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7)
毛南族新詩的開拓者之一,英年早逝的袁鳳辰也是擅長寫新詩的毛南族當代著名詩人。***他的《唱青石》是一詠物志的抒詩。全詩通過敘述毛南青石的用途及堅韌、有力、剛強等特點,以物喻人,借歌頌毛南青石的品格,歌頌讚美歷代毛南族人民堅強不屈、不圖名利、默默奉獻的精神。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結合運用詩經中「賦」的表現手法,具體詳實地敘述了毛南青石在人民生活中所作的奉獻。作者不加任何評述,便讓讀者感到毛南青石的平凡、質樸與偉大。正如我國著名的民間文學作家、廣西師範學院過偉教授所評論的「《唱青石》托物志,不只限於唱青石,唱的是毛南人的民族精神,它所唱的也是詩人的性格與品德」。(引自《毛南族文學史》)
韋秋桐善於寫詠物詩,他所作的詠物詩有《竹筍》《幼芽》《贊馬》《兩家小店》《故鄉的小路》《帆》等。《竹筍》一詩描寫老竹面對板土、亂石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一不,辛勤培育,默默運動,最終讓尖尖的竹筍,衝出地面,長為綠成一片的蒼勁翠竹」。詩中以老竹比喻在艱苦偏僻的山鄉執教的老教師,歌頌他們默默無聞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蠟燭精神,給人奮向上的感染力。韋秋桐的詠物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寄於物,藝術風格樸實,給人以哲理的思考。
散文詩作為新詩的一種形式,愛好寫不同題材詩歌的毛南人也大膽涉筆。散文詩的代表作品有譚亞洲的《旅途》《嘉峪關夜光杯》,譚友燕的《春的回憶》《片葉集》,盧偉益的《儂索花》。這三位作者以散文的筆法寫詩,或寫景狀物,或寫對青春、對人生的思考,寫法細膩清新,詩或激充沛,或含蓄婉約。
長篇民歌《楓蛾歌》是毛南族敘事民歌的代表作,全篇約3000字,20世紀80年代,由蔣志雨、韋志華、韋志彪、譚貽生、過偉搜集並整理翻譯,1982年由《民間文學》刊載。全詩由引歌、遺腹子、好媳婦、會夫君、報娘恩、伴孤燈、尾歌七部分組成。詩中以敘事的筆法,敘唱寡婦妮邁為了抗禦房族的封建迫害,飼養楓蠶當兒子,給蠶兒娶個媳婦達鳳。達鳳落夫家后現家婆哄她嫁給假郎,於是燙死楓蠶。妮邁葬兒於楓樹腳下,蠶魂報恩,墳墓長出玉米。達鳳吃玉米懷孕,流壓頂,自盡身亡。妮邁葬媳后,孤燈獨影長夜悲泣,達鳳化成楓蛾撲滅燈火,引婆婆升天。長歌以凄苦詭異的節,富於比興的藝術手法,敘事與抒相互交織的詩句,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宗法社會對婦女的深重迫害,委婉詠唱妮邁和達鳳婆媳兩代的悲憤抗爭和悲涼命運,淚血斑斑,感人頗深。該詩敘事詳實,賦、比、興的手法在詩中運用嫻熟,句式整齊,絕大部分是七字句,講究押韻,不管是吟誦,還是哀唱,都自然順暢。該詩獲得了全國文學優秀作品三等獎、廣西屆文學創作最高獎銅鼓獎。
三、對聯創作
不管是毛南族的古代文人的作品,還是毛南族的現當代文人的作品,都以對聯為最多。現存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毛南族對聯,是方憲修給抗擊太平天國起義軍陣亡的下南南昌屯人譚壽儀寫的輓聯:「咸豐十年,毀家紓難;同治二載,殺身成仁。」這可能是毛南族最早的對聯作品之一。
現毛南族的古代名聯,保存最多且最具文學韻味的當屬譚雲錦的對聯。譚雲錦一生懸壺濟世,終身不仕,樂善好施,毛南人尊稱他為「仙翁」。他通今博古,談吐幽默滑稽,如果稱他為毛南「濟公」,是最恰當不過的。他作的對聯,緊扣各戶或各人的特點,或活用典故諷喻,或用雙關述理,給人感悟,令人回味無窮。
譚雲錦為勸堂弟改掉惡習,勤儉持家,為他題寫一副門聯:
萬事仗六親,慚怍翁姑慚待客;
一身分兩處,半關兒女半思燈。
上聯既切實地描述了女兒婚宴的背景,又飽含羞愧及感激之;下聯乍一看,好像在頌揚堂弟有憐愛體貼兒女的為人父的常,其實是諷喻他的不良嗜好。全聯寫得幽默詼諧,引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