2009年)一文,以20世紀80年代土族地區的民間敘事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將民間敘事置於性別語境中進行了相應的文化分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三節土族研究的相關論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