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節商貿交往(4)
(一)思恩圩。***縣治所在地,唐時為環州的州治所在地,宋、元、明、清、民國時為思恩縣縣治地。民國年間(1912~1949年)的田因、底下、西圩有三條卵石鋪就的街道,四排圩亭(磚木結構瓦蓋亭),圩日為農曆逢三、六、九日,趕集人數4000人左右。上市商品有農作物類、水產類、肉食類、生產工具類、日用百貨類、蘇杭百貨、布類、藥材、棉花以及壯錦等。其中以大米、黃豆為大宗商品。新中國成立后,圩亭和街道經多次改建、擴建,20世紀80年代有圩亭六排共108間,街道為水泥或柏油路面。環江一橋連貫東西城區,柏油路達洛陽鎮和金城江,還有省、縣道通往各鄉鎮,其中省道252線過境至宜州市德勝鎮。市區有國有商業大樓兩座,平房商店幾十間,以及隨處可見的供銷合作社商店,集體、私營、個體商店(攤),還有書店、車站等。20世紀80年代后,圩期改為逢公曆三、六、九日。上市產品百貨俱全。名優特產有竹涼席、大糯、香豬、香鴨、香牛等。20世紀90年代以後,市貌有了更大的改變,建起了商貿城。商貿城高大寬敞,容納各種商品。新建了江濱路、兩條長街,街道全部為水泥道,街道兩旁的商店全都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有大型超市四五家,有二級水泥路達宜州市的德勝鎮及貴州省的荔波縣,每天有若干趟直達班車往南寧、廣州、桂林、金城江、柳州、宜州等地。
(二)川山圩。原名由動圩,又名牛峒圩,位於思恩縣城西北50千米(公路),新中國成立前是貴州省與思恩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川山、思恩諸圩集的農產品及商品大多數都通過一條經川山圩、甘蔗坪、社村的黔桂古商道流入貴州省,此古商道是貫通貴州省與思恩縣的交通大動脈。川山圩的圩期為逢農曆四、九日,圩亭有三排木磚瓦房,圩集人數約5000人,譽稱「小思恩」。上市產品百貨俱全,特別是牛市成交量較大,是桂西北與黔南邊境著名的牛市,輻射範圍可達河池、南丹、宜州、荔波、從江等縣,故得名牛峒村。該圩集的竹涼席、青麻和曬穀用竹席等商品非常有名。20世紀80年代時期有四排56間磚木瓦結構圩亭。圩期改為逢公曆一、四、七日,趕集人數約10000人。新上市貨物有化肥、五金、化工、家用電器、紡織品、新百貨、服裝等。川山圩有公路北通貴州省荔波縣城,南達環江縣城和金城江,東經上洛陽達融水縣城抵桂林,西至下南鄉。其東7千米有都川火車站,鐵路由南北通貴州省荔波縣茂蘭,南接黔桂鐵路金城江站。20世紀90年代后,川山圩已將舊圩亭拆除,重新在寬闊的田峒中建起四排鋼筋結構、鋁鉛混制鐵板蓋頂的新圩亭。圩集場地拓寬,容量更大。北通貴州荔波縣茂蘭的沙石公路已改成水泥公路。圩集周邊的泥牆磚瓦房已全部建成鋼筋水泥結構的多層樓房。貨物種類繁多,還增設有五金建材、醫療器械、通訊器材店,理店及網吧。
(三)洛陽圩。俗稱洛陽二圩,位於縣城西北30千米(公路)處,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年)形成圩場,為黔桂商路要衝。圩亭三排居於坡頂上,皆為磚木瓦結構。圩期為逢農曆二、七日,趕集人數約4000人。市場上有大米、棉花、布類、家禽、小牲畜、耕牛、肉類、煙葉、酒和工業品、食鹽以及農具、鐵器等日用百貨,大米成交量居全縣圩場之。20世紀70年代建成金紅、洛茂兩條鐵路,該圩集處於兩條鐵路的交匯處,又建有普洛火車站。鐵路由南向北通貴州省荔波縣茂蘭,東北通紅茂礦務局紅山礦區,南通金城江銜接黔桂鐵路;公路有省道貫穿圩鎮南北,東北沿省道經東興圩、融水苗族自治縣城達桂林市,南有柏油路省道通縣城和金城江抵宜州、柳州以及經都安抵南寧市,西北有沙石公路通達毛南山鄉和貴州省荔波縣城以及貴陽市,是工農業產品的集散地,趕集人數達10000人。大的商場有紅茂礦務局商業大樓、供銷合作社商店和新建的鋼筋水泥結構農貿市場大樓,圩期改為逢公曆二、五、八日。20世紀90年代后,南面柏油省道改成水泥公路,普通班車改成直達快巴;西北通達毛南山鄉的沙石公路也改成了柏油公路。且圩集還增設有鋼材、水泥、通訊器材、房屋裝飾、飯館、照相館等經營門面,設有工商銀行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