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節人口發展狀況(2)

7.第三節人口發展狀況(2)

據2005年統計,移居到環江各鄉鎮的毛南族人口展狀況為思恩鎮有7450人,水源鎮有13157人,洛陽鎮有2999人,川山鎮有11714人,大安鄉有3114人,長美鄉有725人。移居到南丹、金城江區及東蘭等外縣的毛南族人口展,大體上與當地壯族、漢族人口展相同,但毛南族原居聚區「三南」的人口卻出現了負增長。如毛南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下南鄉,1992年出生225人,出生率為10。95‰,死亡147人,死亡率為7。16‰,遷入139人,遷出48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9‰,年內凈負增長329人;1993年出生138人,出生率為6。80‰,死亡159人,死亡率為7。83‰,遷入92人,遷出28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3‰,年內凈負增長212人。進入21世紀,人口基本保持負增長態勢,如2005年,出生301人,出生率為15。19‰,死亡282人,死亡率為24‰,遷入62人,遷出16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92‰,年內凈負增長116人。

毛南族人口最集中同時也是毛南族祥地的「三南」地區,近年來出現出生率的負增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一是生產環境欠佳,經濟生活與達地區差異懸殊,一般受過初等以上教育的男女青年都選擇到沿海等經濟達地區創業或打工,他們婚配后,隨夫或者隨婦都選在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安家落戶,尤其是女青年,大部分不回山區了;二是山區村寨男女比例失去平衡,部分貧困村寨男多女少,35歲至45歲的男子無法完婚者的隊伍不斷擴大。

毛南族模式,傳統上就以二代為主體,即子女成年婚配后多數另起爐灶,老父母一般與年幼或成年尚未婚配的子女同住,三代同堂共灶的家庭不多。20世紀80年代以後,未婚青年男女或壯年夫妻外出創業或打工者增多,留守老人與留守少兒隔代組合的留守家庭出現,且數量日益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年下降。1992年戶均為4。41人,1993年戶均為4。39人,2005年戶均為3。54人。毛南族山村的小型化家庭與城鎮小型化家庭同步展已成定局。

改革開放之前,毛南族人口從從業角度看,絕大部分是農民,無論是山裡旱作區的農民,還是半稻作區以及遷入壯族鄉村全稻作區的農民,均以種糧為主業,飼養菜牛、肉豬、雞鴨以及種植經濟作物的數量較少,且均為副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農民擇業門路漸多、漸廣。自行移居或由政府移民異地開進入川山、洛陽、思恩以及大安等鄉鎮的毛南族人口,絕大部分已不再以種糧為主導產業,而是從事規模化、產業化的糖蔗、桑蠶、水果等生產。

據統計,環江1998年擁有青壯年人口187723人,其中文盲佔1。37%,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脫盲驗收,毛南族人口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毛南族人口最集中的下南鄉,全鄉6歲以上人口為16427人,未上過學的只有726人,上過小學的有6932人,上過初中的有7766人,上過高中和中專的有908人,上過大學專科、本科的有95人。全族男女青壯年均有閱讀能力,一般都受過一次以上的實用技術短期培訓。

農村新合作醫療制度普遍推行,農民健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對村屯的調查中顯示,農村初產婦平均年齡為23。23歲,符合計劃生育政策。平均死亡年齡男子為64。9歲,女子為63。8歲。隨著社會的展與進步,毛南族人口已迎來了一個健康的展之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三節人口發展狀況(2)

%