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商貿交往(1)

1.第一節商貿交往(1)

毛南族是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歷代居住在打狗河畔的群山之中。瑤族在西邊與他們隔著打狗河相望,水族、布依族在北部與他們比鄰而居,壯族、漢族在東、南兩面與他們接壤。毛南族與這些兄弟民族都往來頻繁,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相輔相生,共謀展。

一、商貿交往

毛南族雖然地處偏僻,但著名的黔桂古道就是從毛南族人聚居地之一的木論地界橫穿而過的。這條古道曾經是中國西南交通的要道之一,被譽為大西南的「絲綢之路」。幾百年來,古道上商旅往來,絡繹不絕,直到20世紀40年代,這條古道仍然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大代表鄧恩銘就是從這裡走出鄉關的。這條古道對於毛南族與其他民族的商貿交往,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毛南族很早就與外界有著割不斷的商貿往來,據《宋史》載,咸平(998~1003年)、慶曆(1041~1048年)年間,「撫水州蠻」屢向宋朝進貢器甲及方物。嘉祐(1056~1063年)之後,「月赴宜州參謁及貿巨板,每歲州四管犒,及三歲,聽輸所貢兵械于思立砦,以其直償之,遞官資遷補」。《宋會要輯稿》載,治平四年(1067年),廣南西路安撫司「今後宜州、安化州蠻將板木入中,依元定價支賜,不得退嫌,合支酒食鹽面等,並破系省錢」。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早在宋代,毛南族先民就開始與外界進行交易了。在官府與毛南族先民進行「通貢」的同時,漢族商販也經常把食鹽等日用品販入毛南地區,換取當地少數民族的土特產品。經過「通貢互市」,宋廷回賜錦袍、銀帶、匹帛及其他器物,因而不斷把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知識傳播到這塊「邊徼」之地,既增強了邊遠地區和中原王朝的聯繫,也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對於當時毛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展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歷史上,毛南族與兄弟民族商貿的交往主要表現為大量引進外界的商品和技術,輸出本民族的產品。引進的商品包括食鹽、日用百貨等,引進的技術主要是製造技術;輸出的產品主要有鐵製品、棉紡織品、竹編製品、銀器飾品、礦產品等。

(一)鐵製品。近代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展,毛南族地區的手工業生產也得到相應的展,從而促使手工業商品的生產進入繁榮時期。據《思恩縣誌·經濟篇》記載,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毛南族的泗水村就以打制鐵工具著名。又從中南鄉的社會歷史調查資料獲悉,毛南族從事打鐵業已有300年的歷史。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曾有湖南鐵工匠來到毛南山鄉打鐵。他們不但能打制農具和武器,而且產品工藝精良,很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本地工匠經拜師學藝或私下偷學,大大地提高了打鐵技術,使毛南族鐵工匠打制的工具和武器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新中國成立前,毛南族從事打鐵業的已有六七十戶,其中有五六戶已從農村舉家遷到圩鎮,專門從事打鐵工作,實現了同農業的分離。而絕大多數的打鐵戶依然與農業相結合,農忙時耕種田地,農閑時開爐打鐵。他們打制的鐵產品種類,主要是鐵鍬(踏犁口)、刮子、鋤頭、斧頭、柴刀、鐮刀、菜刀、耙齒、禾剪等。這些鐵制產品外形美觀大方,淬火技術過硬,經久耐用,在本地區及周邊民族地區都很有名氣。據《思恩縣誌·經濟篇》記載,「後區(清朝咸豐年間,思恩縣分為中、左、右、前、後區,後區是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區)下疃鄉之下依村人,製造家用刀、鍬、耙、普通鐮刀及細齒鐮刀等農具最精美,昔商人運往河池、東蘭各地售者頗多」。從中可知,毛南族地區的鐵器銷路很廣。少數技術較高的鐵匠能打制鋸片、土槍(火藥槍、拉八、獵槍)等。除上述鐵制產品外,毛南族鐵工匠還能打制適合取水難地區特殊的取水工具小口錫壺、錫桶以及家用的錫盆等。而打鐵所需要的鋼材、生鐵等原材料,則從宜山、懷遠等壯族、漢族地區輸入。可以說,毛南族地區的鐵器產品能得到迅速的展,最終揚名桂西北,一是靠毛南族工匠的智慧,二是要歸功毛南族工匠與周邊兄弟民族工匠在技術和原料上互動的結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節商貿交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