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三節土族研究的相關論著(5)
民間文學改革開放以來,土族民間文學研究迎來春天,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如:席元麟、黎大琦的《土族民間文學簡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馬占山的《土族民間音樂介紹》(《人民音樂》1982年第2期),席元麟的《簡析土族民間故事中的文化內涵》(《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2期),葉積德、景朝德的《土族民間文學淺說》(《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蔡西林的《土族民間文學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雲漢的《土族的「花兒」》(《滿族研究》1997年第4期),昝登龍、張明海的《大通土族婚禮曲點滴賞析》(《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星全成的《土族民間故事芻議》(《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論土族史詩〈格賽爾〉》(《中國土族》1999年總第8期),陳景源、龐濤、滿都爾圖的《青海省同仁地區民間宗教考察報告》(《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1期),胡芳的《土族神話的分類及其內涵》(《青海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土族婚禮歌探析》(《中國土族》2001年第1期)、《文化重構的歷史縮影——土族創世神話探析》(《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土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土族蟒古斯故事研究》(《中國土族》2006年第2期),蔡秀清的《試論「花兒」中的土族民俗風》(《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李永叢的《淺論土族民間文學的審美觀》(《中國土族》2002年第3期),馬光星的《創世神話:土族格薩爾的一種特殊敘事結構》(《民族古籍》2002年第4期),畢艷君的《話說土族民歌「庫咕笳」》(《中國土族》2003年第2期),邢海燕的《試析土族民間敘事詩中的形象體系及特徵》(《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土族民間故事及其母題類型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蔡秀清的《話說土族生活歌謠的民俗學價值》(《中國土族》2004年第2期),董思源的《土族釀酒歌及敬酒歌》(《中國土族》2006年第1期),陳佳麗的《土族民間文學中的人與自然》(《中國土族》2006年第1期),王國明的《土族〈格薩爾〉及其研究狀況探析》(《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徐秀福的《三川土族歌「庫咕笳」》(《中國土族》2009年第1期),張靜的《淺析土族歌的音樂風格》(《中國土族》2009年第2期),蒼海平、馬占山的《土族音樂文化概述——以互助方區為例》(《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劉姝、郭曉鶯的《土族婚禮歌的藝術特徵及文化內涵》(《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等。
語文字新中國成立后,土族語的調查研究便隨即展開,但並未形成相關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族語的調查研究得到進一步的深化,併產生了許多論文。如:照那斯圖、李克郁等的《土族語民和方概述》(載於《民族語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6月版),李克郁的《試析土族語辭彙的組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席元麟的《土語構法凡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土族命名習俗及語特點》(《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同仁地區土族方——年都乎等村方調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土族慣用語淺析——兼議慣用語的土譯漢問題》(《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布和、陳乃雄的《同仁保安語概要》(《民族語文》1981年第2期),陳乃雄的《年都乎土語的「數」》(《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李美玲的《試論土族文字中解決新詞術語的方法問題》(《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喬生華的《土族文字創製述略》(《民族研究動態》1993年第4期),李克郁、李美玲的《土族語、蒙古語對照詞表(一)、(二)、(三)、(四)、(五)》(《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第1、2、3、4期),李美玲、李永翎的《〈蒙古秘史〉語音與土族語音比較》(《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堅贊道傑、貢保草的《土族語天祝話親屬稱謂簡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王遠新的《城鎮邊緣土族村莊的語生活——青海同仁縣年都乎村語使用、語態度調查》(《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青海同仁土族的語認同和民族認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