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4)

4.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4)

1987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南山鄉》是毛南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集。毛南族民間作家、民俗學家蒙國榮、譚貽生聯手對毛南族歷史作了深刻的審視和反思,對毛南族生動活潑的民俗民風作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深入挖掘積澱於歷史與生活中的毛南族人民的性格與心理特徵,塑造了勤勞智慧、勇於進取、百折不撓的民族整體形象。這部散文集讓許多讀者第一次領悟到毛南族散文的群體風格和韻味。蒙國榮是最早寫散文的毛南族當代民間文學作家之一,他所寫的《三南晨讀頌》《分龍節絮語》《放鳥飛》《花竹帽》等都取材於毛南族特有的民俗民風和物產。蒙國榮的散文,不僅把毛南族的奇特物產、淳樸濃郁的民俗民風介紹並展示給世人,而且還站在時代的高度,著書顯志,從這些習俗和物產中挖掘和提煉出人人眼中皆見、人人筆下皆無的別具一格的主題,給人以哲理的思考,以感悟獲得啟迪。如《三南晨讀頌》一文的結尾以畫龍點睛之筆飽含深地寫道:「晨讀,激勵著毛南族書生奮向上的雄心;晨讀,使毛南族從落後愚昧走向進步文明……啊!『晨讀』擷取知識的櫓槳,民族進步的櫓槳!」作者就像一位點石成金的能工巧匠,善於從眾人經常見到聽到的「晨讀」生活中,總結、歸納「晨讀」的意義和效果,激勵人們在「晨讀」中進取創新,在「晨讀」中成長成才。分龍節本來只是毛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但《分龍節絮語》一文記敘了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分龍節這一毛南族傳統節日,展示毛南族人民的精神風貌,擴大毛南族與全國各兄弟民族政治、經濟活動的友好往來,促進毛南山鄉三個文明建設的向前展。在這篇散文的結尾,作者惜墨如金,以「這又使分龍節變成了各族同胞團結聚會的節日」一以蔽之,突出了分龍節在當今時代的重大影響和意義。

譚貽生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地從事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成果顯著。他也很擅長散文的寫作,他的文風樸實,作品體現了毛南族的民族氣質和精神風采。他寫的《常峒伏擊戰》以紀實的筆法,真實地再現了毛南民兵和鄉親在上南常峒殲滅國民黨保十團殘部的經過。臨戰的謀划與準備、殲敵的場面,都描繪得活靈活現,謳歌了毛南人民不畏頑敵、機智善戰的英雄氣概。1978年,7歲的毛南族兒童譚文西所作的國畫《桂林山水》在芬蘭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兒童繪畫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郵電部於1983年國際兒童節行他所畫《貓》的郵票。譚貽生的散文《小畫家》也以紀實的筆法,詳細地記敘譚文西通過學畫成才的過程,給讀者催人奮進的力量。

韋秋桐既擅長文學評論的寫作,又擅長散文的寫作,他的散文既富有詩意,又以物喻人,給人以哲理的思考。如《噴涌深的清泉》的結尾這樣寫道:「老師——泉水,我把兩者自然而然地聯繫在一起,是的,泉水佔地不多,卻長流不息,她不喧鬧,不奔騰,不爭地位,不計較得失,不管什麼時候,都滿腔熱地無私地湧進村莊,流向田園,正像老師所說的那樣,她像母親甜美的乳汁,源源不斷地哺育著一代代兒女,她給我們長知識,增才幹,她是我們的生命泉啊……」韋秋桐將老師的職業特徵、奉獻精神跟泉水的特徵、用途類比,字裡行間飽含著對人民教師的敬佩與讚揚之。韋秋桐的《樹林啊,好一片綠的世界》也是借物抒,讚揚園丁精神的散文佳作。

在蒙國榮、譚貽生、韋秋桐、藍陽春、韋志彪、蔣志雨等經常以毛南山鄉的風物人事為散文題材的毛南族、壯族、漢族散文作家的帶動下,一大批毛南族散文創作愛好者的散文佳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報刊上湧現。以原縣長譚會雲等為主編的散文集《美麗的環江》是第二部反映毛南山鄉風物人事的集子,該集子於1992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包含的題材多種多樣,或寫景,如《背仔山思》《聖母山傳奇》《民族瑰寶——鳳騰山古墓群》;或狀物,如《干欄群素描》《儂索花賦》《毛南菜牛》;或志,如《一朵鮮艷的民族之花》《功存千秋》;或審美,如《毛南族古今對聯拾趣》《毛南族民歌的語美和意境美》《泱泱古韻、淳樸民風——環江「打邊爐」文化審美》;或寫人,如《清勁秀健、剛柔結合》《榜樣的力量》。寫作手法不拘一格,或托物志,或借景抒,或融入景,或以事寫人,感充沛,主題鮮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