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節族際往來(1)

6.第二節族際往來(1)

毛南族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民族。毛南族先民早就意識到閉關自守是難以進步的,因此,毛南族自古以來都積極地與周邊民族友好往來。

毛南族與其他民族的族際往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一、雜居

根據毛南族的傳說,歷史上的毛南地區是很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包括水族、壯族、瑤族等兄弟民族。後來,其他幾個民族或遷移,或融入毛南族。如瑤族,現在都遷到位於毛南族地區西邊的打狗河西岸,與毛南族隔河而居,但卻保持著與毛南族密切的交往。打狗河沿岸一帶的瑤族同胞基本上都趕下南六圩,通過六圩與其他兄弟民族進行商品貿易。根據毛南族的傳說,毛南族地區也曾經是水族的聚居地之一。在毛南族譚氏先祖的傳說中,毛南族譚氏始祖譚三孝是當地水族領方剛振的女婿。後來,這裡的水族大多都融入了毛南族。與毛南族交往最為密切的,應該是壯族。毛南族地區的北邊是廣西環江縣的洛陽、川山、水源三個鄉鎮,南邊是廣西金城江區的拔貢鎮,西邊是南丹縣的八圩鄉和里湖鄉。西北還與貴州省荔波縣的翁昂鄉接壤。這些地區有壯族、漢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毛南族都能與這些民族自由通婚、通商,友好往來。

二、遷移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毛南族人也不斷地向外遷徙,與其他民族雜居。據考證,毛南族在歷史上曾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徙行動。這些遷徙行動大多都生在明清時期,現在都能從口述相傳的傳說中找到來龍去脈。如清末民初,毛南族最大的望族譚姓一支,遠遷都安可道(今都安縣)。近些年來,都安毛南族譚氏都派代表到鳳騰山譚氏始祖譚三孝的墓前掃墓,認祖歸宗。譚氏的另一支,於清朝中葉從下南波川村的「卡淡」舉村遷到環江思恩鎮的中山村。他們到中山村之後,也把新的居住地稱為「講淡」。「講淡」是壯話,跟毛南族的「卡淡」之意相通。還有下南、波川兩村的一部分毛南族人,遷到南丹的七圩。這些到七圩的毛南族人,雖然經歷了兩百年,至今仍然講毛南話,一切風俗習慣都還保持毛南族的特點。除了毛南族人往外遷徙之外,也有其他民族同胞或因戰亂、或因生意,到毛南族地區定居。這些外來人大多都居住在下南村的六圩街上。不管是往外遷徙的毛南族人,還是從外地遷到毛南族地區定居的外來人都能和睦相處。

三、臨時**往

這種交往主要包括親朋走訪和其他文化活動。由於毛南族聚居地比較狹窄,不管從東到西,還是從南到北,基本上花一天的時間就可以走完,從而便於與周邊兄弟民族交往。因此,毛南族人都樂於跟周邊兄弟民族同胞交朋友,大家互相走訪,互通有無,互相幫助。毛南族有個換工的習俗,不但與本民族人換工,也與周邊其他民族的朋友換工。民國時期(1912~1949年),毛南族很多有文化的人都曾到南丹七圩、里湖一帶開私塾,為那裡的毛南族及其他民族學子傳授知識。同時,也有很多外來的知識分子到毛南族地區開學館,為毛南族的教育事業作貢獻。另外,由於毛南族聚居地是大石山區,狩獵曾是毛南族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的主要生活支柱之一。農閑時節,一村、一屯或一族的親戚朋友,喜歡相邀去狩獵。開始狩獵前,一撥人必須根據狩獵的地理環境,確定該地有幾個「卡」(即野獸必須走的道口),然後安排持槍者守住卡。其他的人則帶著狗驅趕獵物,一邊追趕一邊高聲吆喝「錯嗬」(毛南語),場面非常壯觀。如果場地過於寬廣,人手又少時,就相邀鄰近的其他民族共同出獵,如居住在打狗河對岸的瑤族。獲得獵物后,雙方的人除進行還願儀式外,就聚在一起將獵物做成精美的菜肴,共同享用。吃不完的,再按人和狗的數量均分。

四、大工程的合作

這個活動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政府的統籌安排下進行的。如1966年修建水源鄉下灘水庫時,上南毛南族派出數百名青壯年,主動承擔最繁重、最危險的炸石、運送石頭、砌石等石方工程任務。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三南地區派出幫助壯族地區修建各項工程的人數達311422人次,做了2596420個工作日。使壯族地區的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建設有了迅速的展,促進了壯族地區經濟的展。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下浦水庫,也是下南鄉的毛南族和川山鄉的壯族、漢族共同修建而成的。毛南地區的很多青年也參與了環江大橋的建設工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二節族際往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